一种笔芯自动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88596发布日期:2020-04-14 20:01阅读:6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笔芯自动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笔芯装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笔芯自动组装设备。



背景技术:

中性笔又称水笔,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颖的书写工具。中性笔兼具自来水笔和圆珠笔的优点,书写手感舒适,油墨粘度较低,并增加润滑物质,因而比普通油性圆珠笔更加顺滑,是油性圆珠笔的升级换代产品。

一直以来,生产中性笔的装配工作都是采用手工进行,工作效率极低,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人工成本高。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小型的装配设备,这些设备只能实现部分工作环节的机械化,无法实现全自动化生产,自动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无法大幅提高。

如公开号为cn109228735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笔芯分离装置及其笔芯入笔套设备,包括震动凸轮及震动驱动电机,震动凸轮位于笔芯收容槽的槽口处,震动驱动电机驱动震动凸轮转动。当成捆的笔芯放置于笔芯收容槽内时,笔芯之间相互挤压产生摩擦,使得笔芯不能顺畅地从笔芯收容槽的槽口处出来,为解决该问题,利用震动驱动电机驱动震动凸轮转动,转动中的震动凸轮带动笔芯收容槽内的笔芯产生震动,于是笔芯便可以顺畅地从笔芯收容槽的槽口处出来。

图1为一种笔芯的结构示意图,由笔芯杆61和笔帽62组成,笔芯杆61的一端一体成型用于书写的笔头,笔芯杆61的另一端插设笔帽62,笔芯杆61与笔帽62过盈配合,笔帽62外侧壁上具有螺纹,笔壳内具有内螺纹,组装连接笔芯与笔壳时将两者螺接即可。上述发明专利公开的设备虽然可以一个个地将笔芯杆61送至输送链上,但无法实现笔芯杆61与笔帽62的自动组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笔芯自动组装设备,其具有自动组装笔芯杆与笔帽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笔芯自动组装设备,包括工作台,工作台上表面设有用于放置笔帽的振动盘、用于放置笔芯杆的收容槽、用于输送笔芯杆的双链条,收容槽底部的槽口旁设有由第一电机驱动的震动凸轮,双链条的每个链节上均固定用于托架笔芯杆的v型架,双链条上两个位置相对的v型架为一对,收容槽底部的槽口位于一对v型架的正上方,所述振动盘的出料口连接软管,软管连接第一块体,第一块体上设有竖直的料道,软管与料道顶部相切连接,第一块体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块体和第三块体,第二块体上固定有限位滑套,限位滑套内设有水平的滑动杆,滑动杆与双链条垂直,滑动杆的一端连接第一驱动机构,滑动杆的另一端固定双耳座,双耳座上转动设有空心转轴,空心转轴与滑动杆垂直,空心转轴上垂直固定有套管,套管的一端与空心转轴无缝连接且相通,空心转轴的端部连接吸气管,第二块体上设有用于吸引套管、使套管呈竖直状的第一磁体,第三块体上设有用于吸引套管、使套管呈水平状的第二磁体;还包括驱动双链条间歇运动的链条驱动机构,处于停止状态的一对v型架的v型槽口的连线与处于水平状态的套管中轴线重合;还包括用于抬起v型架上笔芯杆的下升降块,下升降块的底端连接第二驱动机构,下升降块的正上方设有位置固定的上挡块,处于停止状态的一对v型架的v型槽口的连线位于下升降块的正上方、上挡块的正下方;第一块体的侧面上铰接有挡板,第一块体的侧面上设有通至料道的通孔,挡板上设有压块,挡板的铰接轴与第一块体通过卷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笔帽的两端尺寸、质量均有区别,因此大量笔帽可在振动盘内完成排序,振动盘内的笔帽首尾相连地进入软管,并通过软管进入第一块体的料道中。

料道中笔帽的插口端竖直朝上,挡板未被推动时,在卷簧作用下,挡板使压块压住料道中位置最低的笔帽,此时重力作用不可使笔帽自由下落;而当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滑动杆在限位滑套的中轴线上水平往复运动,滑动杆将双耳座往后拉至料道的正下方,此时第一磁体将套管吸引呈竖直状,吸气的套管即将笔帽吸入套管中,然后第一驱动机构向前推双耳座,套管中凸出的笔帽将挡板推离第一块体(此时压块离开料道),而后挡板又在卷簧的拉动下快速复位,在挡板被推动至复位的过程中,料道内的笔帽下落至最低位置时迅速被复位的压块压住。滑动杆向前推动双耳座时,双耳座在第二磁体的吸引下旋转呈水平状,此时套管内笔帽的插口端指向双链条。

收容槽内盛放若干笔芯杆,震动凸轮旋转时,由于震动凸轮相对于转轴偏心(转轴安装在收容槽的壁上),因此引起收容槽震动,从而使笔芯杆顺着收容槽槽底两侧的斜坡调整至正对槽口的状态,以便笔芯杆从狭窄的槽口下落至双链条上;震动凸轮每旋转一周可将一根笔芯杆压在槽口处,从而控制笔芯杆下落到双链条上v型架的速度。

链条驱动机构间歇地驱动双链条走动,即双链条每隔一个很短的时间走动一定距离,将落于v型架上的笔芯杆输送至正对水平状套筒内的笔帽,随即第二驱动机构竖直抬升下升降块,将笔芯杆夹紧在下升降块与上挡块之间,同时第一驱动机构继续向前推双耳座,将笔帽推至插于笔芯杆上。

笔芯杆与笔帽插接组成笔芯后留在v型架上,随着双链条的走动,笔芯从双链条的一端落下,于该处收集笔芯即可。

优选的,所述双链条远离收容槽的一端设有成品槽,成品槽内设有倾斜的滑板,滑板顶部呈水平状与双链条相交,滑板上设有两道避开双链条的条形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完成组装的笔芯从双链条的一端顺着滑板溜入成品槽内,实现了成品的收纳。

优选的,所述双链条的两端均连接一根第一转轴,每根第一转轴上均同轴设有链轮和第一齿轮,链轮与双链条啮合,第一转轴旁转动设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平行,第二转轴上同轴设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二齿轮的齿数少于第一齿轮的齿数;工作台上设有第一限位孔,第一限位孔内配合设有竖直的第一驱动臂,链条驱动机构驱动第一驱动臂竖直运动,第一驱动臂上水平固定有第一轴棒,第二齿轮的边缘水平固定有第二轴棒,工作台上方水平固定有第三轴棒,第一轴棒、第二轴棒、第三轴棒互相平行,第一轴棒与第三轴棒之间连接有二连杆,二连杆包括铰接的长杆和短杆,长杆与第三轴棒枢接,短杆与第一轴棒枢接,长杆上沿自身长度方向设有长通孔,第二轴棒与长通孔的内壁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臂竖直运动时带动二连杆运动,二连杆中的长杆绕第三轴棒摆动,使第二轴棒在长杆上的长通孔内来回移动,此时第二轴棒带动第二齿轮绕第二转轴旋转,实现了竖直往复运动的第一驱动臂带动第二齿轮旋转。第二齿轮旋转一周时,与之啮合的第一齿轮只旋转一个很小的锐角角度,所以与第一齿轮同轴安装的链轮带动双链条走动一段距离,从而实现双链条的间歇走动。

优选的,所述链条驱动机构包括设于工作台下方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驱动连接有水平的第三转轴,第三转轴上设有第一凸轮,第一驱动臂的底端连接有第一滚轮,第一滚轮与第一凸轮的曲面滚动接触,第一滚轮位于第一凸轮的顶部,工作台下表面与第一驱动臂底部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用于向下推动第一驱动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电机驱动第一凸轮旋转,当第一凸轮的曲面上距离第三转轴最远点旋转至与第一滚轮接触时,第一驱动臂被向上顶至最高位置,此时第一弹簧被压缩,且压缩程度最大;当第一凸轮的曲面上其余点与第一滚轮接触时,第一弹簧将第一驱动臂向下推,从而使第一驱动臂底部的第一滚轮始终能与第一凸轮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三转轴上设有第二凸轮,工作台上设有第二限位孔;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第一杆件枢接于第二限位孔内,第一杆件的顶部枢接于滑动杆的尾部,第一杆件的底部与第二杆件呈钝角固定连接,第二杆件上设有第二滚轮,第二滚轮与第二凸轮的曲面滚动接触,第二滚轮位于第二凸轮的底部;滑动杆上固定有限位滑块,限位滑块与限位滑套之间连接有拉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电机驱动第二凸轮旋转,当第二凸轮的曲面上距离第三转轴最远点旋转至与第二滚轮接触时,第二杆件被向下顶至最低位置,与第二杆件固定连接的第一杆件绕第二限位孔内的枢接轴旋转,使第一杆件的顶部向靠近双链条的方向推滑动杆,滑动杆将笔帽推至插于笔芯杆上,此时拉簧处于拉伸状态;拉簧恢复原长的过程中将滑动杆向远离双链条的方向拉,从而使滑动杆退回,因此实现了滑动杆的往复伸缩运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块体正对双链条的侧面上固定第一磁体,第一磁体位于料道旁,料道位于第一磁体与双链条之间;限位滑块的下表面与第三块体的上表面均呈水平状且相贴,第二磁体嵌于第三块体上表面的凹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套管竖直状态和水平状态的切换。

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升降台,下升降块竖直固定于升降台的顶部,升降台的底部竖直固定有第二驱动臂,工作台上设有与第二驱动臂配合的第三限位孔,第三转轴上设有第三凸轮,第二驱动臂的底部设有第三滚轮,第三滚轮位于第三凸轮的顶部,第三滚轮与第三凸轮的曲面滚动接触,工作台下表面与第二驱动臂底部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用于向下推动第二驱动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旋转的第三凸轮将第二驱动臂向上顶,从而上升升降台和下升降块,以便夹紧笔芯杆,而后第二弹簧将第二驱动臂向下拉,实现升降台和下升降块的复位,以便双链条输送笔芯杆。

优选的,所述工作台上表面固定有l型架,l型架上竖直螺接第一压杆和第二压杆,第一压杆位于v型架上笔芯杆的中部正上方,第二压杆位于v型架上笔芯杆的端部正上方,上挡块固定于第一压杆底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压杆和第二压杆的底端高度均可调节,因此可调节对笔芯杆的夹紧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利用同一个电机驱动双链条运动、驱动夹紧笔芯杆的机构、驱动插笔帽机构,实现了自动组装笔芯杆与笔帽;

2.利用转轴与多个凸轮配合,各个凸轮的形状存在差别,实现了输送笔芯杆的双链条、夹紧笔芯杆的下升降块、给笔芯杆插笔帽的滑动杆的先后运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笔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一种笔芯自动组装设备剖开收容槽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一种笔芯自动组装设备的左视图;

图4是图3中a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b部放大图;

图6是图2中c部放大图;

图7是实施例中一种笔芯自动组装设备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d部放大图;

图9是第一块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中一种笔芯自动组装设备的正视图;

图11是图10中e部放大图;

图12是工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7中f部放大图;

图14是图10中g部放大图。

图中,1、振动盘;2、收容槽;3、双链条;4、第一电机;5、震动凸轮;6、v型架;6a、v型槽口;7、软管;8、第一块体;8a、料道;8b、通孔;9、第二块体;10、第三块体;11、限位滑套;12、滑动杆;13、第一驱动机构;14、双耳座;15、空心转轴;16、套管;17、吸气管;18、第一磁体;19、第二磁体;20、链条驱动机构;21、下升降块;22、第二驱动机构;23、上挡块;24、挡板;25、压块;26、卷簧;27、成品槽;28、滑板;28a、条形孔;29、第一转轴;30、链轮;31、第一齿轮;32、第二转轴;33、第二齿轮;34、第一驱动臂;35、第一轴棒;36、第二轴棒;37、第三轴棒;38、二连杆;39、长杆;39a、长通孔;40、短杆;41、第二电机;42、第三转轴;43、第一凸轮;44、第一滚轮;45、第一弹簧;46、第二凸轮;47、第一杆件;48、第二杆件;49、第二滚轮;50、限位滑块;50a、通槽;51、拉簧;52、升降台;53、第二驱动臂;54、第三凸轮;55、第三滚轮;56、第二弹簧;57、l型架;58、第一压杆;59、第二压杆;60、工作台;60a、第一限位孔;60b、第二限位孔;60c、第三限位孔;61、笔芯杆;62、笔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笔芯自动组装设备,包括工作台60,工作台60的上方设有用于放置笔帽62的振动盘1、用于放置笔芯杆61的收容槽2、用于输送笔芯杆61的双链条3(两根互相平行的链条)。

如图2所示,振动盘1的出料口相切地连接软管7,软管7连接第一块体8,第一块体8内具有竖直的料道8a(见图4),软管7与料道8a顶部相切连接。

如图5所示,收容槽2底部的槽口旁设有转轴,转轴上固定震动凸轮5,收容槽2外壁上固定驱动转轴旋转的第一电机4,驱动方式为皮带驱动。收容槽2内的底部两侧均为斜坡,两个斜坡之间夹着竖直的长方形槽口。

如图6所示,双链条3的每个链节上均固定一个用于托架笔芯杆61的v型架6,双链条3上两个位置相对的v型架6为一对,每对v型架6均可移动至收容槽2底部槽口的正下方。

如图7所示,第一块体8底部固定有第二块体9和第三块体10,第二块体9上固定有限位滑套11,限位滑套11内配合设有水平的滑动杆12,滑动杆12与双链条3垂直。滑动杆12的一端连接第一驱动机构13,滑动杆12的另一端固定有限位滑块50(见图8)。

如图8所示,限位滑块50上固定有双耳座14,限位滑块50与限位滑套11之间连接有拉簧51。双耳座14上转动设有空心转轴15,空心转轴15与滑动杆12垂直,空心转轴15上垂直固定有套管16。套管16的一端与空心转轴15无缝连接且相通,空心转轴15的端部连接吸气管17。

如图9所示,第一块体8的侧面上铰接有挡板24,铰接轴位于挡板24顶部,第一块体8的侧面上设有通至料道8a的通孔8b,挡板24上固定压块25,挡板24的铰接轴与第一块体8通过卷簧26连接。

如图8所示,第二块体9正对双链条3的侧面上固定第一磁体18,第一磁体18位于料道8a旁,料道8a位于第一磁体18与双链条3之间,第一磁体18位于用于吸引套管16,使套管16呈竖直状。第三块体10上设有用于吸引套管16、使管16呈水平状的第二磁体19,第三块体10上表面开设凹槽,第二磁体19嵌于凹槽内,第二磁体19不凸出于第三块体10上表面,限位滑块50的下表面与第三块体10的上表面均呈水平状且相贴。

如图2、图6所示,收容槽2位于双链条3的一端,双链条3的另一端设有成品槽27,成品槽27内设有倾斜的滑板28,滑板28顶部呈水平状与双链条3相交,滑板28上设有两道避开双链条3的条形孔28a。

如图11所示,双链条3的两端均转动连接一根第一转轴29,每根第一转轴29上均同轴固定两个链轮30和一个第一齿轮31(第一齿轮31位于两个链轮30之间),两个链轮30与双链条3啮合。第一转轴29旁转动设有与其平行的第二转轴32,第二转轴32上同轴固定第二齿轮33,第二齿轮33与第一齿轮31啮合,但第二齿轮33的齿数少于第一齿轮31的齿数。

如图12所示,工作台60上设有第一限位孔60a、第二限位孔60b、第三限位孔60c,第一限位孔60a内配合设有竖直的第一驱动臂34,第二限位孔60b内配合设有第一驱动机构13,第三限位孔60c内配合设有竖直的第二驱动臂53。

如图11所示,第一驱动臂34上水平固定有第一轴棒35,第二齿轮33的边缘水平固定有第二轴棒36,工作台60上方水平固定有第三轴棒37,第一轴棒35、第二轴棒36、第三轴棒37互相平行。第一轴棒35与第三轴棒37之间连接有二连杆38,二连杆38由长杆39和短杆40铰接而成,长杆39与第三轴棒37枢接,短杆40与第一轴棒35枢接,长杆39上沿自身长度方向设有长通孔39a,第二轴棒36与长通孔39a的内壁配合。

如图11所示,第一驱动臂34底部连接链条驱动机构20,链条驱动机构20驱动第一驱动臂34竖直运动时带动二连杆38运动,二连杆38中的长杆39绕第三轴棒37摆动,使第二轴棒36在长杆39上的长通孔39a内来回移动,此时第二轴棒36带动第二齿轮33绕第二转轴32旋转,实现了竖直往复运动的第一驱动臂34带动第二齿轮33旋转。第二齿轮33旋转一周时,与之啮合的第一齿轮31只旋转一个很小的锐角角度,所以与第一齿轮31同轴安装的链轮30带动双链条3走动一段距离,从而实现双链条3的间歇走动。

如图10、图11所示,链条驱动机构20包括设于工作台60下方的第二电机41,第二电机41驱动连接有水平的第三转轴42,第三转轴42与双链条3平行。第三转轴42上固定有第一凸轮43,第一驱动臂34的底端连接有第一滚轮44,第一滚轮44与第一凸轮43的曲面滚动接触,第一滚轮44位于第一凸轮43的顶部。工作台60下表面与第一驱动臂34底部之间连接有竖直的第一弹簧45,第一弹簧45用于向下推动第一驱动臂34。

如图10、图11所示,第二电机41驱动第一凸轮43旋转,当第一凸轮43的曲面上距离第三转轴42最远点旋转至与第一滚轮44接触时,第一驱动臂34被向上顶至最高位置,此时第一弹簧45被压缩,且压缩程度最大;当第一凸轮43的曲面上其余点与第一滚轮44接触时,第一弹簧45将第一驱动臂34向下推,从而使第一驱动臂34底部的第一滚轮44始终能与第一凸轮43接触。

如图13所示,工作台60上表面固定有l型架57,l型架57上竖直螺接第一压杆58和第二压杆59,第一压杆58位于v型架6上笔芯杆61的中部正上方,第二压杆59位于v型架6上笔芯杆61的端部正上方,第一压杆58的底端固定有上挡块23。工作台60上方设有下升降块21,下升降块21位于上挡块23的正下方,下升降块21用于抬起v型架6上的笔芯杆61,下升降块21的底端连接第二驱动机构22。处于停止状态的一对v型架6的v型槽口6a的连线位于下升降块21的正上方、上挡块23的正下方。

如图12所示,第二驱动机构22包括升降台52和第二驱动臂53,下升降块21竖直固定于升降台52的顶部,第二驱动臂53竖直固定于升降台52的底部。升降台52上也对称地固定两个用于定位笔芯杆61的v型架6。

如图14所示,第二驱动臂53的底部安装有第三滚轮55,第三转轴42上固定第三凸轮54,第三滚轮55位于第三凸轮54的顶部,第三滚轮55与第三凸轮54的曲面滚动接触,工作台60下表面与第二驱动臂53底部之间连接有竖直的第二弹簧56,第二弹簧56用于向下推动第二驱动臂53。

如图13、图14所示,利用旋转的第三凸轮54将第二驱动臂53向上顶,从而上升升降台52和下升降块21,以便夹紧笔芯杆61,而后第二弹簧56将第二驱动臂53向下拉,实现升降台52和下升降块21的复位,以便双链条3输送笔芯杆61。

如图3、图12所示,第一驱动机构13由第一杆件47和第二杆件48呈直角或钝角固定而成。第二限位孔60b内设有水平的转轴,第一杆件47枢接于该转轴上;第一杆件47的顶部枢接于滑动杆12的尾部;第二杆件48上安装有第二滚轮49,第三转轴42上固定第二凸轮46,第二滚轮49与第二凸轮46的曲面滚动接触,第二滚轮49位于第二凸轮46的底部。

第二电机41驱动第二凸轮46旋转,当第二凸轮46的曲面上距离第三转轴42最远点旋转至与第二滚轮49接触时,第二杆件48被向下顶至最低位置,与第二杆件48固定连接的第一杆件47绕第二限位孔60b内的枢接轴旋转,使第一杆件47的顶部向靠近双链条3的方向推滑动杆12,滑动杆12将笔帽62推至插于笔芯杆61上,此时拉簧51处于拉伸状态;拉簧51恢复原长的过程中将滑动杆12向远离双链条3的方向拉,从而使滑动杆12退回,因此实现了滑动杆12的往复伸缩运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笔帽62的两端尺寸、质量均有区别,因此大量笔帽62可在振动盘1内完成排序,振动盘1内的笔帽62首尾相连地进入软管7,并通过软管7进入第一块体8的料道8a中。

料道8a中笔帽62的插口端竖直朝上,挡板24未被推动时,在卷簧26作用下,挡板24使压块25压住料道8a中位置最低的笔帽62,此时重力作用不可使笔帽62自由下落;而当第一驱动机构13驱动滑动杆12在限位滑套11的中轴线上水平往复运动,滑动杆12将双耳座14往后拉至料道8a的正下方,此时第一磁体18将套管16吸引呈竖直状,吸气的套管16即将笔帽62吸入套管16中,然后第一驱动机构13向前推双耳座14,套管16中凸出的笔帽62将挡板24推离第一块体8(此时压块25离开料道8a),而后挡板24又在卷簧26的拉动下快速复位,在挡板24被推动至复位的过程中,料道8a内的笔帽62下落至最低位置时迅速被复位的压块25压住。滑动杆12向前推动双耳座14时,双耳座14在第二磁体19的吸引下旋转呈水平状,此时套管16内笔帽62的插口端指向双链条3(处于停止状态的一对v型架6的v型槽口6a的连线与处于水平状态的套管16中轴线重合)。

收容槽2内盛放若干笔芯杆61,震动凸轮5旋转时,由于震动凸轮5相对于转轴偏心(转轴安装在收容槽2的壁上),因此引起收容槽2震动,从而使笔芯杆61顺着收容槽2槽底两侧的斜坡调整至正对槽口的状态,以便笔芯杆61从狭窄的槽口下落至双链条3上;震动凸轮5每旋转一周可将一根笔芯杆61压在槽口处,从而控制笔芯杆61下落到双链条3上v型架6的速度。

链条驱动机构20间歇地驱动双链条3走动,即双链条3每隔一个很短的时间走动一定距离,将落于v型架6上的笔芯杆61输送至正对水平状套筒内的笔帽62,随即第二驱动机构22竖直抬升下升降块21,将笔芯杆61夹紧在下升降块21与上挡块23之间,同时第一驱动机构13继续向前推双耳座14,将笔帽62推至插于笔芯杆61上。

本实施例中利用同一个电机同时驱动双链条3运动、驱动夹紧笔芯杆61的机构、驱动插笔帽62机构,实现了自动组装笔芯杆61与笔帽62,动作顺序为:第一凸轮43驱动双链条3走动,走动停止时第二凸轮46驱动滑动杆12伸向双链条3、第三凸轮54驱动升降台52上升以夹紧笔芯杆61,而后滑动杆12收回、升降台52下降,同时双链条3开始走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