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的椭圆度校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93623发布日期:2022-08-27 03:42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可调节的椭圆度校正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治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的椭圆度校正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椭圆度校正装置包括基座、第一校正件、第二校正件和驱动机构,第一校正件和第二校正件相对地设置在基座上,第一校正件上具有第一弧面部,第二校正件上具有第二弧面部,第一弧面部和第二弧面部之间形成工件放置位,且第一校正件由驱动机构驱动,驱动机构驱动下可使第一校正件沿靠近第二校正件或远离第二校正件的方向平移,从而改变工件放置位的直径大小。
3.现有的该种椭圆度校正装置存在的问题是,虽然第一校正件和第二校正件为可更换部件,但第一校正件与第二校正件的间距不可调节,虽然驱动单元的输出量能被工件限制,但工件的受力不可控,校正效果受到影响,且该椭圆度校正装置的通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通用性且保证校正效果的可调节的椭圆度校正装置。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节的椭圆度校正装置包括基座和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在基座上的第一校正件和第二校正件,第一校正件上具有第一弧面部,第二校正件上具有第二弧面部,第一弧面部和第二弧面部之间形成工件放置位;驱动机构,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第一校正件可沿第一方向移动;基座的上侧设置有第一齿组,第一齿组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一定位齿;基座上设置有长型槽,长型槽沿第一方向延伸,且长型槽贯穿于基座的下侧与第一齿组之间;可调节的椭圆度校正装置还包括可调底座和锁定螺钉,第一校正件和驱动机构均设置在可调底座上;可调底座的下侧设置有第二齿组,第二齿组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二定位齿;可调底座上设有锁定螺孔,锁定螺孔位于第二齿组上;可调底座设置在基座上,第一齿组和第二齿组啮合,锁定螺钉自下往上穿过长型槽后与锁定螺孔配合。
6.由上述方案可见,由于设置了可调底座,当需要调整第一校正件与第二校正件的距离时,只需稍微拧松锁定螺钉,随后第一齿组和第二齿组脱离啮合,将可调底座移动到适合位置后重新拧紧锁定螺钉而使第一齿组和第二齿组重新啮合即完成第一校正件与第二校正件之间距离的调节,且第一齿组和第二齿组啮合下可调底座的位置稳定保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椭圆度校正装置可根据工件尺寸和工件受力需求随时进行调节,通用性更好且保证校正效果。
7.进一步的方案是,驱动机构包括固定构件、直线驱动单元、摆动件、连杆和直线移动件;固定构件与可调底座固定连接;直线驱动单元与固定构件转动连接于第一轴心处;摆动件上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直线驱动单元的直线输出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轴心,第二连接部与固定构件转动连接于第三轴心处;连杆的第一延
伸端与第三连接部转动连接于第四轴心处,连杆的第二延伸端与直线移动件的第一延伸端转动连接于第五轴心处;直线移动件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连接在固定构件上,第一校正件连接在直线移动件的第二延伸端;第一轴心、第二轴心、第三轴心、第四轴心和第五轴心之间相互平行,第一轴心垂直于第一方向。
8.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在直线驱动单元的驱动下,驱动机构可到达锁定状态;当驱动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第三轴心、第四轴心和第五轴心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
9.由上可见,该驱动机构可实现死点锁定,处于目标位置的第一校正件有效保持在当前位置,保证校正效果。
10.进一步的方案是,摆动件包括弯折相连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一延伸部的延伸末端,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二延伸部的延伸末端,第三连接部位于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的弯折连接处。
11.由上可见,此设置能使直线驱动单元的直线输出量有效转化为摆动件的摆动量。
12.进一步的方案是,可调节的椭圆度校正装置还包括第二螺钉,固定构件上设有螺钉通孔,可调底座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布置的多个第二螺孔,第二螺钉穿过螺钉通孔后与第二螺孔配合。
13.由上可见,此设置使固定构件与可调底座之间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可调,进一步提升椭圆度校正装置的通用性。
14.进一步的方案是,直线移动件为滑杆,固定构件上设有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导向孔,滑杆穿插在导向孔中。
15.由上可见,此设置有效保证第一校正件的直线位移的精度。
16.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齿组阻止第二齿组沿背离第二校正件的方向移动。
17.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定位齿上设有第一齿面,第二定位齿上设有第二齿面,第一齿面和第二齿面均朝向第一方向,第一齿面与第二齿面啮合;第一齿面朝向第二校正件而第二齿面背向第二校正件。
18.由上可见,此设置有效防止可调底座松脱,保证校正效果。
19.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校正件可拆卸地与驱动机构连接,和/或,第二校正件可拆卸地与基座连接。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椭圆度校正装置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结构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椭圆度校正装置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椭圆度校正装置实施例中摆动件的结构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椭圆度校正装置实施例第一状态的侧视图。
24.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椭圆度校正装置实施例第二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参见图1和图2,其中图1所示x轴方向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方向,本实施例的可调节的椭圆度校正装置包括基座1、第一校正件3、第二校正件2、驱动机构4、可调底座5和锁
定螺钉61。基座1沿第一方向延伸成长形,第二校正件2可拆卸地固定在基座1的一端,可调底座5可调节地固定在基座1的另一侧,驱动机构4安装在可调底座5,第一校正件3连接在驱动机构4上,驱动机构4驱动第一校正件3时可改变第一校正件3和第二校正件2之间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第一校正件3上具有第一弧面部30,第二校正件2上具有第二弧面部 20,第一弧面部30和第二弧面部20之间形成工件放置位230。
27.参见图1、图2、图4和图5,基座1的上侧设置有第一齿组11,第一齿组11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一定位齿111;另外,基座 1上设置有长型槽12,长型槽12沿第一方向延伸,且长型槽12贯穿于基座1的下侧与第一齿组11之间。可调底座5的下侧设置有第二齿组51,第二齿组51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二定位齿511;可调底座5的下侧设有锁定螺孔(图中未示出),锁定螺孔位于第二齿组 51上。可调底座5设置在基座1上,第一齿组11和第二齿组51啮合,锁定螺钉61自下往上穿过长型槽12后与锁定螺孔配合。
28.进一步地,结合图4和图5,第一定位齿111上设有第一齿面112,第二定位齿511上设有第二齿面512,第一齿面112和第二齿面512 均朝向第一方向,第一齿面112与第二齿面512啮合;第一齿面112 朝向第二校正件2而第二齿面512背向第二校正件2。因此,第一齿组11可阻止第二齿组51沿背离第二校正件2的方向移动。
29.由此可见,第一齿组11和第二齿组51的配合不仅实现了对第一方向上的调节量进行把控,当需要调整第一校正件3与第二校正件2 的距离时,只需稍微拧松锁定螺钉61,随后第一齿组11和第二齿组 51脱离啮合,将可调底座5移动到适合位置后重新拧紧锁定螺钉61 而使第一齿组11和第二齿组51重新啮合即完成第一校正件3与第二校正件2之间距离的调节,且第一齿组11和第二齿组51啮合下还能有效防止可调底座5松脱。
30.参见图2,驱动机构4包括固定构件40、直线驱动单元41、摆动件42、连杆43和直线移动件44,本实施例的固定构件40为底座构件,直线驱动单元41为气缸,摆动件42为弯曲件,直线移动件44为滑杆。其中,固定构件40上设有第一铰接座401、第二铰接座402、导向孔 403和螺钉通孔404,且第一铰接座401、第二铰接座402和导向孔403 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导向孔403沿第一方向贯通。
31.参见图3,摆动件42整体呈“l”型,其包括弯折相连的第一延伸部42a和第二延伸部42b,第一延伸部42a的延伸末端为第一连接部 421,第二延伸部42b的延伸末端为第二连接部422,第一延伸部42a 与第二延伸部42b的弯折连接处为第三连接部423。第一连接部421、第二连接部422和第三连接部423上均设有铰接孔。
32.结合图2至图4,可调底座5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布置的多个第二螺孔501,第二螺钉62穿过螺钉通孔404后与第二螺孔501配合而实现固定构件40与可调底座5的固定连接。
33.直线驱动单元41的主体与固定构件40的第一铰接座401转动连接于第一轴心91处,第一连接部421与直线驱动单元41的直线输出端411转动连接于第二轴心92,第二连接部422与固定构件40的第二铰接座402转动连接于第三轴心93处,连杆43的第一延伸端431 与第三连接部423转动连接于第四轴心94处,连杆43的第二延伸端 432与直线移动件44的第一延伸端转动连接于第五轴心95处,直线移动件44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穿插在导向孔403中,第一校正件3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在直线移动件44的第二延伸端。其中,第一轴心 91、第二轴心92、第三轴心93、第四轴心94和第五轴心95之间相互平行,第一轴心91垂直于第一方向。
34.比对图4和图6,直线驱动单元41的直线输出端411,即活塞杆伸缩时能引起摆动件42的摆动,从而依次带动连杆43的移动和直线移动件44的直线移动,从而使第一校正件3移动于图4所示的夹持位置与图6所示的解除位置之间。其中,如图4所示,当第一校正件3 处于夹持位置时,即第一校正件3处于对工件进行夹持的工作位置时,驱动机构4到达锁定状态,此时第三轴心93、第四轴心94和第五轴心95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此时摆动件42和连杆43处于死点位置,因而处于目标位置的第一校正件3有效被锁定而保持在当前位置,保证校正效果。
35.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