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胀模的快速锁紧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58896发布日期:2021-08-13 16:19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胀模的快速锁紧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杯体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胀模的快速锁紧机构。



背景技术:

水胀成型是保温杯加工领域中常用的技术。现有的水胀模具,在进行模具的更换时,需要拆卸较多的紧固件,如各种螺栓螺丝等,操作非常麻烦,费时费力,如何实现水胀模的快速换模是许多厂家和有识之士研究的方向,但至今尚未有效果较为理想的产品面世。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胀模的快速锁紧机构,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水胀模在使用中存在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胀模的快速锁紧机构,包括上、下模座;上、下型腔,分别置于所述上、下模座内,可纵向活动,所述上、下型腔的外圈设置有轴向延伸一端距离的限位槽,所述快速锁紧机构卡设所述限位槽上,用于防止所述上上、下型腔轴向移出。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快速锁紧机构包括弧形锁块,所述弧形锁块的一端铰接在所述上、下模座的径向端面,另一端设置有锁槽,在所述上、下模座上设置有锁紧螺栓,所述锁槽可以卡入至所述锁紧螺栓下方并通过所述锁紧螺栓完成锁定;锁定后所述弧形锁块伸出于所述上、下型腔的所述限位槽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锁块还包括有轴向延伸的凸沿,锁紧时所述凸沿抵靠住所述上、下模座的外壁。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凸沿的靠近所述弧形锁块的转动点的那一端设置有缺口。设置缺口的目的在于,可以使弧形锁块可以在等到定位的同时,能够正常转动,便于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传统的水胀模需要拆卸较多螺丝,本申请的快速锁紧机构通过一步定位和锁紧即可完成,更换不同型腔的模具时更加快速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打开状态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水胀模合模状态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水胀模合模状态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水胀模开模状态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水胀模上、下胀紧套与上、下模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模具空腔,2.下型腔,2a.下外套管,3.下底座,4.下固定套,5.第一下空腔,6.下模轴,61.下限位板,62.排出孔,63.下模轴头,64.螺杆,7.第一下碟簧,8.下卸料块,9.弹簧,10.第二下空腔,11.下胀紧套,12.第二下碟簧;

13.上型腔,13a上外套管,14.上底座,15.上固定套,16.第一上空腔,17.上模轴,171.上限位板,172.排出孔,173.上模轴头,174.螺杆,18.第一上碟簧,19.上卸料块,20.弹簧,21.第二上空腔,22.上胀紧套,23.第二上碟簧;

25.定位套,26.快速锁紧机构,261.弧形锁块,262.锁槽,263.锁紧螺栓,264.凸沿,27.排水口;

28.槽口,29.胀紧块,30.第一弹簧圈,301.第二弹簧圈,31.径向凸部;

32.上模座,33.下模座,34.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的具体实施方式:一种水胀模,包括:可以配合成为模具空腔1的上型腔13和下型腔2;上模座32和下模座33,用于承载所述上型腔13和下型腔2;上模轴17、下模轴6,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模座32、下模座33上,并可轴向活动;上胀紧套22和下胀紧套11,分别套设在所述上模轴17、下模轴6上,并套设有第一弹簧圈30驱动所述上胀紧套22和下胀紧套11回缩至收拢状态;上卸料块19、下卸料块8,分别安装在所述上模座32、下模座33内,并可轴向活动分别顶起所述上型腔13和下型腔2;所述上模座32、下模座33内设置有驱动所述上卸料块19、下卸料块8轴向活动的弹簧9和弹簧20;所述上模座32、下模座33内设置有驱动所述上模轴17、下模轴6分别向所述上胀紧套22和下胀紧套11方向轴向活动的第一上碟簧18和第一下碟簧7;所述上模座32和下模座33内设置有驱动所述胀紧套脱离与所述上模轴17、下模轴6接触的第二上碟簧23和第二下碟簧12;

如图3所示,合模时,所述上胀紧套22和下胀紧套11的内壁受到所述第一弹簧圈30的驱动力始终抵紧在所述上模轴17、下模轴6的外壁上,随后从下模轴6的底部注水,进行水胀;

如图4所述,开模时,所述上胀紧套22和下胀紧套11受到所述第二上碟簧23和第二下碟簧12的驱动所述上胀紧套22和下胀紧套11分别脱离与所述上模轴17、下模轴6的接触,此时成型的坯体可以方便卸下。

所述上模座32和下模座33的具体构造为,包括:上底座14和下底座3;上固定套15和下固定套4,分别固定在所述上底座14和下底座3上,与所述上底座14和下底座3配合形成有第一下空腔4和第一上空腔16,所述上模轴17、下模轴6端部分别设置有上限位板171和下限位板61,所述上限位板171和下限位板61分别置于所述第一下空腔4和第一上空腔16内可轴向活动;所述第一上碟簧18和第一下碟簧7置于所述第一下空腔4和第一上空腔16内,并抵靠在所述上模轴17、下模轴6与所述所述上底座14和下底座3之间。其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形成供所述上模轴17、下模轴6轴向位移一端距离的空腔,且分体式的构造便于组装和拆卸。

所述上卸料块19和下卸料块8内设置有第二上空腔21和第二下空腔10和若干第三空腔,所述上胀紧套22和下胀紧套11的中部设置有径向凸部31,所述第二上空腔21和第二下空腔10内设置有用于限位所述径向凸部31的卡件,所述卡件为环形卡箍,在第三空腔内设置有连接件来使上卸料块19、下卸料块8与上型腔13、下型腔2可以连接,但不完全锁死,还是可以纵向分离移动距离;

所述第二上空腔21和第二下空腔10内还设置有所述第二上碟簧23和第二下碟簧12,所述第二上碟簧23和第二下碟簧12分别置于所述上固定套15、下固定套4与所述上胀紧套22、下胀紧套11之间。其有益效果在于,在完成杯体水胀后,可以先通过受力的所述第二上碟簧23和第二下碟簧12强制性地使胀紧套脱开与上模轴17、下模轴6的接触,而后可以通过弹簧9和弹簧20的驱动力,使上卸料块19、下卸料块8与上固定套15、下固定套4分别脱开,随之通过卡件的限位再带动上胀紧套22和下胀紧套11位移,便于后续的卸料工作。

参照图5所示,所述下胀紧套11的具体构造为:上端开设有多处纵向的槽口28,所述槽口28将所述下胀紧套11分隔为多个胀紧块29,所述第一弹簧圈30套设在所述下胀紧套11上,给于所述下胀紧套11相互靠近并向内收缩的力。所述槽口28为上宽下窄的v型槽结构,各个胀紧块29之间也具备一定的弹性,这样设置,得以使下胀紧套11的上端内径根据工作条件的不同得以改变,从而与上、下模轴形成不同的配合关系。为了保证胀紧套的结构稳定性,在下胀紧套的下半部分,也套设有第二弹簧圈301。需要说明的是,上胀紧套22的结构与下胀紧套的结构保持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上模座32、下模座33还包括有上外套管13a和下外套管2a,所述上外套管13a、下外套管2a固定在上底座14、下底座3上,用于限位所述上卸料块19、下卸料块8和所述上型腔13和下型腔2的径向位置。所述上外套管13a和下外套管2a既起到了限位作用,防止内部的零部件脱出,同时也起到了密封作用。

为了便于内部的水及时排除,所述上外套管13a和下外套管2a上设置有排水口27,开模时,所述排水口27与所述上模座32、下模座33内部的排水通道相通,可以将水排出。

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更换模具,还包括有快速锁紧机构26,所述上型腔13和下型腔2的外圈设置有沿轴向延伸一端距离的限位槽34,所述快速锁紧机构26卡设所述限位槽34上,用于防止所述所述上型腔13和下型腔2轴向移出。传统的技术上,往往都是将上外套管和下外套管锁紧在上、下底座上的方式,在需要更换模具时,需要将多处的紧固件拆卸下来,操作非常繁琐,本案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快速拆卸快速换模,大大节省了操作时间,提升加工效率。

具体的是,所述快速锁紧机构26包括弧形锁块261,所述弧形锁块261的一端铰接在所述下外套管2a或上外套管13a的径向端面,另一端设置有锁槽262,在所述所述下外套管2a或上外套管13a上设置有锁紧螺栓263,所述锁槽262可以卡入至所述锁紧螺栓263下方并通过所述锁紧螺栓263完成锁定;锁定后所述弧形锁块261伸出于所述下外套管2a或上外套管13a的所述限位槽34内。

为了起到了对弧形锁块261进行定位的作用,同时也对上、下外套管起到径向限位的作用。进一步地,所述弧形锁块261还包括有轴向延伸的凸沿264,锁紧时所述凸沿264抵靠住所述下外套管2a或上外套管13a的外壁。

为了对上型腔13和下型腔2的径向起到加强的作用,防止在高强度的压力下产生变形。进一步地,还包括套设在所述上型腔13和下型腔2外圈的定位套25。

为了保证模具内部的密封性,防止水胀时内部的水跑出,在各零部件的多个连接处,还设置有密封圈,具体的是,上、下固定套与上、下底座之间;上、下卸料块与上、下固定套之间,均有设置。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基础上,所作出的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