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锈钢管体开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21488发布日期:2022-12-28 03:52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不锈钢管体开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不锈钢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不锈钢管体开孔装置。


背景技术:

2.不锈钢钢管是一种中空的长条圆形钢材,主要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医疗、食品、轻工、机械仪表等工业输送管道以及机械结构部件等。另外,在折弯、抗扭强度相同时,重量较轻,所以也广泛用于制造机械零件和工程结构。也常用作家具厨具等。
3.不锈钢管根据使用需求需要在其表面进行开孔处理,现有技术中的对不锈钢管体进行开孔大多通过人工手持电钻进行操作,人工操作电钻具有以下缺点:
4.1、人工手持电钻进行钻孔处理时,一般是右手持电钻,左手固定不锈钢管体,管体无法进行固定,人工操作危险系数较高;
5.2、人工进行钻孔处理时,需要使用卷尺提前测量好需要钻孔的孔距,增加了工作步骤,降低了工作效率。
6.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文件提出了一种不锈钢管体开孔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不锈钢管体开孔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人工手持电钻进行钻孔处理时危险系数较高,工作效率低下的缺点。
8.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不锈钢管体开孔装置,包括操作台;调节板,所述调节板设于操作台的上侧;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设于调节板内,所述夹持机构用以对不锈钢管体进行夹持限位;调节测距机构,所述调节测距机构设于操作台和调节板之间用以调节调节板的位置;开孔机构,所述开孔机构设于操作台的上侧,所述开孔机构用以对被夹持限位的不锈钢管体进行开孔作业。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调节测距机构包括开设于操作台内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转动连接有调节丝杆,所述调节板螺纹连接于调节丝杆的圆周表面,所述调节板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侧端固定连接有指示板,所述操作台的顶端开设有刻度槽,所述指示板和刻度槽相匹配。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操作台内开设有和第二凹槽相连通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蜗轮和第一齿轮,所述第一凹槽内转动连接有蜗杆,所述蜗杆和蜗轮相啮合,所述蜗杆向外活动贯穿操作台的侧端并向外延伸,所述蜗杆的侧端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调节丝杆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和第一齿轮相啮合。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开设于调节板内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杆,两个所述限位杆的圆周表面滑动连接有两个螺纹板,所述第三凹槽内转动连接有双向丝杆,两个所述螺纹板分别螺纹连接于双向丝杆圆周表面的正
反螺纹段上,所述双向丝杆向外活动贯穿调节板的侧端,所述双向丝杆的侧端固定连接有手拧螺杆头,两个所述螺纹板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夹持块。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开孔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操作台顶端的l型架,所述l型架内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所述l型架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架,所述限位架内滑动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的侧端固定连接有电钻,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滑板的另一端。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调节板顶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用以放置不锈钢管体的弧形垫板。
1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16.本技术中,本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将不锈钢管体放在两个弧形垫板内,并将不锈钢管体的一侧抵在挡板的侧端,通过拧动手拧螺杆头带动双向丝杆进行转动,双向丝杆转动带动两个螺纹板进行相靠近方向的运动,两螺纹板分别带动两侧的夹持块对不锈钢管体进行夹持限位,保证不锈钢管体的稳定;
17.本技术中,需要调整下个开孔位置时,通过转动转杆带动蜗杆进行转动,蜗杆转动带动蜗轮进行转动,蜗轮转动带动转轴进行转动,转轴转动带动第一齿轮进行转动,第一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齿轮进行转动,第二齿轮转动带动调节丝杆进行转动,调节丝杆转动带动调节板进行位置移动,只需观察调节板在移动前和移动后指示板指向的两个坐标位置,即可判断开孔的孔距为多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18.本技术中,本装置通过夹持机构可以有效的对不锈钢管体进行限位,在进行开孔处理时,无需人工进行扶持,通过利用开孔机构替代人工进行开孔,降低了人工操作可能造成的风险,只需要人工夹持不锈钢管体后调整位置即可,同时装置利用调节测距机构可以在操作台上准确的得出需要钻孔的孔距,从而不需要人工使用卷尺提前测量后再做记号标记,缩减了工作步骤,有效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不锈钢管体开孔装置的主视立体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不锈钢管体开孔装置的第一局部剖视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不锈钢管体开孔装置的第二局部剖视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不锈钢管体开孔装置的第三局部剖视图。
23.附图标记:
24.1、操作台;2、调节板;3、l型架;4、电动推杆;5、限位架;6、滑板;7、电钻;8、第一凹槽;9、转轴;11、蜗杆;12、蜗轮;13、转杆;14、第一齿轮;15、调节丝杆;16、第二凹槽;17、第二齿轮;18、弧形垫板;19、第三凹槽;20、限位杆;21、螺纹板;22、夹持块;23、双向丝杆;24、手拧螺杆头;25、指示板;26、刻度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描述。
2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
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此外“连通”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其中,“固定”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内”、“外”、“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技术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27.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2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29.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30.实施例1
31.参照图1、图3,一种不锈钢管体开孔装置,包括:操作台1;调节板2,调节板2设于操作台1的上侧;夹持机构,夹持机构设于调节板2内,夹持机构用以对不锈钢管体进行夹持限位;调节测距机构,调节测距机构设于操作台1和调节板2之间用以调节调节板2的位置;开孔机构,开孔机构设于操作台1的上侧,开孔机构用以对被夹持限位的不锈钢管体进行开孔作业。
32.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通过夹持机构可以有效的对不锈钢管体进行限位,在进行开孔处理时,无需人工进行扶持,通过利用开孔机构替代人工进行开孔,降低了人工操作可能造成的风险,只需要人工夹持不锈钢管体后调整位置即可,同时装置利用调节测距机构可以在操作台1上准确的得出需要钻孔的孔距,从而不需要人工使用卷尺提前测量后再做记号标记,缩减了工作步骤,有效的提升了工作效率的技术效果。
33.参照图1、图3,调节测距机构包括开设于操作台1内的第二凹槽16,第二凹槽16内转动连接有调节丝杆15,调节板2螺纹连接于调节丝杆15的圆周表面,调节板2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挡板的侧端固定连接有指示板25,操作台1的顶端开设有刻度槽26,指示板25和刻度槽26相匹配。
34.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调节丝杆15转动带动调节板2进行位置移动,只需观察调节板2在移动前和移动后指示板25指向的两个坐标位置,即可判断开孔的孔距为多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的技术效果。
35.参照图4,夹持机构包括开设于调节板2内的第三凹槽19,第三凹槽19内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杆20,两个限位杆20的圆周表面滑动连接有两个螺纹板21,第三凹槽19内转动
连接有双向丝杆23,两个螺纹板21分别螺纹连接于双向丝杆23圆周表面的正反螺纹段上,双向丝杆23向外活动贯穿调节板2的侧端,双向丝杆23的侧端固定连接有手拧螺杆头24,两个螺纹板21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夹持块22。
36.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将不锈钢管体的一侧抵在挡板的侧端,通过拧动手拧螺杆头24带动双向丝杆23进行转动,双向丝杆23转动带动两个螺纹板21进行相靠近方向的运动,两螺纹板21分别带动两侧的夹持块22对不锈钢管体进行夹持限位,保证不锈钢管体的稳定的技术效果。
37.参照图1、图3,开孔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操作台1顶端的l型架3,l型架3内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4,l型架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架5,限位架5内滑动连接有滑板6,滑板6的侧端固定连接有电钻7,电动推杆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滑板6的另一端。
38.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通过启动电钻7带动钻头钻动,电动推杆4通过带动滑板6向下运动带动电钻7向下运动对不锈钢管体进行开孔的技术效果。
39.实施例2
40.参照图1、图3,一种不锈钢管体开孔装置,包括:操作台1;调节板2,调节板2设于操作台1的上侧;夹持机构,夹持机构设于调节板2内,夹持机构用以对不锈钢管体进行夹持限位;调节测距机构,调节测距机构设于操作台1和调节板2之间用以调节调节板2的位置;开孔机构,开孔机构设于操作台1的上侧,开孔机构用以对被夹持限位的不锈钢管体进行开孔作业。
41.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通过夹持机构可以有效的对不锈钢管体进行限位,在进行开孔处理时,无需人工进行扶持,通过利用开孔机构替代人工进行开孔,降低了人工操作可能造成的风险,只需要人工夹持不锈钢管体后调整位置即可,同时装置利用调节测距机构可以在操作台1上准确的得出需要钻孔的孔距,从而不需要人工使用卷尺提前测量后再做记号标记,缩减了工作步骤,有效的提升了工作效率的技术效果。
42.参照图1、图3,调节测距机构包括开设于操作台1内的第二凹槽16,第二凹槽16内转动连接有调节丝杆15,调节板2螺纹连接于调节丝杆15的圆周表面,调节板2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挡板的侧端固定连接有指示板25,操作台1的顶端开设有刻度槽26,指示板25和刻度槽26相匹配。
43.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调节丝杆15转动带动调节板2进行位置移动,只需观察调节板2在移动前和移动后指示板25指向的两个坐标位置,即可判断开孔的孔距为多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的技术效果。
44.参照图1、图3,操作台1内开设有和第二凹槽16相连通的第一凹槽8,第一凹槽8内转动连接有转轴9,转轴9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蜗轮12和第一齿轮14,第一凹槽8内转动连接有蜗杆11,蜗杆11和蜗轮12相啮合,蜗杆11向外活动贯穿操作台1的侧端并向外延伸,蜗杆11的侧端固定连接有转杆13,调节丝杆15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17,第二齿轮17和第一齿轮14相啮合。
45.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通过转动转杆13带动蜗杆11进行转动,蜗杆11转动带动蜗轮12进行转动,蜗轮12转动带动转轴9进行转动,转轴9转动带动第一齿轮14进行转动,第一齿轮14转动带动第二齿轮17进行转动,第二齿轮17转动带动调节丝杆15进行转动的技术效果。
46.参照图4,夹持机构包括开设于调节板2内的第三凹槽19,第三凹槽19内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杆20,两个限位杆20的圆周表面滑动连接有两个螺纹板21,第三凹槽19内转动连接有双向丝杆23,两个螺纹板21分别螺纹连接于双向丝杆23圆周表面的正反螺纹段上,双向丝杆23向外活动贯穿调节板2的侧端,双向丝杆23的侧端固定连接有手拧螺杆头24,两个螺纹板21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夹持块22。
47.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将不锈钢管体的一侧抵在挡板的侧端,通过拧动手拧螺杆头24带动双向丝杆23进行转动,双向丝杆23转动带动两个螺纹板21进行相靠近方向的运动,两螺纹板21分别带动两侧的夹持块22对不锈钢管体进行夹持限位,保证不锈钢管体的稳定的技术效果。
48.参照图1、图3,开孔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操作台1顶端的l型架3,l型架3内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4,l型架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架5,限位架5内滑动连接有滑板6,滑板6的侧端固定连接有电钻7,电动推杆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滑板6的另一端。
49.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通过启动电钻7带动钻头钻动,电动推杆4通过带动滑板6向下运动带动电钻7向下运动对不锈钢管体进行开孔的技术效果。
50.参照图3,调节板2顶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用以放置不锈钢管体的弧形垫板18。
51.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用以放置不锈钢管体的技术效果。
52.然而,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电动推杆4和电钻7的工作原理和接线方法是司空见惯的,其均属于常规手段或者公知常识,在此就不再赘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其需要或者便利进行任意的选配。
53.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为:本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将不锈钢管体放在两个弧形垫板18内,并将不锈钢管体的一侧抵在挡板的侧端,通过拧动手拧螺杆头24带动双向丝杆23进行转动,双向丝杆23转动带动两个螺纹板21进行相靠近方向的运动,两螺纹板21分别带动两侧的夹持块22对不锈钢管体进行夹持限位,保证不锈钢管体的稳定;通过启动电钻7带动钻头钻动,电动推杆4通过带动滑板6向下运动带动电钻7向下运动对不锈钢管体进行开孔,需要调整下个开孔位置时,通过转动转杆13带动蜗杆11进行转动,蜗杆11转动带动蜗轮12进行转动,蜗轮12转动带动转轴9进行转动,转轴9转动带动第一齿轮14进行转动,第一齿轮14转动带动第二齿轮17进行转动,第二齿轮17转动带动调节丝杆15进行转动,调节丝杆15转动带动调节板2进行位置移动,只需观察调节板2在移动前和移动后指示板25指向的两个坐标位置,即可判断开孔的孔距为多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54.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