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控车床棒料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20856发布日期:2021-12-15 11:29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控车床棒料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控车床零部件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控车床棒料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2.数控车床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数控机床之一。它主要用于各类零件内外圆柱面、任意锥角的内外圆锥面、复杂回转内外曲面和圆柱、圆锥螺纹等切削加工,并能进行切槽、钻孔、扩孔、铰孔及镗孔等作业。已经被广泛应用至生产加工的各个领域。
3.目前,用于数控车床的针对棒料的上料通常采用如公开号为cn211840154u的中国专利“一种用于数控车床的自动化上料装置”中所述的带半圆形棒槽的传送带传送的方式,这种方式是能够有效将待加工的棒料批量送至数控车床内,但不能将待加工的棒料送至车刀加工的指定位,还需要额外配备专门的机械手,机械手的造价通常较为昂贵,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数控车床棒料上料装置,解决现有的上料装置不能将待加工的棒料送至加工位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数控车床棒料上料装置,包括安装机架、安装在所述安装机架上的输送机构、安装在所述输送机构出料端上方位置处的整平机构和安装在所述输送机构出料端的转运机构;
7.所述整平机构包括竖直安装在安装机架两侧的升降气缸、连接在两侧所述升降气缸之间的整平安装架和通过连接柱安装在所述整平安装架下方的整平板;
8.所述转运机构包括竖直顶升气缸、水平安装在所述竖直顶升气缸动力输出端的转运安装板、通过两端的旋转安装座可转动地安装在转运安装板上的双轴气缸、安装在所述双轴气缸两端的动力输出端的夹臂和为所述双轴气缸转向提供转向动力的转向动力单元。
9.优选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可转动地架设在安装机架上的输送主动辊和输送从动辊、套装在所述输送主动辊和输送从动辊上的输送带以及固定安装在安装机架上的输送电机,所述输送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输送主动辊的一端相连接。
10.优选的,所述输送带上开设有能够容纳棒料水平放置的棒料槽。
11.优选的,所述竖直顶升气缸安装在支撑连接板上,所述支撑连接板与安装机架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竖直顶升气缸两侧的支撑连接板上设有导向轴套,每个所述导向轴套内滑动套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顶部固定安装在转运安装板底部。
12.优选的,所述转向动力单元包括转向气缸、转向导轨、滑动安装在所述转向导轨上的转向滑块、水平设置在所述转向滑块上的转向齿板以及与所述旋转安装座相连接的转向齿轮,所述转向齿轮与转向齿板相啮合,所述转向齿板的一端与转向气缸的动力输出端相
连接。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输送机构的出料端安装整平机构能够保证棒料出料的有序性,放置批量的棒料发生堆积等情况,不便于后续的装夹转运;通过在输送机构的出料端设置转运机构能够对出料的单个或多个棒料进行装夹转运,可以直接转运至数控车床车刀的加工工位,便于车刀直接开启表面加工,从而省去了在数控车床内设置装夹手抓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转运机构去除竖直顶升气缸后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

安装机架,2

棒料,3

输送主动辊,4

输送从动辊,5

旋转轴承,6

输送带,7

输送电机,8

电机安装架,9

棒料槽,10

升降气缸,11

整平安装架,12

连接柱,13

整平板,14

竖直顶升气缸,15

转运安装板,16

支撑连接板,17

导向轴套,18

导向柱,19

安装柱,20

旋转安装座,21

双轴气缸,22

夹臂,23

转向气缸,24

转向导轨,25

转向齿板,26

转向齿轮,27

防尘罩,28

承托板。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19.如图1和2所示,一种数控车床棒料上料装置,包括安装机架1、安装在安装机架1上的输送机构、安装在输送机构出料端上方位置处的整平机构和安装在输送机构出料端的转运机构,棒料2经过输送机构的输送至出料端,在出料端上方的整平机构整平作用下,出料至转运机构内,被转运机构送至数控车床内车刀下方的加工位进行表面加工;
20.继续如图1和2所示,整平机构包括竖直安装在安装机架1两侧的升降气缸10、连接在两侧升降气缸10之间的整平安装架11和通过连接柱12安装在整平安装架11下方的整平板13,能够在两侧的升降气缸10的带动下,带动整平板13下压对下方的输送机构上的待出料的棒料2进行整平,便于后续转运机构的平稳装夹装运;
21.如图1

3所示,转运机构包括竖直顶升气缸14、水平安装在竖直顶升气缸14动力输出端的转运安装板15、通过两端的旋转安装座20可转动地安装在转运安装板15上的双轴气缸21、安装在双轴气缸21两端的动力输出端的夹臂22和为双轴气缸21转向提供转向动力的转向动力单元,能够在双轴气缸21的带动下,通过两侧的夹臂22对出料的棒料2进行夹取,待出料夹取完成后,在转向动力单元的带动下,通过旋转安装座20带动双轴气缸21连同装夹的棒料2翻转转向。
22.使用时,将待上料的棒料2放置在输送机构上统一顺序输送,待棒料2送至输送机构出料端准备下料时,在升降气缸10的带动下,带动整平板13下压,对输送机构上的棒料2进行整平,放置发生堆料等情况,不便于后续的装夹转运;在转运机构使用前,通过竖直顶
升气缸14将双轴气缸21连同夹臂22调节至与棒料2出料等高处,便于双轴气缸21对棒料2的装夹,待夹臂22对棒料2夹紧后,在转向动力单元的带动下,带动双轴气缸21连同其夹取的棒料2旋转转向,从而将夹取的棒料2转运至数控车床车刀的加工工位,便于车刀直接开启表面加工。
2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输送机构的出料端安装整平机构能够保证棒料2出料的有序性,放置批量的棒料2发生堆积等情况,不便于后续的装夹转运;通过在输送机构的出料端设置转运机构能够对出料的单个或多个棒料2进行装夹转运,可以直接转运至数控车床车刀的加工工位,便于车刀直接开启表面加工,从而省去了在数控车床内设置装夹手抓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24.具体的,输送机构包括可转动地架设在安装机架1上的输送主动辊3和输送从动辊4、套装在输送主动辊3和输送从动辊4上的输送带6以及固定安装在安装机架1上的输送电机7,输送电机7的动力输出端与输送主动辊3的一端相连接,从而能够在输送电机7的带动下,通过输送带6带动输送从动辊4与输送主动辊3的同步转动输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输送主动辊3和输送从动辊4可以通过两端的旋转轴承5可转动地架设在安装机架1上,能够保证在输送电机7的带动下,输送主动辊3和输送从动辊4转动传输的顺畅性;输送电机7通过电机安装架8固定安装在安装机架1一侧,能够保证输送电机7的安装稳定性,从而保证输送电机7动力输出的可靠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便于夹臂22对棒料2的装夹,通常将输送带6的宽度设置为小于棒料2的长度,从而便于夹臂22的装夹,且输送带6与安装机架1之间留有充足间隙,便于夹臂22伸入间隙内对棒料2进行夹取。
25.为了便于棒料2的稳定输送,输送带6上开设有能够容纳棒料2水平放置的棒料槽9,从而保证棒料2在输送带6上输送过程中的稳定性,防止发生堆料或漏料等情况。
26.为了保证转运安装板15水平方向的安装稳定性,竖直顶升气缸14安装在支撑连接板16上,支撑连接板16与安装机架1的一侧相连接,竖直顶升气缸14两侧的支撑连接板16上设有导向轴套17,每个导向轴套17内滑动套设有导向柱18,导向柱18顶部固定安装在转运安装板15底部,能够在转运安装板15在竖直顶升气缸14上下伸缩带动下,上下水平运动的过程中起到有效的滑动水平支撑效果。
27.为了保证竖直顶升气缸14动力输出竖直方向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保证转运安装板15水平方向的稳定性,竖直顶升气缸14与支撑连接板16之间通过若干安装柱19相连接,从而保证竖直顶升气缸14与支撑连接板16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保证竖直顶升气缸14动力输出方向的可靠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安装柱19通常有四根,分别设置在竖直顶升气缸14动力输出端的四个拐角处,从而保证对竖直顶升气缸14提供均匀的安装支撑力。
28.具体的,转向动力单元包括转向气缸23、转向导轨24、滑动安装在转向导轨24上的转向滑块、水平设置在转向滑块上的转向齿板25以及与旋转安装座20相连接的转向齿轮26,转向齿轮26与转向齿板25相啮合,转向齿板25的一端与转向气缸23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从而能够在转向气缸23的伸缩带动下,带动转向齿板25在转向滑块的滑动支撑下,沿着转向导轨24方向来回移动,由于转向齿轮26与转向齿板25相啮合,从而能够带动转向齿轮26连同旋转安装座20转动,从而带动双轴气缸21转向,实现对双轴气缸21装夹的棒料2的翻转转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提升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转向导轨24、转向滑块、转向齿板25和转向齿轮26上方罩设有防尘罩27,防止加工过程中迸溅的颗粒物造成转向齿板25和
转向齿轮26之间转向的卡顿。
29.为了防止双轴气缸21带动夹臂22对棒料2装夹过程中的漏料等情况,转运安装板15上位于输送机构的一侧设有承托板28,当棒料2的出料较多时,被送至承托板28上,然后被夹臂22夹取即可,从而能够对出料的棒料2进行有效承托。
30.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