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包边模具的压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88256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用于包边模具的压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冲压模具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包边模具的压合机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国内外车企竞争的白热化,人们对汽车外覆盖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外覆盖件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整车的品质。而汽车外覆盖件的冲压模具是汽车车身制造中要求最高、加工难度最大的模具。当汽车外覆盖件中内板和外板需要搭接时,则需要包边模具来完成上述两者的搭接。这一搭接过程包括预弯和压合两个步骤,图1为预弯工艺,压料芯101将板料压紧在下模102上,预弯刀块103先将板料的翻边进行预弯;图2为压合工艺,压料芯101将板料压紧在下模102上,压合刀块104将预弯后的翻边压合完成包边。现有包边模具压合机构的受力分析图如图3所示,当包边部位的型面越陡峭,压合刀块104接触预弯成型后的板料时,沿冲压垂直方向的力F分解成沿压合包边面法向的压合成型力匕和平行压合包边面方向的力F2。当F2较大时,则会使包边成型的外观棱线及压合包边关联部位的外表面受拉伸导致制件变形,出现翘曲、凹陷等缺陷,从而严重影响了车身外观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压合过程中压合刀块沿包边面的法向压合,避免包边成型的外观棱线及压合包边关联部位的外表面由于受到拉伸造成制件变形的压合机构。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用于包边模具的压合机构,包括:
[0006]摆臂,其一端设置有压合刀块,该压合刀块沿包边面的法向压合;
[0007]滑块,其通过枢轴与所述摆臂枢接,该枢轴的轴线与所述压合刀块的压合方向垂直;
[0008]复位装置,其一端与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压合刀块的一侧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摆臂远离所述压合刀块的一侧相连。
[0009]优选地,所述摆臂的另一端设置有转轴,该转轴的轴线与所述枢轴的轴线平行。
[0010]优选地,所述复位装置为气压弹簧,该气压弹簧中导向杆的自由端与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压合刀块的一侧铰接,该气压弹簧中缸体的端部与所述摆臂远离所述压合刀块的一侧铰接。
[0011]优选地,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压合刀块的一侧设置有朝向下模座的压块。
[0012]优选地,所述压块为第一橡胶块。
[0013]优选地,所述摆臂靠近所述压合刀块的一侧设置有朝向上模座的限位部。
[0014]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为限位块。
[0015]优选地,所述限位块为第二橡胶块。
[0016]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包边模具的压合机构,其滑块固装在上模座上并随上模座上下移动,当上模座下行至模具闭合状态时摆臂远离压合刀块的一端与下模座上的导板抵靠,摆臂绕枢轴转动,压合刀块沿包边面的法向压合,从而实现了汽车外覆盖件的包边。该压合机构确保了压合刀块沿包边面的法向压合包边,避免包边成型的外观棱线及压合包边关联部位的外表面由于受到拉伸造成制件变形,防止汽车覆盖件出现翘曲、凹陷等缺陷,提升了车身的外观品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装配现有的压合机构的包边模具预弯工艺简图;
[0018]图2为装配现有的压合机构的包边模具压合工艺简图;
[0019]图3为现有的压合机构压合过程中板料的受力分析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机构未压合时的主视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机构压合时的主视图;
[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机构压合时的剖视图;
[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机构压合时模具的剖视图;
[0024]图8为装配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机构的包边模具预弯工艺图;
[0025]图9为装配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机构的包边模具压合工艺图。
[0026]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为:101压料芯、102下模、103预弯刀块、104压合刀块。
[0027]图4至图9中附图标记为:1摆臂、2压合刀块、3滑块、4枢轴、5转轴、6气压弹簧、61导向杆、62缸体、7下模座、8压块、9上模座、10限位块、11预弯刀块、12导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9]如图4至图6所示,一种用于包边模具的压合机构包括摆臂1、滑块3和复位装置。其中摆臂I呈L型,在该摆臂I短边的端部设置有压合刀块2,此压合刀块2沿包边面的法向压合。滑块3呈T型,其竖直边通过枢轴4与摆臂I的弯折处枢接,该枢轴4的轴线与压合刀块2的压合方向垂直。复位装置的一端与滑块3远离压合刀块2的一侧相连,另一端与摆臂I远离压合刀块2的一侧相连。如图7所示,压合机构中的滑块3的顶部固装在上模座9上并随上模座9上下移动,当上模座9下行至模具闭合状态时摆臂I远离压合刀块2的一端与下模座7上的导板12抵靠,摆臂I绕枢轴4转动,压合刀块2沿包边面的法向压合,从而实现了汽车外覆盖件的包边。该压合机构确保了压合刀块2沿包边面的法向压合包边,避免包边成型的外观棱线及压合包边关联部位的外表面由于受到拉伸造成制件变形,防止汽车覆盖件出现翘曲、凹陷等缺陷,提升了车身的外观品质。
[0030]一种实施例,如图4至图6所示,复位装置为气压弹簧6,该气压弹簧6中导向杆61的自由端与滑块3的水平边远离压合刀块2的一侧铰接,该气压弹簧6中缸体62的端部与摆臂I远离压合刀块2的一侧铰接。气压弹簧6为压力自封式结构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安装便利的特点。复位装置除了采用气压弹簧外还可选用液压弹簧或螺旋弹簧等。
[0031]由于在压合过程中,摆臂I远离压合刀块2的一端要经常与下模座7上的导板12发生抵靠,如图6所示。为了防止摆臂I远离压合刀块2的一端与导板12因不断发生刚性碰撞而造成损伤,于是优选,在摆臂I的另一端,即摆臂I远离压合刀块2的一端,设置有转轴5,该转轴5的轴线与枢轴4的轴线平行。如此,转轴5与导板12发生抵靠,从而改刚性碰撞为转动碰撞,降低了摆臂I发生磨损的几率,相对于刚性碰撞而言,加装转轴5后可延长摆臂I的使用寿命。
[0032]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上模座9下行至下极限位置时,摆臂I上的转轴5与导板12发生抵靠,此时压合机构处于墩死状态,为了防止摆臂I发生转动角度过大,对模具造成损伤,于是,优选地,在滑块3的水平边远离压合刀块2的一侧设置有朝向下模座7的压块8。在上模座9到达下极限位置,压合刀块2完成压合时,压块8可将摆臂I压紧,使摆臂I处于墩死状态。为了防止刚性碰撞对摆臂I造成损伤,优选地,压块8为第一橡胶块。
[0033]如图4所示,在压合机构未压合时,为了防止摆臂I发生摆动且达到对摆臂I进行限位的目的,于是在摆臂I靠近压合刀块2的一侧设置有朝向上模座9的限位部,该限位部能够与滑块3的水平边靠近压合刀块2的一侧朝向下模座7的底面贴合。优选地,限位部为限位块10,为防止刚性碰撞对摆臂I造成损伤,进一步优选地,限位块10为第二橡胶块。另外,限位部也可选择螺旋弹簧或聚氨酯弹簧。
[0034]该压合机构在使用时,如图7所示,上模座9下行,压合机构随着上模座9下行,当上模座9到达下极限位置,摆臂I上的转轴5与导板12发生抵靠,气压弹簧6被压缩,摆臂I绕枢轴4转动,直至压块8与摆臂I抵靠,压合机构处于墩死状态,压合块2完成对包边面的压合。然后,上模座9回退,并带动压合机构垂直向上移动,气压弹簧6复位并促使摆臂I复位,当摆臂I上的限位块10与滑块3贴合后,摆臂I完成复位,等待下一次压合。
[0035]装有该压合机构的包边模具,如图8所示,预弯刀块11先对包边进行预弯,再如图9所示,压合刀块2对包边进行压合,压合刀块2沿包边面的法向压合,从而实现了汽车外覆盖件的包边。该压合机构确保了压合刀块2沿包边面的法向压合包边,避免包边成型的外观棱线及压合包边关联部位的外表面由于受到拉伸造成制件变形,防止汽车覆盖件出现翘曲、凹陷等缺陷,提升了车身的外观品质。
[003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不局限在上述实施例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指导思想轻易提出其它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都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包边模具的压合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摆臂,其一端设置有压合刀块,该压合刀块沿包边面的法向压合; 滑块,其通过枢轴与所述摆臂枢接,该枢轴的轴线与所述压合刀块的压合方向垂直; 复位装置,其一端与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压合刀块的一侧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摆臂远离所述压合刀块的一侧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的另一端设置有转轴,该转轴的轴线与所述枢轴的轴线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装置为气压弹簧,该气压弹簧中导向杆的自由端与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压合刀块的一侧铰接,该气压弹簧中缸体的端部与所述摆臂远离所述压合刀块的一侧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压合刀块的一侧设置有朝向下模座的压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为第一橡胶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靠近所述压合刀块的一侧设置有朝向上模座的限位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限位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为第二橡胶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包边模具的压合机构,其滑块固装在上模座上并随上模座上下移动,当上模座下行至模具闭合状态时摆臂远离压合刀块的一端与下模座上的导板抵靠,摆臂绕枢轴转动,压合刀块沿包边面的法向压合,从而实现了汽车外覆盖件的包边。该压合机构确保了压合刀块沿包边面的法向压合包边,避免包边成型的外观棱线及压合包边关联部位的外表面由于受到拉伸造成制件变形,防止汽车覆盖件出现翘曲、凹陷等缺陷,提升了车身的外观品质。
【IPC分类】B21D19-00, B21D37-10
【公开号】CN204396575
【申请号】CN201520042370
【发明人】李月伟, 周富强, 徐晓明, 何桂姣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