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内衬修复用气囊式撑管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82282发布日期:2021-02-26 18:57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不锈钢内衬修复用气囊式撑管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撑管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不锈钢内衬修复用气囊式撑管器。


背景技术:

[0002]
内衬不锈钢复合钢管,是在钢管内壁复合薄壁不锈钢管,这种双金属复合钢管大大提高钢管在输水、输热水、输煤气、输天然气、输油过程中的耐腐蚀性能,表面光滑,流体阻力小,又保留了钢管机械强度高,可采用焊接、沟漕、螺纹连接,密封性好的优点,现有的不锈钢内衬修复用气囊式撑管器,拆卸安装不便,且修复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不锈钢内衬修复用气囊式撑管器,结构巧妙合理,方便快速实现安装和拆卸,且通过支撑板的环形设置,可增大修复面积,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不锈钢内衬修复用气囊式撑管器,包括活塞套、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和支撑板,所述第二安装槽底端设置有第一底座,且所述第一底座底端设置有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两端均竖向设置有第三安装槽,且所述第三安装槽内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第二安装槽一侧的上端设置有手柄,且所述第二安装槽顶端设置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内部的顶端设置有气囊腔,所述第二安装槽内部竖向设置有支撑柱,且所述支撑柱顶端延伸至第一安装槽内部并设置有活动板,所述第一安装槽顶端设置有活塞套,且所述活塞套内部横向设置有贯穿活塞套一端的活塞杆。
[0005]
优选的,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二底座的顶端均铰接有铰接架,且所述铰接架的顶端均通过杆套与支撑柱的外侧焊接,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二底座顶端设置有滑槽,且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二底座内部均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一侧均设置有安装杆,且所述安装杆的一端均与第三安装槽内侧焊接,所述铰接架两端通过连接杆与滑块顶端焊接。
[0006]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三安装槽滑动连接,且支撑板与第三安装槽之间对称设置有第二弹簧。
[0007]
优选的,所述活动板与第一安装槽之间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安装槽内部的支撑柱外侧缠绕有第一弹簧。
[0008]
优选的,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套之间滑动连接,且所述活塞套顶端的一侧设置有单向阀。
[0009]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呈“弧形”,且所述支撑板内侧设置有凹槽。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不锈钢内衬修复用气囊式撑管器结构合理,具有以下优点:
[0011]
1.通过气囊腔的作用,迫使活动板向下运动并挤压第一弹簧,之后通过支撑柱的连接作用,并通过杆套的设置,当支撑柱下移时,使得铰接架向两侧分离,并带动安装杆从
滑槽内部滑出,继续推动活塞杆,直至凹槽内部的修复材料与不锈钢管内壁贴合,即可完成修复过程,此撑管器设计巧妙合理,方便快速实现安装和拆卸,且通过支撑板的环形设置,可增大修复面积,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用性较好。
[0012]
2.由于支撑板与第三安装槽滑动连接,并通过设置的第二弹簧,便于凹槽与不锈钢管内壁紧贴,增强了修复材料与不锈钢管内壁的贴合程度,提高了修复质量,同时当支撑力过大时,通过第二弹簧的弹性形变可避免了不锈钢管损伤。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底座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
图中:1、单向阀;2、活塞套;3、第一安装槽;4、第一弹簧;5、支撑柱;6、第二安装槽;7、铰接架;8、第一底座;9、滑槽;10、第二底座;11、滑块;12、连接杆;13、杆套;14、手柄;15、活动板;16、气囊腔;17、活塞杆;18、第二弹簧;19、安装杆;20、第三安装槽;21、支撑板;22、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8]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不锈钢内衬修复用气囊式撑管器,包括活塞套2、第一安装槽3、第二安装槽6和支撑板21,第二安装槽6底端设置有第一底座8;
[0019]
第一底座8与第二底座10的顶端均铰接有铰接架7,且铰接架7的顶端均通过杆套13与支撑柱5的外侧焊接,第一底座8与第二底座10顶端设置有滑槽9,且第一底座8与第二底座10内部均设置有滑块11,滑块11一侧均设置有安装杆19,且安装杆19的一端均与第三安装槽20内侧焊接,铰接架7两端通过连接杆12与滑块11顶端焊接;
[0020]
通过支撑柱5的连接作用,并通过杆套13的设置,当支撑柱5下移时,使得铰接架7向两侧分离,并带动安装杆19从滑槽9内部滑出,继续推动活塞杆17,直至凹槽22内部的修复材料与不锈钢管内壁贴合,即可完成修复过程;
[0021]
且第一底座8底端设置有第二底座10,第一底座8与第二底座10两端均竖向设置有第三安装槽20,且第三安装槽20内部设置有支撑板21;
[0022]
支撑板21呈“弧形”,且支撑板21内侧设置有凹槽22;
[0023]
通过支撑板21呈“弧形”,可增大修复面积,也便于更好实现与不锈钢管内侧贴合;
[0024]
支撑板21与第三安装槽20滑动连接,且支撑板21与第三安装槽20之间对称设置有第二弹簧18;
[0025]
由于支撑板21与第三安装槽20滑动连接,并通过设置的第二弹簧18,便于凹槽22与不锈钢管内壁紧贴,同时当支撑力过大时,通过第二弹簧18的弹性形变可避免了不锈钢管损伤;
[0026]
第二安装槽6一侧的上端设置有手柄14,且第二安装槽6顶端设置有第一安装槽3,第一安装槽3内部的顶端设置有气囊腔16,第二安装槽6内部竖向设置有支撑柱5,且支撑柱5顶端延伸至第一安装槽3内部并设置有活动板15;
[0027]
活动板15与第一安装槽3之间滑动连接,且第一安装槽3内部的支撑柱5外侧缠绕有第一弹簧4;
[0028]
此时气囊腔16的作用,迫使活动板15向下运动并挤压第一弹簧4,可带动支撑柱5上下移动;
[0029]
第一安装槽3顶端设置有活塞套2,且活塞套2内部横向设置有贯穿活塞套2一端的活塞杆17;
[0030]
活塞杆17与活塞套2之间滑动连接,且活塞套2顶端的一侧设置有单向阀1;
[0031]
由于单向阀1的作用,当活塞杆17向前推进时,气流进入气囊腔16内部,当活塞杆17回拉时,气流通过单向阀1进入活塞套2内部。
[0032]
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将修复材料放置在凹槽22内部,之后将该撑管器塞入不锈钢管中,通过手动推拉活塞杆17,由于单向阀1的作用,当活塞杆17向前推进时,气流进入气囊腔16内部,此时气囊腔16的作用,迫使活动板15向下运动并挤压第一弹簧4,之后通过支撑柱5的连接作用,并通过杆套13的设置,当支撑柱5下移时,使得铰接架7向两侧分离,并带动安装杆19从滑槽9内部滑出,继续推动活塞杆17,直至凹槽22内部的修复材料与不锈钢管内壁贴合,即可完成修复过程;
[0033]
由于支撑板21与第三安装槽20滑动连接,并通过设置的第二弹簧18,便于凹槽22与不锈钢管内壁紧贴,同时当支撑力过大时,通过第二弹簧18的弹性形变可避免了不锈钢管损伤。
[0034]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