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力振动型电钻单一切换环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6533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扭力振动型电钻单一切换环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机械加工领域的扭力振动型电钻,尤其是指一种能以一个切换环作为切换电钻的扭力调节功能和振动功能。
通常所用的扭力振动型电钻,它在切换扭力功能与振动功能时,必须使用两个功能变换环。如图8所示,在只需使用扭力功能而不用振动时,需先将变换环(11)旋至扭力档,也就是说,使箭头(612)指着钻头标示(111),然后再调节另一变换环(12)至所需的扭力,也即使箭头(613)对准变换环上的其中一个数字标记1、2、3、4、5或箭头符号(614),它代表不同的扭力大小,旋至钻头符号(614)时,代表它为最大的工作扭力。而在使用振动功能时,必须先将变换环(11)旋至振动档。也就是说,使箭头(612)指于变换环(11)上另一标记,即铁锤标记(611),且变换环(12)须旋至钻头符号(614)位置以提供最大的扭力。
早期的电钻并没有变换环(11)及其内部的相关配件,如图9所示。它只具有扭力调节功能,当旋转变换环(12),则变换环(12)内所设斜坡(117)便会压迫其下的垫圈(615)、弹簧(616),钢珠垫片(617)及钢珠(618)等,藉以调整工作扭力。而上述扭力振动型电钻,以其剖面图来看其内部结构可知它是在一可调节扭力大小的电钻上附加一些装置,藉旋转变换环(11),经其内所设的键(112)、(113)带动该棘轮座(114)。棘轮座底部周围设有斜坡(115),该斜坡(115)与振动块(119)底部的斜面贴合、棘轮座(114)被带动旋转后,因斜面原理故振动块(119)往上移,使得振动块(119)底部不再与棘轮座(114)的棘轮部(116)接触,也就是说脱离了棘轮座的棘轮部(116),因此使主轴(120)在旋转时不会同时振动。这种功能切换方式的缺陷在于一是须调节两变换环(11)、(12)较为费事;二是调节一个变换环时而忘了调节另一变换环,造成作业失误;三是因为要在变换环上附加元件,因此电钻整体长度较大,使之转头在作业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矩使得手对电钻的操作性较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要包含有切换环、减速箱、主轴组和棘轮座所组成的扭力振动型电钻单一切换环的改良结构,它可以只用单一切换环而达到切换扭力调节功能和振动功能的作用。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它主要包含有切换环、棘轮座、减速箱、主轴组、马达、夹头、夹头套以及电池组所组成。它在马达转轴前设置有一减速箱,利用坡段间接压迫钢珠进而压迫内齿轮B而达到扭力调节,以及利用一振动块与棘轮座棘齿部的接触而产生振动。产生这种功能的结构在于在切换环内设内、外两环壁,内套设一主轴组,主轴组的主轴上具有一切换块和一振动块,在切换块周围设置有凹槽,恰嵌于切换环的内壁所设置的键,切换块上还设置有三个梯形突块,可落入梯形凹槽或从该凹槽爬起而脱离梯形凹槽,在落入梯形凹槽时,主轴下移可使振动块与棘轮座的棘齿部接触,而爬起时,切换块内无空间供主轴下移,进而振动块恒脱离棘齿部。切换环的外环壁底部设有坡段,其下方依序设置有止推板、钢环、弹簧、钢珠垫片是套设在棘轮座外,而等间距设置的钢珠是各置于棘轮座周围所设置的各园孔中,恰位于钢珠垫片与内齿轮B之间,而内齿轮B上还设有若干个突部。这种改良结构,便能以单一的切换环而达到切换扭力调节功能和振动功能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由于切换环设有内、外环壁,可分别控制振动与工作扭力,也就是说只用一个切换环可以具备调节扭力和振动的功能。把控制振动的构件与调节工作扭力的构件设置在主轴周围,即其配置是向径向发展而非轴向发展,因而可缩短电钻长度。又由于棘轮座被塑胶包射成型的减速箱包覆,因此降低了棘轮座的棘齿部在整个电钻的位置。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前段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后段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及电池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切换环、主轴组、棘轮座及减速箱壳部位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切换块(125)处于落下状态,而主轴(121)未下压状态时的马达前端部分的剖面图。其中振动块(126)仍保持与棘齿部(1323)脱离状态。
图7为本实用新型当切换块(125)处于升起而主轴(121)无法下压时的马达前端部分的剖面图。其中振动块(126)恒保持与棘齿部(1323)脱离状态。
图8为已有技术扭力振动型电钻的立体图。
图9为已有技术的扭力振动型电钻的马达前端部分的剖面图。
现在结合上述各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夹头套(1),夹头螺丝(2)、夹头(3)、切换环(4)、左外壳(47)、右外壳(45)、电池组(50),振动块(126)、主轴(121) 和棘轮座(132)等配件构成。在
图1中,当旋转切换环(4)使箭头(401)指向切换环上各数字或钻头标记(402)时,可调节工作扭力大小,这时钻头在钻工作物时,并无振动,而当切换环(4)旋至振动档(403)时,其扭力为最大,且夹头(3)在旋转的同时并作前后振动。
除了夹头套(1),夹头螺丝(2)和夹头(3)外,其余元件是组装在左外壳(47)与右外壳(45)夹合所形成的空间中,如图2和图4所示。电池组(50)的顶端恰嵌于左、右外壳夹合形成的底端空间、且电池组的左右导电元件(501),各接触在图3所示的端子组(42)的两导电片(421)、(422)上,以提供电钻工作时所需的能量。夹头套(1)通常是塑料制成,电钻不用时可盖在夹头(3)上以保护夹头。旋转夹头(3)上的套筒(301)则可使各夹块(302)退后而各夹块间形成一空间,以夹住钻头。夹头螺丝(2)是在各夹块(302)完全往后退入后再经夹头(3)内螺锁入主轴(121)前端面所开设的螺孔,使夹头可随主轴(121)正转或反转,不致松脱。
开关(39)连接有一散热片(43),如图3所示。在压下开关(39)上的扳机(391)时,由电池组所提供的电力则通过,开关传输至马达(34),马达转轴(341)提供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输出。该马达转轴(341)上固设有一马达齿轮(33),马达(34)是螺固于马达固定板(31)上,马达固定板(31)的前面依序设置有三组行星齿轮组,藉以作为一减速箱,它包括内齿轮A(29),变速齿轮(28),行星齿A(27),齿轮盘垫片(26)、行星盘A(25)、行星齿B(24)、行星盘B(23)、行星齿C(22)、行星盘C(21)、C型扣环(20)、垫圈(19)和内齿轮B(18)等元件。而切换片(619)可切换马达(34)转轴的正、反转。图3所示的变速杆(15),其下方所接设的导杆(14)的两端是穿入减速箱壳(133)两侧的孔中,并卡于变速齿轮(28)的环槽(281)中,藉以拨动该变速齿轮(28)作前、后移动而变速。
图2所示的主轴(121)依序穿过垫圈(122)、塔型弹簧(123)、垫片(101)、各钢珠(124)间、垫片(102)、切换块(125),再将振动块(126)压配于主轴(121)上,则构成图5所示主轴组(1210)。结合图3和图5,六个钢珠(61)是置于棘轮座(132)周围的六个园孔(62)中,再将主轴组(1210)依序穿过棘轮座(132)、减速箱壳(133)、轴衬(134)、垫圈(16),再以C型扣环(17)固定,再穿过置于减速箱壳(133)中的内齿轮B(18),再套入垫圈(19),再以C型扣环(20)固定内齿轮B(18),而使该内齿轮B(18)固定在减速箱壳(133)内,而内齿轮B本身仍可自由旋转,最后主轴(121)的末端是套入行星盘C(21)中央所开设的轴孔中。
结合图2、3和图5、6,在切换环(4)内设有两环壁(405)、(406),环壁(406)较靠近切换环中央,环壁(405)较远离切换环中央,环壁(405)上设有三个斜坡,每一斜坡上并分为六段,呈波浪状,正好配合工作扭力大小1、2、3、4、5段及最大扭力一段。由于止推板(7)配置于环壁(405)下,与环壁作三点接触,每一接触点是在等高的坡段上,该切换环(4)在旋转时可压迫该止推板(7)、钢环(9)、弹簧(8)、钢珠垫片(10)及钢珠(61),由于钢珠(61)是被压制于钢珠垫片(10)与内齿轮B(18)之间,且钢珠(61)的分布位置是恰在内齿轮B(18)上各突部之间,例如其中一钢珠(61)将位于突部(181)、(182)之间,在旋转切换环(4)的过程中,当切换环(4)旋转到极限时,止推板(7)与环壁(405)的接触是在坡段(4051)上,因此,越旋转切换环(4),钢珠(61)越被压紧在钢珠垫片(10)与内齿轮B(18)之间,使得内齿轮B(18)的各突部,如突部(181)及(182)越将受到各钢珠(61)的压迫,因而内齿轮B的旋转更受到阻滞,因此,内齿轮B也越转不动,内齿轮B(18)越是转不动,则主轴(121)越趋于转动,又因内齿轮B(18)设有内环齿,且三个行星齿C(22)啮合于该内环齿,该三个行星齿C(22)的中央孔又固设于行星盘C(21)后面所设的三个梢上,间接由马达转轴(341)而来的转矩将使该行星盘B(23)转动进而带动三个行星齿C(22)自转,如若内齿轮B被压制而不转动,则三个行星齿C(22)除自转外,也将进行公转,进而使行星盘C(21)转动,进而将会带动套置于行星盘C(21)的主轴(121)。反之,若切换环(4)旋至最松,使止推板(7)与切换环的三个接触点在坡段(4052)高度,则钢珠垫片(10)与内齿轮B(18)之间的各突部(181)、(182)等,或说内齿轮B(18)越不受到钢珠之间阻滞,因而主轴(121)将越趋于停止。
在切换环(4)的另一环壁(406)上,等距设有三个键,如图5中可以看见其中的两个键(4061)、(4062),呈长方块状。另一方面,切换块(125)上等距设有三个凹槽,图5可见到其中的一个凹槽(1251),本实用新型组装后是恰使该三个键嵌入该三个凹槽中,因此以手转动该切换环(4),将直接带动切换块(125)转动,使得切换块(125)周边所设置的三个梯形突块(1252)也随着转动。另一方面,棘轮座(132)内壁近上端开设有三个与梯形突块相同形状的所谓梯形凹槽,如图5所示的两个梯形凹槽(1322)、(1321),切换块(125)转动的结果使得梯形突块可以嵌合于梯形凹槽中,也可以离开梯形凹槽。总而言之,切换块(125)旋转时使梯形突块(1252)往图5左方移动,梯形突块(1252)终将落入梯形凹槽(1322),若梯形突块再继续朝同方向旋转,则梯形突块(1252)将由该梯形凹槽(1322)中爬起,爬到阶梯(620)上。事实上,因为切换块(125)上设有三个梯形突块,且棘轮座(132)上开有三个梯形凹槽,梯形凹槽位置与梯形突块的位置互相对应,因此上述落下或爬起的动作,三个梯形突块是同步动作的,同时作用使得切换块(125)会下降或上升。
旋转切换环(4),使块换块(125)处于落下状态,图6中所示的主轴(121)是在未下压状态,所以振动块(126)仍保持与棘齿部(1323)脱离的状态,当钻头指向工作物而工作时,工作物会对钻头及主轴(121)施加一反作用力,使得主轴(121)下移,进而压配于主轴(121)的振动块(126)随主轴(121)而往下移,进而该振动块(126)会接触棘齿部(1323),所以主轴(121)一方面在旋转,另一方面因振动块(126)与棘齿部(1323)的接触而作上、下振动。
反之,如图7所示,旋转切换环(4)使切换块(125)于上升状态,此时,即便在工作状态,该主轴(121)仍无法下移,所以振动块(126)恒保持与棘齿部(1323)脱离的状态,因此主轴(121)在旋转时,振动块(126)及棘齿部(1323)不会接触,主轴(121)将不会振动。
本实用新型能以单一的切换环而达到切换扭力调节功能与振动功能的作用,而且棘轮座(132)被塑胶射出一体成型的减速箱壳(132)包覆,降低了棘轮座的棘轮部在整个电钻中的位置。
权利要求1.一种主要由切换环(4)、棘轮座(132)、马达(34)、减速箱、夹头套(1)、夹头(3)和主轴组(1210)所组成的扭力振动型电钻单一切换环的改良结构,是在一马达转轴(341)前设置有一减速箱,利用坡段间接压迫钢珠(61)进而压迫内齿轮B(18)而达到扭力调节、以及利用一振动块(126)与棘轮座棘齿部(1323)的接触而产生振动、其特征在于该切换环(4)内设有内、外两环壁(406)、(405),内套设一主轴组(1210),该主轴组(1210)的主轴(121)上具有一切换块(125)及振动块(126),该切换块(125)周围设置有凹槽(1251)恰嵌于切换环(4)的内壁所设置的键(4061)、(4062)等上面,切换块(125)设置有三个梯形突块(1252),可落入梯形凹槽(1321)、(1322)或爬起而脱离梯形凹槽(1321)、(1322),在落入梯形凹槽(1321)、(1322)时,主轴(121)下移可使振动块(126)与棘轮座(132)的棘齿部(1323)接触,而爬起时,切换块(125)内无空间供主轴(121)下移,进而振动块(126)恒脱离棘齿部(1323),切换环(4)的外环壁(405)底设有坡段,其下方所依序设置有的止推板(7)、钢环(9)、弹簧(8)、钢珠垫片(10)都是套设在棘轮座(132)之外,而等距钢珠(61)是各置于棘轮座(132)周围所设的各园孔(62)中,恰位于钢珠垫片(10)与内齿轮B(18)之间,而内齿轮B(18)上设有若干突部(181)、(182)等。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说的扭力振动型电钻单一切换环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减速箱外壳(133)是以塑胶包覆该棘轮座(132)而一体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机械加工领域的扭力振动型电钻。其主要特征在于切换环内设有两个环壁,外环壁又设置有坡段,环中央套设的主轴组配有切换块和振动块,切换块周围的凹槽嵌于切换环内环壁的键上,切换块设置有梯形突块,可落入棘轮座的梯形凹槽或爬起而脱离梯形凹槽。当落入梯形凹槽时,主轴与振动块因工作物的反作用力而往棘轮座内压入,使振动块可与棘轮座的棘齿部(1323)接触,因而主轴(121)在旋转时也振动。
文档编号B23B45/00GK2196525SQ9420409
公开日1995年5月10日 申请日期1994年3月4日 优先权日1994年3月4日
发明者钟李杏枝 申请人:钟李杏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