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杆固定装置的全自动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98781发布日期:2024-04-18 12:38阅读:6来源:国知局
一种拉杆固定装置的全自动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拉杆生产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拉杆固定装置的全自动组装设备。


背景技术:

1、行李箱是人们日常出行所需的行李收纳件,行李箱的特点在于其可以通过拉杆拖动行李箱行走,拉杆通常是由两节伸缩杆组成,专利号为cn211269010u公开了一种拉杆固定装置以及行李箱,拉杆固定装置用于连接两节伸缩杆,包括安装壳、定位件及控制杆,定位件活动安装在安装壳内,定位件的一端设有定位纽,另一端与安装壳之间安装有第一弹性件,安装壳内设有限位槽,定位件上设有移动槽,控制杆先套上第二弹性件后,再依次穿过限位槽和移动槽,安装壳包括外壳和内壳,由于外壳滑动套设在伸缩杆外,工人在组装拉杆固定装置的时候,一般不包括外壳,在完成拉杆固定装置(除外壳)后,将拉杆固定装置安装在伸缩杆内后,再将外壳套设在伸缩杆外,目前市面上,都是人工组装拉杆固定装置,且由于配件数量多,组装过程繁琐,这样会导致生产周期增长,生产效率降低,为此,需要研发一款针对拉杆固定装置(不包括外壳)的全自动组装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拉杆固定装置的全自动组装设备,实现拉杆固定装置的全自动组装,提高生产效率。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拉杆固定装置的全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转盘,所述转盘上设有若干沿圆周分布、用于夹持内壳的专用夹具,沿转盘周侧依次设有将内壳装入专用夹具内的上料机构、将第一弹性件装入内壳的第一安装机构、将定位件装入内壳的第二安装机构、将控制杆与第二弹性件组装后装入内壳的第三安装机构以及将成品输出的下料机构。

3、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将专用夹具设置在转盘上,通过上料机构依次将内壳放置在专用夹具上,专用夹具通过转盘依次转至下一工位,内壳内依次装上第一弹性件、定位件、套有第二弹性件的控制杆,完成拉杆固定装置的组装后内壳从下料机构离开,通过将各工位围绕转盘设置,实现了不间断组装拉杆固定装置的目的,提高了装配效率,实现了拉杆固定装置的全自动化组装,减少人工成本的同时缩短生产周期。

4、本发明进一步的设置是:所述第三安装机构包括储存控制杆的第三储料装置、储存第二弹性件的第四储料装置、将第二弹性件送至指定位置的第二弹性件送料组件、将控制杆送至指定位置的控制杆送料组件,所述第四储料装置的出料口与第二弹性件送料组件的第三取料口间歇性相接,所述第三储料装置的出料口与控制杆送料组件的第四取料口间歇性相接,所述控制杆送料组件与第二弹性件送料组件之间设有第三机械手组件,第三机械手组件将控制杆移送至第三取料口处与第二弹性件组装后,将组装后的控制杆装入位于内壳。

5、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控制杆与第二弹性件分别储存在第三储料装置、第四储料装置内,控制杆通过控制杆送料机构靠近第三机械手组件,第二弹性件通过第二弹性件送料机构靠近第三机械手组件,第三机械手组件将控制杆取走,移动至第二弹性件送料机构的第三取料口处,将控制杆穿过第二弹性件完成二者的组装后,第三机械手组件再将组装后的零件送至下一工位与内壳进行组装,通过该装配设置,实现控制杆与第二弹性件组装的自动化,提高了控制杆与第二弹性件组装的效率,可以配合其他设备实现拉杆固定装置整条装配流水线的自动化。

6、本发明进一步的设置是:所述第二弹性件送料组件包括第三固定座、送料座,所述送料座在第三固定座上做间歇性的往复移动,所述第三取料口开设在送料座靠近控制杆送料组件一端的上端面,第三取料口呈半圆状。

7、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第二弹性件从第三储料装置的出料口离开进入第三取料口,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取料口的两端,便于被机械手组件夹持的控制杆穿过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将第三取料口设置成半圆状,便于第三机械手将套有第二弹性件的控制杆向上取出,减少第三机械手的动作,提高装配效率。

8、本发明进一步的设置是:所述控制杆送料组件包括第四固定座、设置在第四固定座上的第三转筒及驱动第三转筒间歇转动的步进电机,所述第四取料口开设在第三转筒外周面上,第四取料口呈长条形并与第三转筒的转轴保持平行。

9、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控制杆从控制杆上料机构的出料口进入第四取料口内,第四取料口呈长条形,控制杆可以嵌在其中,由于第四取料口的方向设置与第三转筒的转轴保持平行,控制杆随第三转筒转动至靠近第三机械手组件处不会掉落,第四取料口贯穿转筒的周面,便于机械手组件夹持控制杆。

10、本发明进一步的设置是:所述上料机构包括储存内壳的第五储料装置、将内壳从第五储料装置的出料口取走的第四机械手组件、调整内壳朝向的第六机械手组件及将内壳装入专用夹具的第五机械手组件,所述第四机械手组件悬设于第五储料装置的出料口上方,所述第六机械手组件的一侧设有检测内壳是否正确朝向的检测器,所述第五机械手组件悬设于第六机械手组件与专用夹具之间。

11、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内壳从第五储料装置的出料口离开时,其朝向具有随机性,第四机械手组件将其夹至第六机械手组件内后,通过检测器检测内壳的朝向是否正确,若不正确,第六机械手组件转动调整其朝向,调整朝向后的内壳由第五机械手组件夹走并装入内壳中。

12、本发明进一步的设置是:所述第一安装机构包括储存第一弹性件的第一储料装置、将第一弹性件送至指定位置的第一弹性件送料组件,所述第一弹性件送料组件的第一取料口与第一储料装置间歇性相接,还包括夹持第一弹性件将其装入内壳的第一机械手组件。

13、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第一弹性件从第一储料装置的出料口落入第一取料口内,并由第一弹性件送料组件送至靠近第一机械手组件,第一弹性件为弹簧,第一机械手组件将第一弹性件移送至由专用夹具内固定的内壳内,完成对第一弹性件的安装,通过将第一安装机构设置成该结构,实现全自动安装弹簧。

14、本发明进一步的设置是:所述第二安装机构包括储存定位件的第二储料装置、将第定位件送至指定位置的定位件送料组件,所述定位件送料组件的第一取料口与第二储料装置间歇性相接,还包括夹持定位件将其装入内壳的第二机械手组件。

15、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定位件从第二储料装置的出料口落入第二取料口内,并由定位件送料组件送至靠近第二机械手组件,第二机械手组件夹取定位件将其送至由专用夹具固定的内壳内,完成对定位件的安装,通过将第二安装机构设置成该结构,实现全自动安装定位件。

16、本发明进一步的设置是:所述专用夹具包括与转盘固定连接的底座及夹持内壳的夹持座,所述夹持座设有与内壳形状适配的夹持腔,所述夹持腔的纵向与横向方向上分别设有改变其体积的纵向夹持组件与横向夹持组件。

17、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使用全自动组装设备来组装拉杆固定装置时,需要将内壳放置在专用夹具内固定后,再将其他零部件依次安装在内壳内,通过设计该专用夹具,夹住内壳,防止内壳在装配时移动影响后续零件的装配,在夹持部上设置可以改变夹持腔体积的纵向夹持组件与横向夹持组件,便于将内壳装入、取出专用夹具,且适配于不同规格尺寸的内壳,提高了专用夹具的适配性。

18、本发明进一步的设置是:所述纵向夹持组件包括两个并排穿过夹持座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两个调节杆通过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实现联动,所述调节杆的两端分别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第一安装板连接,另一端与夹持座端面连接,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第二安装板连接,另一端与夹持座端面连接,所述夹持腔具有两个开口,其中一个开口与第一安装板相对设置,另一个开口朝上设置。

19、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调节杆在外力的驱动下朝第一安装板的方向前进,同时压缩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夹持腔的体积增大,便于内壳放入夹持腔内,外力撤离后,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可促使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回位,第一安装板配合夹持腔固定内壳,通过设置纵向夹持组件,配合夹持腔对内壳实施自动夹持,提高专用夹具的实用性。

20、本发明进一步的设置是:所述夹持腔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夹持块、第二夹持块,所述横向夹持组件包括与第一夹持块连接的连杆,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可移动的架设在底座上,所述第一夹持块与夹持座滑动连接,所述夹持座上设有可随纵向夹持组件移动的推杆,所述第一夹持块上设有可供推杆穿过的第一调节槽,所述推杆穿过第一调节槽的一端上设有与第一调节槽的槽边相抵的弧形面。

21、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在第一夹持块的一侧设置横向夹持组件,调节第一夹持块在夹持座内的位置,推杆随纵向夹持组件移动穿过第一夹持块,其弧形侧边挤压第一调节槽的槽边,将第一夹持块朝远离第二夹持块的方向推,配合纵向夹持组件一起增大夹持腔的体积,便于内壳放入,内壳放入后,推杆随纵向夹持组件回位,第一夹持块配合第二夹持块对内壳夹持,将第一夹持块可移动的设置在夹持座内,使得专业夹具适配于不同尺寸规格的内壳,另外增大夹持腔可以提高自动上料时内壳放置的准确率与速度。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