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床的防护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06351发布日期:2022-05-11 15:24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车床的防护壳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床防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车床的防护壳。


背景技术:

2.车床是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在车床上还可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它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代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数控车床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3.数控车床的普及可加工的零件越来越精细,在车床的使用过程中,一般设有全方位的防护壳进行车床外部设备的防护,避免长时间使用造成的损坏。现有的防护壳多为外部防护式,为了方便对加工口部位进行操作,一般设有人工开合式的防护罩进行加工部位的防护,但这种防护方式在工作工程中需要人工反复的开合,操作不便的同时,影响效率,而且现有的壳体后部的散热窗外侧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在平时使用中灰尘容易从散热窗进入车床主机内部,影响车床的精度以及使用寿命。
4.通过设置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内的驱动电机带动双向螺纹杆转动,双向螺纹杆带动外壁的两个螺纹套移动,两个螺纹套通过第一固定杆带动移动门移动,同时移动门通过第二固定杆带动滑套在滑杆上滑动,由此便可以实现移动门的自动开启和关闭,便于使用者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床的防护壳,具备实现移动门的自动开启和关闭,便于使用者的使用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移动门在工作工程中需要人工反复的开合,操作不便的同时,影响效率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上述现有的移动门在工作工程中需要人工反复的开合,操作不便的同时,影响效率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车床的防护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上表壁和下表壁内部分别开设有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机构,所述壳体的后表壁设置有防尘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双向螺纹杆,所述双向螺纹杆横向设置在第一空腔的内部,所述壳体的左侧壁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贯穿第一空腔的左侧壁并与双向螺纹杆固定连接,所述双向螺纹杆的外壁两端均螺纹连接有螺纹套,两个所述螺纹套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端均贯穿第一空腔的下表壁并固定连接有移动门,两个所述移动门的前壁均设置有第一把手,所述第二空腔的内部横向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的外壁均滑动连接有滑套,两个所述滑套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杆,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端均与移动门的下表
壁固定连接,所述防尘机构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架的内壁滑动连接有防尘板,所述防尘板的上表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把手,所述安装架的前表壁四角处均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四个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一端均活动连接有锁紧板,四个所述锁紧板共同与防尘板夹持固定,且四个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另一端均贯安装架的前壁并固定连接有紧固旋钮。
9.优选的,所述第一空腔的下表壁左右两侧前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门,两个所述固定门的下表壁均与第二空腔的上表壁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相对一侧均开设有滑槽,且滑槽与移动门相对应。
11.优选的,两个所述移动门的外壁设置有观测窗,且观测窗的内部设置有玻璃。
12.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左侧壁固定连接有防护罩,且防护罩与驱动电机相对应。
13.优选的,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相对一侧均开设有条形开口,且条形开口均与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相对应。
14.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壁均开设有安装孔,且安装孔均贯穿壳体的两侧壁。
15.(三)有益效果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床的防护壳,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7.1、该用于车床的防护壳,通过设置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内的驱动电机带动双向螺纹杆转动,双向螺纹杆带动外壁的两个螺纹套移动,两个螺纹套通过第一固定杆带动移动门移动,同时移动门通过第二固定杆带动滑套在滑杆上滑动,由此便可以实现移动门的自动开启和关闭,便于使用者的使用;
18.2、该用于车床的防护壳,通过设置防尘机构,防尘机构内的防尘板可以卡入安装架内,转动紧固旋钮,紧固旋钮通第二螺纹杆带动锁紧板实现对防尘板的锁紧,防尘机构不仅能够防止灰尘通过散热口进入装置内,还可以实现防尘板的快速安装和拆卸,提升更换的效率。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车床的防护壳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车床的防护壳整体结构剖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车床的防护壳整体结构后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车床的防护壳防尘机构俯视图。
23.图中:1、壳体;2、第一空腔;3、移动机构;31、双向螺纹杆;32、驱动电机;33、螺纹套;34、第一固定杆;35、移动门;36、第二空腔;37、滑杆;38、滑套;39、第二固定杆;4、固定门;5、防尘机构;51、安装架;52、防尘板;53、第二螺纹杆;54、锁紧板;55、紧固旋钮;56、第二把手;6、观测窗;7、第一把手;8、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4,一种用于车床的防护壳,包括壳体1,壳体1的上表壁和下表壁内部分别开设有第一空腔2和第二空腔36,第一空腔2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机构3,壳体1的后表壁设置有防尘机构5;
26.请参阅图2,移动机构3包括双向螺纹杆31,双向螺纹杆31横向设置在第一空腔2的内部,壳体1的左侧壁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32,驱动电机32的输出轴贯穿第一空腔2的左侧壁并与双向螺纹杆31固定连接,双向螺纹杆31的外壁两端均螺纹连接有螺纹套33,两个螺纹套33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34,两个第一固定杆34的一端均贯穿第一空腔2的下表壁并固定连接有移动门35,两个移动门35的前壁均设置有第一把手7,第二空腔36的内部横向设置有滑杆37,滑杆37的外壁均滑动连接有滑套38,两个滑套38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杆39,两个第二固定杆39的一端均与移动门35的下表壁固定连接;
27.通过移动机构3使得移动门35可以实现自动开启与关闭;
28.且参阅图1-2,进一步的,第一空腔2的下表壁左右两侧前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门4,两个固定门4的下表壁均与第二空腔36的上表壁固定连接,固定门4便于对使用者进行防护。
29.且参阅图1,进一步的,第一空腔2和第二空腔36的相对一侧均开设有滑槽,且滑槽与移动门35相对应,滑槽便于移动门35的移动。
30.且参阅图1-2,进一步的,两个移动门35的外壁设置有观测窗6,且观测窗6的内部设置有玻璃,观测窗6便于使用者观察壳体1内部的状况。
31.且参阅图1-3,进一步的,壳体1的左侧壁固定连接有防护罩,且防护罩与驱动电机32相对应,防护罩可以有效的保护驱动电机32.
32.且参阅图1-3,第一空腔2和第二空腔36的相对一侧均开设有条形开口,且条形开口均与第一固定杆34和第二固定杆39相对应,条形开口便于第一固定杆34和第二固定杆39的移动。
33.请参阅图3-4,防尘机构5包括安装架51,安装架51与壳体1固定连接,安装架5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防尘板52,防尘板52的上表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把手56,安装架51的前表壁四角处均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53,四个第二螺纹杆53的一端均活动连接有锁紧板54,四个锁紧板54共同与防尘板52夹持固定,且四个第二螺纹杆53的另一端均贯安装架51的前壁并固定连接有紧固旋钮55;
34.通过防尘机构5可以防止灰尘从壳体1后部的散热孔进入装置内部;
35.且参阅图1,进一步的,壳体1的左右两侧壁均开设有安装孔8,且安装孔8均贯穿壳体1的两侧壁,安装孔8便于装置的安装。
36.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首先将装置安装在车床上,当需要打开或关闭移动门35时,驱动电机32带动双向螺纹杆31转动,双向螺纹杆31带动外壁的两个螺纹套33移动,两个螺纹套33通过第一固定杆34带动移动门35移动,同时移动门35通过第二固定杆39带动滑套38在滑杆37上滑动,由此便可以实现移动门35的自动开启和关闭,便于使用者的使用,然后将防尘板52卡入安装架51内,转动紧固旋钮55,紧固旋钮55通第二螺纹杆53带动锁紧板54实现对防尘板52的锁紧,防尘机构5不仅能够防止灰尘通过散热口进入装置内,还可以实现防尘板52的快速安装和拆卸,提升更换的效率。
37.综上所述,该用于车床的防护壳,通过设置移动机构3,移动机构3内的驱动电机32带动双向螺纹杆31转动,双向螺纹杆31带动外壁的两个螺纹套33移动,两个螺纹套33通过第一固定杆34带动移动门35移动,同时移动门35通过第二固定杆39带动滑套38在滑杆37上滑动,由此便可以实现移动门35的自动开启和关闭,便于使用者的使用,通过设置防尘机构5,防尘机构5内的防尘板52可以卡入安装架51内,转动紧固旋钮55,紧固旋钮55通第二螺纹杆53带动锁紧板54实现对防尘板52的锁紧,防尘机构5不仅能够防止灰尘通过散热口进入装置内,还可以实现防尘板52的快速安装和拆卸,提升更换的效率。
3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