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型钢生产线及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65422发布日期:2020-07-04 04:40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型钢生产线及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集成型钢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型钢生产线及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钢结构是现代建筑中非常主要的一种结构类型,具有强度大、自重轻、刚性好、韧性强等诸多优点,应用非常广泛。如图1所示,为一种“l”形型钢,此种结构的集成型钢的主体部由2个方管及1个角铁拼接而成。目前,此种结构的集成型钢主要是采用人工或半自动程度不高的机械装配与生产方法,且生产过程中的构件物流均为不连续的人工操作吊运方法,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产品质量不稳定等不良因素,这些不良因素已经成为集成型钢住宅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瓶颈;由此,急需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集成型钢生产线及生产工艺,以解决现有“l”形型钢主要是采用人工或半自动程度不高的机械装配与生产方法,且生产过程中的构件物流均为不连续的人工操作吊运方法,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集成型钢生产线,包括:

方管拼装机构,用于实现2个方管的拼接;

角铁拼装机构,用于实现角铁与拼装后方管的拼接以形成出“l”形型钢的主体部;

翻转倒角机构,用于实现主体部两端的倒角;

内角焊接机构,用于实现主体部内角的焊接;

舌板装配机构,用于在主体部的两端插入舌板并固定;

牛腿装配机构,用于在主体部上定位安装牛腿、法兰;

熔透焊机构,用于实现“l”形型钢各个部件之间的满焊;

所述方管拼装机构、所述角铁拼装机构、所述翻转倒角机构、所述内角焊接机构、所述舌板装配机构、所述牛腿装配机构和所述熔透焊机构依次布置以形成全自动的连续式生产线。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方管拼装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座、方管上料装置、预拼装组件、第一齐头输送装置及第一焊枪,所述第一焊枪位于2个方管拼接处的上方,所述第一支撑座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输送滚轮组,所述的若干个第一输送滚轮组沿着所述第一支撑座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方管上料装置包括位于第一支撑座两侧的方管上料台,两侧的方管上料台向中间的第一支撑座输送方管;所述预拼装组件包括若干个第一导向轮组,所述的若干个第一导向轮组沿着所述第一支撑座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第一导向轮组包括2个第一导向轮,2个第一导向轮分布于所述第一输送滚轮组的两侧,所述第一输送滚轮组包括第一输送转轴及2个锥面向两侧倾斜的第一锥面轮,2个第一锥面轮固定于所述第一输送转轴上,且2个第一锥面轮对称布置,所述第一输送转轴由第一输送电机驱动旋转,当两侧的方管的底面由对应第一导向轮支撑且方管的内侧面与对应第一锥面轮的锥面贴靠时,两侧的方管达到预拼装状态;所述第一齐头输送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上的第一门形架,所述第一门形架上能上下移动的设置有第一压紧辊组,且所述第一门型架上位于所述第一压紧辊组的后端能上下移动的安装有第一齐头板以实现2个方管端部的对齐,所述第一压紧辊组包括2个呈倒“v”状排布的第一压紧辊,2个第一压紧辊与所对应方管的外侧面贴靠。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角铁拼装机构包括第二支撑座、角铁上料装置、第二齐头输送装置及第二焊枪,所述第二焊枪位于角铁与2个方管拼合处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撑座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输送滚轮组及若干个第二导向轮组,所述的若干个第二输送滚轮组沿着所述第二支撑座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的若干个第二导向轮组沿着所述第二支撑座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第二导向轮组包括2个第二导向轮,2个第二导向轮分布于所述第二输送滚轮组的两侧,所述第二输送滚轮组包括第二输送转轴及2个锥面向两侧倾斜的第二锥面轮,2个第二锥面轮固定于所述第二输送转轴上,且2个第二锥面轮对称布置,所述第二输送转轴由第二输送电机驱动旋转,工作时,两个方管的底面由所对应的第二导向轮支撑,且方管的内侧面与所对应第二锥面轮的锥面贴靠;所述角铁上料装置包括支撑定位组件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座上方的移料组件,所述支撑定位组件包括本体部、转动连接于本体部上端的定位滚轮和转动连接于本体部下端两侧的支撑滚轮,所述主体部位于两个方管的外侧,且所述支撑滚轮与方管的顶面贴靠,当角铁到达目标拼接位置时,所述定位滚轮与角铁的棱角内壁贴靠,所述移料组件包括轨道梁、能水平移动的连接于所述轨道梁上的横移小车,所述横移小车上能上下移动的设置有升降架,所述升降架上能转动的安装有磁吸滚轮,且所述升降架上安装有驱动所述磁吸滚轮转动的磁吸电机,所述磁吸滚轮的外表面开设有l形槽口以与角铁的外表面适配;所述第二齐头输送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座上的第二门形架,所述第二门形架上能上下移动的设置有第二压紧辊组,且所述第二门型架上位于所述第二压紧辊组的后端能上下移动的安装有第二齐头板以实现2个方管的端部与角铁的端部对齐,所述第二压紧辊组包括2个呈倒“v”状排布的第二压紧辊,2个第二压紧辊与所对应方管及角铁的外侧面贴靠。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翻转倒角机构包括倒角基座、至少2个第一活动翻转架及2个倒角机器人,所述的2个倒角机器人分布于所述倒角基座的两端,所述第一活动翻转架能沿“l”形型钢移送方向移动的连接于所述倒角基座上,且所述第一活动翻转架能带动“l”形型钢翻转。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角焊接机构包括内角焊接基座、第三焊接头及若干个承载轮组,所述第三焊接头位于“l”形型钢内角的上方,所述的若干个承载轮组沿“l”形型钢的移送方向间隔布置,单个承载轮组包括轮轴、2个对称布置且锥面向内侧倾斜的第三锥面轮、2个对称布置且锥面向内侧倾斜的第四锥面轮,2个第三锥面轮位于2个第四锥面轮之间,所述第三锥面轮固定于所述轮轴上,所述第四锥面轮固定于所述轮轴上,所述轮轴通过链轮链条组件与内角焊接电机传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舌板装配机构包括舌板装配座、至少2个第二活动翻转架、舌板焊接机器人及设置于所述舌板装配座两端端头的舌板定位装置,所述第二活动翻转架能沿“l”形型钢移送方向移动的连接于所述舌板装配座上,且所述第二活动翻转架能带动“l”形型钢翻转,所述舌板定位装置包括移动座、支架、支板及用于吸附舌板的磁性定位板,所述磁性定位板为l形结构,且所述磁性定位板固定于所述支板上,所述支板能上下移动的连接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移动座上,所述移动座能沿“l”形型钢的移送方向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活动翻转架、第二活动翻转架结构相同,并具体包括第一外框架、第一转动架和夹紧输送装置,所述第一外框架内能转动地装配有第一转动架,且所述第一转动架由第一翻转驱动装置驱动旋转,所述第一转动架上开有供“l”形型钢穿过的通槽,所述夹紧输送装置包括用于夹紧“l”形型钢一侧方管的第一夹紧辊组及用于夹紧“l”形型钢另一侧方管的第二夹紧辊组,所述第一夹紧辊组包括第一固定辊及第一活动辊,所述第一固定辊与所述第一活动辊相平行,所述第一活动辊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辊移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固定辊,所述第二夹紧辊组包括第二固定辊及第二活动辊,所述第二固定辊与所述第二活动辊相平行,所述第二活动辊能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辊移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固定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牛腿装配机构包括牛腿装配座、至少2个第三活动翻转架、牛腿焊接机器人及用于定位牛腿位置的牛腿定位装置,所述第三活动翻转架能沿“l”形型钢移送方向移动的连接于牛腿装配座上,且所述第三活动翻转架能带动“l”形型钢翻转,所述牛腿定位装置包括底座、支座及支臂,所述支座能左右移动的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支臂能上下移动的连接于所述支座上,且所述支臂上能前后移动的安装有定位座,所述定位座上安装有用于定位牛腿的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臂、第二定位臂,所述第一定位臂与所述第二定位臂相垂直,且所述第一定位臂与所述第二定位臂配合形成一开口向下的定位槽口,所述第一定位臂的侧端面上设置有起定位作用的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二定位臂的侧端面上设置有起定位作用的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凸出于所述第一定位臂的侧端面,所述第二定位块凸出于所述第二定位臂的侧端面。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熔透焊机构包括熔透焊接座、至少2个第四活动翻转架及熔透焊接机器人,所述第四活动翻转架能沿“l”形型钢移送方向移动的连接于所述熔透焊接座上,且所述第四活动翻转架能带动“l”形型钢翻转,所述第三活动翻转架、所述第四活动翻转架结构相同,并具体包括第二外框架、第二转动架和夹紧组件,所述第二外框架内能转动地装配有第二转动架,且所述第二转动架由第二翻转驱动装置驱动旋转,所述第二转动架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夹紧组件包括位于开口内部的支撑板及压板,所述支撑板、所述压板相对设置,且所述压板能移动的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架上以靠近或远离所述支撑板,所述压板邻近所述支撑板一端的端面上开有与所述“l”形型钢相适配的压槽。

一种采用如上所述的集成型钢生产线的集成型钢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将2个方管拼接并对拼接后2个方管所形成的外角进行点焊,拼接后的2个方管相垂直;

b、将角铁与拼装后的方管拼接并进行点焊,形成“l”形型钢的主体部;

c、对主体部的两端进行倒角;

d、焊接2个方管的内角;

e、在主体部的两端插入舌板并点焊固定;

f、在主体部上定位点焊牛腿、法兰;

g、对“l”形型钢进行满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一种集成型钢生产线及生产工艺实现了“l”形型钢的全自动化生产,完全颠覆了原有“l”形型钢分段不连续的生产模式,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量节省人力、物力、能源和场地,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序之间的不安全因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集成型钢生产线的结构框图;

图2为“l”形型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方管拼装机构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方管拼装机构的正视图;

图5是本发明方管拼装机构中预拼装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处放大图;

图7是图4中b向示意图;

图8是图4中c向示意图;

图9是图4中d向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角铁拼装机构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角铁拼装机构的正视图;

图12是本发明角铁拼装机构中角铁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翻转倒角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内角焊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舌板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一活动翻转架、第二活动翻转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牛腿装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牛腿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第三活动翻转架、第四活动翻转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方管拼装机构;2、角铁拼装机构;3、翻转倒角机构;4、内角焊接机构;5、舌板装配机构;6、牛腿装配机构;7、熔透焊机构;8、第一过渡辊筒输送线;9、第二过渡辊筒输送线;

101、第一支撑座;102、第一锥面轮;103、第一输送转轴;104、第一链轮;105、方管上料台;106、第一链条输送线;107、辅轮;108、过渡坡面;109、第一导向轮;110、调节轨道;111、第一门型架;112、第一气缸;113、第一压紧辊;114、第一齐头气缸;115、第一齐头板;116、第一固定门型架;117、第一焊枪;118、第一压料辊;

201、第二支撑座;202、第二锥面轮;203、第二导向轮;204、角铁供料线;205、轨道梁;206、横移小车;207、磁吸滚轮;208、磁吸电机;209、提升气缸;210、本体部;211、定位滚轮;212、支撑滚轮;213、第二焊枪;214、安装架;

301、倒角基座;302、第一活动翻转架;

401、内角焊接基座;402、轮轴;403、第三锥面轮;404、第四锥面轮;

501、移动座;502、支架;503、磁性定位板;504、支板;505、顶升气缸;506、移动气缸;

601、牛腿装配座;602、第三活动翻转架;603、牛腿焊接机器人;604、牛腿定位装置;605、底座;606、支座;607、支臂;608、定位座;609、第一定位臂;610、第二定位臂;611、定位槽口;612、第一定位块;613、第二定位块;614、第一电机;615、第一齿轮;616、第一导轨;617、第一滑块;618、第二齿条;619、第二电机;620、第二齿轮;621、丝杆;622、第三电机;

801、第一外框架;802、第一转动架;803、通槽;804、第一固定辊;805、第一活动辊;806、第二固定辊;807、第二活动辊;808、减速电机;809、活动座;810、移动杆;811、气缸座;812、活动气缸;813、直线导轨;814、限位块;815、驱动电机;816、传动圆弧齿条;817、支撑轮;818、限位轮。

901、第二外框架;902、第二转动架;903、开口;904、支撑板;905、压板;906、压紧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照图1至图19所示,于本实施例中,一种集成型钢生产线,包括:方管拼装机构1,用于实现2个方管的拼接;角铁拼装机构2,用于实现角铁与拼装后方管的拼接以形成出“l”形型钢的主体部;翻转倒角机构3,用于实现主体部两端的倒角;内角焊接机构4,用于实现主体部内角的焊接;舌板装配机构5,用于在主体部的两端插入舌板并固定;牛腿装配机构6,用于在主体部上定位安装牛腿;熔透焊机构7,用于实现“l”形型钢各个部件之间的满焊;所述角铁拼装机构2与所述翻转倒角机构3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辊筒输送线8,所述舌板装配机构5与所述牛腿装配机构6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渡辊筒输送线9;

所述方管拼装机构1、角铁拼装机构2、第一过渡辊筒输送线8、翻转倒角机构3、内角焊接机构4、舌板装配机构5、第二过渡辊筒输送线9、牛腿装配机构6和熔透焊机构7依次布置以形成全自动的连续式生产线。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方管拼装机构1包括第一支撑座101、方管上料装置、预拼装组件、第一齐头输送装置及第一焊枪117,所述第一焊枪117位于2个方管拼接处的上方,所述第一支撑座101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输送滚轮组,所述的若干个第一输送滚轮组沿着所述第一支撑座10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方管上料装置包括位于第一支撑座101两侧的方管上料台105,两侧的方管上料台105向中间的第一支撑座101输送方管,方管上料台105上并排布置有多条向第一支撑座101倾斜并输送方管的第一链条输送线106;所述预拼装组件包括若干个第一导向轮组,所述的若干个第一导向轮组沿着所述第一支撑座10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第一导向轮组包括2个第一导向轮109,2个第一导向轮109分布于所述第一输送滚轮组的两侧,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轮109安装于倾斜布置的调节轨道110上,其可以根据方管长度调节相应位置,所述第一链条输送线106靠近所述第一导向轮109处设置有辅轮107以形成过渡坡面108,实现方管逐个倾倒,以避免邻靠的方管贴靠干扰,所述第一输送滚轮组包括第一输送转轴103及2个锥面向两侧倾斜的第一锥面轮102,2个第一锥面轮102固定于所述第一输送转轴103上,且2个第一锥面轮102对称布置,所述第一输送转轴103由第一输送电机驱动旋转,本实施例中,第一输送转轴103上安装有第一链轮,各个第一输送滚轮组的第一链轮通过第一链条连接起来以实现同步传动,从而只需一个第一输送电机即可实现输送,当两侧的方管的底面由对应第一导向轮109支撑且方管的内侧面与对应第一锥面轮102的锥面贴靠时,两侧的方管达到预拼装状态;所述第一齐头输送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101上的第一门形架111,所述第一门形架111上能上下移动的设置有第一压紧辊组,且所述第一门型架111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带动第一压紧辊组上下移动的第一气缸112,所述第一门型架111上位于所述第一压紧辊组的后端能上下移动的安装有第一齐头板115以实现2个方管端部的对齐,且所述第一门型架111上安装有用于带动第一齐头板115上下移动的第一齐头气缸114,所述第一压紧辊组包括2个呈倒“v”状排布的第一压紧辊113,2个第一压紧辊113与所对应方管的外侧面贴靠,此外,第一支撑座101上位于第一焊枪117的前方和后方均设置有第一固定门形架116,第一固定门形架116上设置有与对应方管的外侧面贴靠的倒“v”状的第一压料辊118,以保证焊接时不出现抖动,进而提高焊接效果。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角铁拼装机构2包括第二支撑座201、角铁上料装置、第二齐头输送装置及第二焊枪213,所述第二焊枪213位于角铁与2个方管拼合处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撑座201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输送滚轮组及若干个第二导向轮组,所述的若干个第二输送滚轮组沿着所述第二支撑座20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的若干个第二导向轮组沿着所述第二支撑座20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第二导向轮组包括2个第二导向轮203,2个第二导向轮203分布于所述第二输送滚轮组的两侧,所述第二输送滚轮组包括第二输送转轴及2个锥面向两侧倾斜的第二锥面轮202,2个第二锥面轮202固定于所述第二输送转轴上,且2个第二锥面轮202对称布置,所述第二输送转轴由第二输送电机驱动旋转,本实施例中,第二输送转轴上安装有第二链轮,各个第二输送滚轮组的第二链轮通过第二链条连接起来以实现同步传动,从而只需一个第二输送电机即可实现输送,工作时,两个方管的底面由所对应的第二导向轮203支撑,且方管的内侧面与所对应第二锥面轮202的锥面贴靠;所述角铁上料装置包括支撑定位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座201上方的移料组件及用于提供角铁的角铁供料线204,所述支撑定位组件通过安装架214固定且悬空于所述第二支撑座201上,所述安装架214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座201的前端,并不影响角铁的上料,所述支撑定位组件包括本体部210、转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210上端的定位滚轮211和转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210下端两侧的支撑滚轮212,所述主体部210位于两个方管的外侧,且所述支撑滚轮212与方管的顶面贴靠,当角铁到达目标拼接位置时,所述定位滚轮211与角铁的棱角内壁贴靠,所述移料组件包括轨道梁205、能水平移动的连接于所述轨道梁205上的横移小车206,所述横移小车206上能上下移动的设置有升降架,且所述横移小车206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带动所述升降架上下移动的提升气缸209,所述升降架上通过轴承能转动的安装有磁吸滚轮207,且所述升降架上安装有驱动所述磁吸滚轮207转动的磁吸电机208,所述磁吸滚轮207的外表面开设有l形槽口以与角铁的外表面适配;所述第二齐头输送装置与第一齐头输送装置结构相同,具体的,第二齐头输送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座201上的第二门形架,所述第二门形架上能上下移动的设置有第二压紧辊组,且所述第二门型架上安装有用于带动第二压紧辊组上下移动的第二气缸,所述第二门型架上位于所述第二压紧辊组的后端能上下移动的安装有第二齐头板以实现2个方管的端部与角铁的端部对齐,且所述第二门型架上安装有用于带动第二齐头板上下移动的第二齐头气缸,所述第二压紧辊组包括2个呈倒“v”状排布的第二压紧辊,2个第二压紧辊与所对应方管及角铁的外侧面贴靠;此外,第二支撑座上位于第二焊枪的前方和后方均设置有第二固定门形架,第二固定门形架上设置有与对应方管及角铁的外侧面贴靠的倒“v”状的第二压料辊,以保证焊接时不出现抖动,进而提高焊接效果。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转倒角机构3包括倒角基座301、2个第一活动翻转架302及2个倒角机器人(图中未绘示),所述的2个倒角机器人分布于所述倒角基座301的两端,所述第一活动翻转架302能沿“l”形型钢移送方向移动的连接于所述倒角基座301上,且所述第一活动翻转架302能带动“l”形型钢翻转。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角焊接机构4包括内角焊接基座401、第三焊接头(图中未绘示)及若干个承载轮组,所述第三焊接头位于“l”形型钢内角的上方,所述的若干个承载轮组沿“l”形型钢的移送方向间隔布置,单个承载轮组包括轮轴402、2个对称布置且锥面向内侧倾斜的第三锥面轮403、2个对称布置且锥面向内侧倾斜的第四锥面轮404,2个第三锥面轮403位于2个第四锥面轮404之间,工作时,“l”形型钢的角铁与2个第三锥面轮403的锥面贴合,“l”形型钢的2个方管分别与2个第四锥面轮404的锥面贴合,所述第三锥面轮403固定于所述轮轴402上,所述第四锥面轮404固定于所述轮轴402上,所述轮轴402通过链轮链条组件与内角焊接电机传动连接。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舌板装配机构5包括舌板装配座、2个第二活动翻转架、舌板焊接机器人及设置于所述舌板装配座两端端头的舌板定位装置,所述第二活动翻转架能沿“l”形型钢移送方向移动的连接于所述舌板装配座上,且所述第二活动翻转架能带动“l”形型钢翻转,所述舌板定位装置包括移动座501、支架502、支板504及用于吸附舌板的磁性定位板503,所述支架502为龙门架以便在所述支板504位于底端时“l”形型钢能穿过所述支架502,所述磁性定位板503为l形结构,且所述磁性定位板503固定于所述支板504上,所述支板504由顶升气缸505驱动以实现上下移动,且所述支板504能上下移动的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架502上,所述支架502固定于所述移动座501上,所述移动座501由移动气缸506驱动以实现沿“l”形型钢的移送方向移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翻转架302、所述第二活动翻转架结构相同,并具体包括第一外框架801、第一转动架802和夹紧输送装置,所述第一外框架801内能转动地装配有第一转动架802,且所述第一转动架802由第一翻转驱动装置驱动旋转,所述第一翻转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815、驱动齿轮和传动圆弧齿条816,所述驱动电机815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外框架801上,所述驱动齿轮固定于所述驱动电机815的输出轴上,所述传动圆弧齿条816固定于所述第一转动架802的外圈上,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传动圆弧齿条816相啮合,所述第一外框架801作为所述第一转动架802的支撑定位座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架802的底部,所述第一外框架801包括第一圆弧框架和第二圆弧框架,所述第一圆弧框架和第二圆弧框架间隔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圆弧框架与所述第二圆弧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圆弧框架和第二圆弧框架上对应设置有若干个支撑轮817,配合每个支撑轮817均设置有限位轮818,所述第一转动架802的外圈的两侧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轮817和所述限位轮818之间,所述第一转动架802上开有供“l”形型钢穿过的通槽803,所述通槽803包括供“l”形型钢一侧方管穿过的第一长槽、供“l”形型钢另一侧方管穿过的第二长槽及供“l”形型钢的角铁穿过的方形槽,所述方形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长槽相连通,且所述方形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长槽相连通,所述通槽803呈l形结构,所述夹紧输送装置包括用于夹紧“l”形型钢一侧方管的第一夹紧辊组及用于夹紧“l”形型钢另一侧方管的第二夹紧辊组,所述第一夹紧辊组包括第一固定辊804及第一活动辊805,所述第一固定辊804与所述第一活动辊805相平行,所述第一活动辊805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辊804移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固定辊804,所述第二夹紧辊组包括第二固定辊806及第二活动辊807,所述第二固定辊806与所述第二活动辊807相平行,所述第二活动辊807能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辊806移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固定辊806;所述第一固定辊804、所述第一活动辊805、所述第二固定辊806、所述第二活动辊807均配备有独立的减速电机808以实现旋转,进而能够带动“l”形型钢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动辊805、所述第二活动辊807均固定于活动座809上,所述活动座809与移动杆810相连,所述第一转动架802上固定安装有气缸座811,所述气缸座811上铰接有活动气缸812,所述活动气缸812的输出端铰接于所述移动杆810的一端端头;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长槽、所述第二长槽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架802的圆心对称,所述方形槽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长槽的上方,且所述方形槽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长槽的上方,所述移动杆810水平布置,所述第一转动架802上沿上下方向布置有直线导轨813,所述活动座809上固定有与所述直线导轨813滑动配合的直线滑块。

为了限制所述第一活动辊805、所述第二活动辊807的活动距离,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架802上安装有限位块814,所述移动杆810的中间处开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814位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槽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限位块814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牛腿装配机构6包括牛腿装配座601、2个第三活动翻转架602、牛腿焊接机器人603及用于定位牛腿位置的牛腿定位装置604,所述第三活动翻转架602能沿“l”形型钢移送方向移动的连接于所述牛腿装配座601上,且所述第三活动翻转架602能带动“l”形型钢翻转,所述牛腿定位装置604包括底座605、支座606及支臂607,所述支座606能左右移动的连接于所述底座605上,所述支臂607能上下移动的连接于所述支座606上,且所述支臂607上能前后移动的安装有定位座608,所述定位座608上安装有用于定位牛腿的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臂609、第二定位臂610,所述第一定位臂609与所述第二定位臂610相垂直,且所述第一定位臂609与所述第二定位臂610配合形成一开口向下的定位槽口611,所述第一定位臂609的侧端面上设置有起定位作用的第一定位块612,所述第二定位臂610的侧端面上设置有起定位作用的第二定位块613,所述第一定位块612凸出于所述第一定位臂609的侧端面,所述第二定位块613凸出于所述第二定位臂610的侧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支座606上沿上下方向布置有第一齿条,所述支臂607上安装有第一电机614、第一减速机,所述第一电机614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减速机的输入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减速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一齿条相啮合的第一齿轮615,所述支座606上沿上下方向布置有第一导轨616,所述支臂607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导轨616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617;所述底座605上沿左右方向布置有第二齿条618,所述支座606上安装有第二电机619、第二减速机,所述第二电机619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减速机的输入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减速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二齿条618相啮合的第二齿轮620,所述底座605上沿左右方向布置有第二导轨,所述支座606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二导轨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块;所述支臂607上沿前后方向上布置有丝杆621,所述丝杆621由第三电机622驱动旋转,所述定位座608上固定连接有丝杆螺母,所述丝杆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丝杆621上,所述支臂607上沿前后方向布置有第三导轨,所述定位座608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三导轨滑动配合的第三滑块。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熔透焊机构7包括熔透焊接座、2个第四活动翻转架及熔透焊接机器人,所述第四活动翻转架能沿“l”形型钢移送方向移动的连接于所述熔透焊接座上,且所述第四活动翻转架能带动“l”形型钢翻转。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活动翻转架602、所述第四活动翻转架结构相同,并具体包括第二外框架901、第二转动架902和夹紧组件,所述第二外框架901内能转动地装配有第二转动架902,且所述第二转动架902由第二翻转驱动装置驱动旋转,本实施例中,第二翻转驱动装置与第一翻转驱动装置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二转动架902上设置有便于“l”形型钢进出的开口903,所述夹紧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开口903内部的支撑板904及压板905,所述支撑板904、所述压板905相对设置,且所述压板905由压紧气缸906驱动,并能移动的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架902上以靠近或远离所述支撑板904,所述压板905邻近所述支撑板904一端的端面上开有与所述“l”形型钢相适配的压槽。

由于安装牛腿后“l”形型钢体积改变,因此,无法采用第一活动翻转架302的结构形式进行固定翻转,需采用第三活动翻转架602的结构形式,即在第二转动架902上设置开口903以便于“l”形型钢移出,且第二过渡辊筒输送线9与牛腿装配机构6之间“l”形型钢的移送、牛腿装配机构6与熔透焊机构7之间“l”形型钢的移送均是由行车吊装移送。

本实施例还公开一种采用如上所述的集成型钢生产线的集成型钢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将2个方管拼接并对拼接后2个方管所形成的外角进行点焊,拼接后的2个方管相垂直;b、将角铁与拼装后的方管拼接并进行点焊,形成“l”形型钢的主体部;c、对主体部的两端进行倒角;d、焊接2个方管的内角;e、在主体部的两端插入舌板并点焊固定;f、在主体部上定位点焊牛腿、法兰;g、对“l”形型钢进行满焊。

以上实施例只是阐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