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床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76507发布日期:2022-07-09 00:53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床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床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2.冷床是冶金轧钢行业对轧制产品(螺纹钢、园钢、钢管等)有效进行冷却的工作台面,冷床主要有拔齿式冷床、齿条步进式冷床、拨爪式冷床、运载链式冷床、滚盘式冷床等,冷床在对轧制产品冷却过程中,轧制产品会释放大量的热能,如不将这些热能回收利用,则会造成能源的浪费情况,因此需要一种可将冷床的余热进行回收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冷床设备的余热回收利用效果,提高余热的利用率,提高装置的实用性的冷床余热回收装置。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床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底座、输送装置、箱体、过滤装置、第一水箱、第二水箱、循环装置、多组u形弯管、挡板、排水阀门和进水阀门,底座顶端左部设置有输送装置,输送装置的输入端与外部冷床设备连通,箱体安装在底座顶端右部,箱体下部设置有进气口,输送装置输出端与箱体进气口连通,箱体上部设置有排气口,排气口与过滤装置连通,第一水箱安装在箱体内侧壁底端,第二水箱安装在箱体内侧壁顶端,循环装置安装在箱体外侧壁上,并且循环装置分别与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内连通,多组u形弯管的底端均与第一水箱连通,多组u形弯管顶端均与第二水箱底端连通,多组挡板分别位置交错横向安装在箱体内侧壁上,排水阀门连通设置在第二水箱上,进水阀门连通设置在第一水箱上;首先将冷水通过进水阀门输送至第一水箱内部,通过多组u形弯管的导流,使水进入第二水箱内部,通过输送装置将外部冷床设备产生的余热气体进行收集,使收集的气体进入箱体内部并对多组u形弯管内的水进行加热,从而提高冷床设备的余热回收利用效果,通过多组挡板对气体的导流,延长气体在箱体内部的流动距离,提高气体与多组u形弯管的热交换效果,提高余热的利用率,加热后的水通过排水阀门向外排放,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5.优选的,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箱、排气罩、进气罩、两组第一安装架、转轴、第二转轴、电机、扇叶和空气过滤网,输送箱安装在底座顶端,排气罩连通设置在输送箱右端,排气罩输出端与箱体进气口连通,进气罩连通设置在输送箱左端,进气罩输入端与外部冷床设备连通,两组第一安装架均安装在输送箱内侧壁上,转轴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轴承旋转安装在两组第一安装架上,第一组锥齿轮固定安装在转轴外侧壁上,第二转轴顶端通过轴承与输送箱内侧壁旋转连接,第二转轴底端设置有第二组锥齿轮,并且两组锥齿轮啮合,电机安装在输送箱顶端,并且电机输出端与第二转轴顶端同心连接,扇叶安装在转轴右端,空气过滤网设置在输送箱内部;打开电机带动第二转轴旋转,第二转轴旋转通过两组锥齿轮的啮合带动转轴旋转,使转轴带动扇叶旋转后通过进气罩将外部冷床设备的余热气体进行收集,收集的余热气体通过排气罩输送至箱体内部,从而使余热气体对多组u形弯管内的水进行加热,通过将电机设置在输送箱的外部,从而防止余热的高温将电机损坏,提高装置的
使用可靠性,通过设置空气过滤网将进入箱体内部的气体进行除尘过滤,从而减少灰尘进入箱体内部,减少装置内部的清理维护费用。
6.优选的,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排气管、过滤箱、外排管和活性炭层,排气管连通设置在箱体排气口处,过滤箱安装在箱体顶端,过滤箱左端连通设置有进气口,过滤箱右端连通设置有排气口,排气管输出端与过滤箱进气口连通,外排管连通设置在过滤箱排气口处,外排管输出端与室外连通,活性炭层设置在过滤箱内部;箱体内部的气体通过排气管向外排放,通过排气管将气体输送至过滤箱内部,使活性炭层将气体吸附过滤后通过外排管排出室外,减少余热气体中有害物的排放,提高装置的环保性。
7.优选的,还包括第二安装架和风扇,第二安装架安装在过滤箱内侧壁上,风扇通过第二安装架设置在过滤箱内部;通过打开风扇旋转后对排气管进行抽气,从而提高箱体内部的气体向外排放的通畅性。
8.优选的,所述循环装置包括循环泵,循环泵安装在箱体外侧壁上,循环泵输入端与第一水箱内部连通,循环泵输出端连通设置有水管,水管输出端与第二水箱内部连通;通过打开循环泵将第一水箱内部的水抽取,抽取的水通过水管输送至第二水箱内部,从而使水分别在第一水箱、第二水箱和u形弯管内循环流动,提高水的加热温度均衡效果。
9.优选的,还包括防护罩,防护罩连通设置在外排管的输出端上;通过设置防护罩,提高外排管输出端的防护效果,减少室外雨水倒灌至外排管内部的情况,提高防护便利性。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首先将冷水通过进水阀门输送至第一水箱内部,通过多组u形弯管的导流,使水进入第二水箱内部,通过输送装置将外部冷床设备产生的余热气体进行收集,使收集的气体进入箱体内部并对多组u形弯管内的水进行加热,从而提高冷床设备的余热回收利用效果,通过多组挡板对气体的导流,延长气体在箱体内部的流动距离,提高气体与多组u形弯管的热交换效果,提高余热的利用率,加热后的水通过排水阀门向外排放,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转轴与扇叶等连接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3.图3是第二水箱与排水阀门等连接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4.图4是第一水箱与u形弯管等连接的轴测局部结构示意图;
15.附图中标记:1、底座;2、箱体;3、第一水箱;4、第二水箱;5、u形弯管;6、挡板;7、排水阀门;8、进水阀门;9、输送箱;10、排气罩;11、进气罩;12、第一安装架;13、转轴;14、锥齿轮;15、第二转轴;16、电机;17、扇叶;18、空气过滤网;19、排气管;20、过滤箱;21、外排管;22、活性炭层;23、第二安装架;24、风扇;25、循环泵;26、水管;27、防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17.箱体2安装在底座1顶端右部,箱体2下部设置有进气口,箱体2上部设置有排气口,
第一水箱3安装在箱体2内侧壁底端,第二水箱4安装在箱体2内侧壁顶端,多组u形弯管5的底端均与第一水箱3连通,多组u形弯管5顶端均与第二水箱4底端连通,多组挡板6分别位置交错横向安装在箱体2内侧壁上,排水阀门7连通设置在第二水箱4上,进水阀门8连通设置在第一水箱3上,输送箱9安装在底座1顶端,排气罩10连通设置在输送箱9右端,排气罩10输出端与箱体2进气口连通,进气罩11连通设置在输送箱9左端,进气罩11输入端与外部冷床设备连通,两组第一安装架12均安装在输送箱9内侧壁上,转轴13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轴承旋转安装在两组第一安装架12上,第一组锥齿轮14固定安装在转轴13外侧壁上,第二转轴15顶端通过轴承与输送箱9内侧壁旋转连接,第二转轴15底端设置有第二组锥齿轮14,并且两组锥齿轮14啮合,电机16安装在输送箱9顶端,并且电机16输出端与第二转轴15顶端同心连接,扇叶17安装在转轴13右端,空气过滤网18设置在输送箱9内部,排气管19连通设置在箱体2排气口处,过滤箱20安装在箱体2顶端,过滤箱20左端连通设置有进气口,过滤箱20右端连通设置有排气口,排气管19输出端与过滤箱20进气口连通,外排管21连通设置在过滤箱20排气口处,外排管21输出端与室外连通,活性炭层22设置在过滤箱20内部,第二安装架23安装在过滤箱20内侧壁上,风扇24通过第二安装架23设置在过滤箱20内部,循环泵25安装在箱体2外侧壁上,循环泵25输入端与第一水箱3内部连通,循环泵25输出端连通设置有水管26,水管26输出端与第二水箱4内部连通,防护罩27连通设置在外排管21的输出端上;首先将冷水通过进水阀门8输送至第一水箱3内部,通过多组u形弯管5的导流,使水进入第二水箱4内部,通过输送装置将外部冷床设备产生的余热气体进行收集,使收集的气体进入箱体2内部并对多组u形弯管5内的水进行加热,从而提高冷床设备的余热回收利用效果,通过多组挡板6对气体的导流,延长气体在箱体2内部的流动距离,提高气体与多组u形弯管5的热交换效果,提高余热的利用率,加热后的水通过排水阀门7向外排放,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18.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床余热回收装置,其在工作时,首先将冷水通过进水阀门8输送至第一水箱3内部,通过多组u形弯管5的导流,使水进入第二水箱4内部,之后打开电机16带动第二转轴15旋转,第二转轴15旋转通过两组锥齿轮14的啮合带动转轴13旋转,使转轴13带动扇叶17旋转后通过进气罩11将外部冷床设备的余热气体进行收集,收集的余热气体通过排气罩10输送至箱体2内部,从而使余热气体对多组u形弯管5内的水进行加热,然后箱体2内部的气体通过排气管19向外排放,通过排气管19将气体输送至过滤箱20内部,使活性炭层22将气体吸附过滤后通过外排管21排出室外。
19.本实用新型所实现的主要功能为:通过输送装置将外部冷床设备产生的余热气体进行收集,使收集的气体进入箱体2内部并对多组u形弯管5内的水进行加热,从而提高冷床设备的余热回收利用效果,通过多组挡板6对气体的导流,延长气体在箱体2内部的流动距离,提高气体与多组u形弯管5的热交换效果,提高余热的利用率,加热后的水通过排水阀门7向外排放,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2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床余热回收装置,其安装方式、连接方式或设置方式均为常见机械方式,只要能够达成其有益效果的均可进行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床余热回收装置的电机16、风扇24和循环泵25为市面上采购,本行业内技术人员只需按照其附带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和操作即可,而无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付出创造性劳动。
21.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
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