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线束加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底盘线束裁剪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汽车底盘线束在加工过程中,线束需要先利用放卷装置进行放卷,随后进行裁剪至合适长度,最后再进行剥皮作业,使得线束端部和连接件连接。
2、在线束裁剪完成后,线束存在一定长度,直接摆放较为占用场地,因此工作人员通常会将剪切好的线束手动缠绕成圆圈状,随后集中存放,之后在转运至剥皮工序处进行剥皮作业。
3、一段线束裁剪完成后,需要人工拉动后续的线束,再一次进行裁剪,长时间的裁剪作业,会导致人工劳动强度大,并影响到剪裁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并提高剪裁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底盘线束裁剪装置。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底盘线束裁剪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底盘线束裁剪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间隔分布有用于输送线束的第一输送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所述机架位于第一输送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之间设置有裁剪组件,所述机架上沿水平方向滑移连接有滑移板,所述滑移板的滑移方向与线束的输送方向平行,所述滑移板上升降设置有用于抓取线束的机械夹爪;所述机架位于第二输送组件远离第一输送组件的一侧设置有收卷机构;
4、所述收卷机构包括安装座和转动设置在安装座上的转动盘,所述转动盘的转动轴线方向呈竖直设置,所述转动盘上铰接有收卷盘,所述收卷盘上设置有驱动收卷盘转动的驱动件,所述收卷盘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两个收卷杆,所述收卷盘位于两收卷杆之间滑移设置有推板,所述推板的滑移方向与收卷杆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收卷盘上还设置有夹持线束端部的夹持组件;
5、所述机架位于第一输送组件和裁剪组件之间设置有对线束进行定位固定的固定组件。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束通常是卷绕在放卷盘上,将放卷盘上的线束沿着第一输送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的方向直至与收卷盘上的夹持组件连接,转动盘带动收卷盘转动,转动圈数为固定,即卷绕在转动盘上的线束长度固定,当转动盘停止转动后,固定组件对线束进行固定,防止线束因惯性继续向前输送,导致线束松弛,影响裁剪作业;随后裁剪组件对线束进行裁剪,裁剪完成后,驱动件驱动收卷盘翻转,推板滑移使得收卷杆上的线束掉落,事先在掉落位置防止收料箱,实现对裁剪后线束的收集;之后,滑移板带动机械夹爪向固定组件处移动,夹持裁剪后的线束自由端,夹持并拉动至夹持组件处,随后重复上述动作,即可实现线束的自动裁剪,工作人员只需要将最后从收卷杆上脱落下来的线束收集起来即可,人工劳动强度低,且通过此方式,线束的裁剪效率更高。
7、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包括多个输送辊组,所有所述输送辊组沿水平方向分布在机架上,任一所述输送辊组包括第一输送辊和第二输送辊,同一所述输送辊组内的第一输送辊和第二输送辊沿竖直方向分布,且所述第一输送辊和第二输送辊均转动连接在机架上,所述第一输送辊和第二输送辊的转动轴线方向呈水平,两所述输送辊之间形成有输送线束的输送间隙;所述机架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上侧设置有抵接板,所述连接杆的下侧设置有限位板,所述连接杆上套设有连接块,所述第一输送辊位于第二输送辊的上方,所述第一输送辊转动连接在连接块上,所述连接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位于连接块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和连接块抵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和抵接板抵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束从放卷盘经过输送间隙,同一输送辊组内的两个输送辊沿竖直方向分布,对线束起到承托输送作用;当线束的直径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第一弹簧的压缩,改变输送间隙的大小,进而适配线束的尺寸;另外,在线束静止时,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可对线束起到夹紧固定的作用。
9、优选的,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包括多个导向辊组,所述导向辊组包括两个导向辊,两所述导向辊沿水平方向分布且分布方向与线束的输送方向垂直,两所述导向辊均通过连接板沿转动连接在机架上,两所述导向辊之间形成有输送线束的导向间隙,两所述连接板沿相互或远离的方向滑移设置在机架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辊之间的导向间隙对线束起到导向作用,通过滑移连接板,可改变导向间隙的大小,以适配不同尺寸的线束。
11、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所述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分布在线束输送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均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滑移设置在机架上,所述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之间形成有压紧固定线束的压紧间隙。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盘带动收卷盘转动,将线束收卷一定长度在收卷杆上时,转动盘停止转动,同时,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沿相互靠近的方向滑移,夹紧线束,防止线束因惯性继续移动,导致显示处于松弛状态,影响后续的裁剪作业。
13、优选的,所述裁剪组件包括支撑板和切刀,所述支撑板和切刀分布在线束长度方向的两侧,且所述支撑板和切刀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滑移设置在机架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裁剪作业时,支撑板和切刀沿相互靠近的方向滑移,支撑板对线束起到支撑作用,切刀对线束进行裁剪作业。
15、优选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沿相互靠近和远离的方向滑移设置在放卷盘上,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形成有夹持线束的夹持间隙。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机械夹爪抓取线束,并使得线束的端部位于夹持间隙内,随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沿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即可实现对线束的夹持固定,便于进行后续的收卷动作。
17、优选的,所述机架位于固定组件和裁剪组件之间设置有对线束进行张紧的第一张紧轮,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张紧气缸,所述张紧气缸竖直向下设置,所述张紧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上端设置有抵接块,所述固定杆的下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固定杆上套设有转动块,所述第一张紧轮沿水平方向转动连接在转动块上,所述固定杆上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和转动块抵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和抵接块抵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收卷盘停止转动时,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会压紧线束,但是线束因惯性作用,依旧会出现松弛现象,但松弛程度较低;利用张紧气缸驱动第一张紧轮下降,即可实现线束的张紧,保证裁剪作业的顺利进行。
19、优选的,所述机架位于第一张紧轮靠近裁剪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张紧轮,所述第二张紧轮转动连接在机架上,且所述第二张紧轮的转动轴线方向呈水平,所述第二张紧轮位于线束远离第一张紧轮的一侧,所述第二张紧轮使得线束靠近裁剪组件一侧保持水平状态。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张紧轮下降对线束进行张紧时,会导致线束发生向下倾斜,利用第二张紧轮对线束进行承托,有助于裁剪段的线束始终处于水平状态,进而便于进行后续的裁剪作业。
21、优选的,所述转动块上设置有直线齿条,所述直线齿条呈竖直设置,所述直线齿条位于第二张紧轮靠近第一张紧轮的一侧,所述机架上转动连接有联动轴,且所述联动轴的转动轴线方向呈水平,所述第二张紧轮转动连接在联动轴上,所述联动轴上还同轴固定有齿轮;初始状态下,直线齿条和齿轮不啮合,当所述第一张紧轮下降时,所述直线齿条逐渐和齿轮啮合。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张紧轮下降时,直线齿条逐渐和齿轮啮合,带动齿轮转动,进而实现第二张紧轮的转动,在第二张紧轮的转动下,带动线束向第一张紧轮方向移动,进而可加快对线束的张紧动作。
23、优选的,两所述收卷杆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滑移设置在收卷盘上。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线束裁剪完成后,收卷盘转动,随后两收卷杆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使得线束松弛,便于推板将其轻松推出。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利用机械夹爪抓取线束至夹持间隙内进行固定,随后再进行绕卷固定的圈数,即线束的裁剪长度基本固定,随后即可进行裁剪作业,通过此方式,人工劳动强度低,且自动化程度高,效率更高;
27、2.收卷盘铰接在转动盘上,当裁剪动作完成后,收卷盘在转动盘上翻转,随后推板将线束从收卷杆上推落,即可实现线束的自动下料;
28、3.收卷盘停止转动的同时,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对线束压紧固定,利用第一张紧轮对线束进行张紧动作,防止线束松弛,且在第一张紧轮下降时,直线齿条带动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张紧轮转动,第二张紧轮带动线束向第一张紧轮方向移动,进而有助于加快对线束的张紧动作;且在实际中,若线束不事先随第二张紧轮的移动,第一张紧轮下降时若力度较大,线束会瞬间向第一张紧轮方向移动,导致线束瞬间和第二张紧轮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导致线束表皮出现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