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H”形悬臂结构喷丸后变形的校形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81747发布日期:2018-08-04 10:3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H”形悬臂结构喷丸后变形的校形方法,所述“H”形悬臂结构由下板(1)、上板(2)和连接体(3)连接组成,下板(1)和上板(2)是尺寸相同的、截面为矩形或者梯形的板条,连接体(3)是一个长方体,连接体(3)的上表面与上板(2)的中部连接为整体,连接体(3)的下表面与下板(1)的中部连接为整体,下板(1)、上板(2)和连接体(3)通过整体加工成型;对“H”形悬臂结构根据喷丸工艺规范已经进行了喷丸处理,其特征在于,喷丸后变形的校形步骤如下:

1.1、确定“H”形悬臂结构喷丸后的变形情况:

利用三坐标测量机对“H”形悬臂结构进行尺寸测量,确定下板(1)和上板(2)悬臂端面的变形方向和变形量;

1.2、确定校形时的喷丸位置:

根据1.1测量确认的下板(1)和上板(2)悬臂端面的变形方向确定校形时的喷丸位置,当下板(1)向背离连接体(3)的方向变形时,选择下板(1)的下表面作为喷丸校形的表面;当下板(1)向朝向连接体(3)的方向变形时,选择下板(1)的上表面作为喷丸校形的表面;当上板(2)向背离连接体(3)的方向变形时,选择上板(2)的上表面作为喷丸校形的表面;当上板(2)向朝向连接体(3)的方向变形时,选择上板(2)的下表面作为喷丸校形的表面;

1.3、增加覆盖率的喷丸校形处理:

1.3.1、喷丸校形参数的选用原则:

选用的校形覆盖率为100%~200%,但与原喷丸强化过程的合计覆盖率不应超过设计约束上限;若设计无明确约束的,合计覆盖率不应超过400%;其他参数采用原喷丸工艺规范中的工艺参数;

1.3.2、校形处理:

采用步骤1.3.1所确定的喷丸校形参数对校形位置进行喷丸校形处理;

1.3.3、校形效果判断:

重复步骤1.1,确认下板(1)和上板(2)悬臂端面的变形方向和变形量,若已经满足设计要求,则校形过程结束;若仍未达到设计要求,则继续执行步骤1.4;

1.4、改变喷丸强度的喷丸校形处理:

1.4.1、喷丸校形参数的选用原则:

选用130%原喷丸工艺强度作为本步骤校形强度;选用100~200%的喷丸覆盖率作为校形覆盖率,但自喷丸强化过程起,累积覆盖率不能超过600%;其他参数采用原喷丸工艺规范中的工艺参数;

1.4.2、校形处理:

采用步骤1.4.1所确定的喷丸校形参数对校形位置进行喷丸校形处理;

1.4.3、校形效果判断:

重复步骤1.1,确认下板(1)和上板(2)悬臂端面的变形方向和变形量,若已经满足设计要求,则校形过程结束;若仍未达到设计要求,当设计许可喷丸介质尺寸调整时,继续执行步骤1.5;当设计不允许喷丸介质尺寸调整时,则“H”形悬臂结构喷丸后变形的校形处理失败;

1.5、改变喷丸介质尺寸的喷丸校形处理:

1.5.1、喷丸介质尺寸的选用原则:

在设计许可范围内,选用更大尺寸的喷丸介质,但喷丸介质的材料不能改变;其他参数采用原喷丸工艺规范中的工艺参数;

1.5.2、校形处理:

依据步骤1.4.3的测量结果,采用步骤1.5.1所确定的喷丸校形参数对校形位置进行喷丸校形处理;

1.5.3、校形效果判断:

重复步骤1.1,确认下板(1)和上板(2)悬臂端面的变形方向和变形量,若已经满足设计要求,则校形过程结束;若仍未达到设计要求,则“H”形悬臂结构喷丸后变形的校形处理失败。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