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制浇口的零件浇铸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7279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控制浇口的零件浇铸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一种可控制浇口的零件浇铸机构,属于模具浇铸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制造铅零件的浇铸设备主要是铸铅模具工作流程是人工注入铅液,通过凹槽流入铸铅模具内,经空气冷却以及冷却水喷淋冷却后,凝固形成铅块。在实际运行中,浇铸有两种注入方式,一种是用勺子将金属液浇灌到模具中,该方式需要耗费人力资源过多;另一种是在浇铸口上设置阀门,每次在开始浇铸和停止浇铸时阀门都需要操作一次,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针对上述出现的情况,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省时省力的浇铸模具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述结构技术方案进行改进:一种可控制浇口的零件浇铸机构,它包括底模和浇料板,浇料板上表面设有浇铸槽,所述浇铸槽与底模的模腔连通,所述浇料板上方设有位置固定的灌料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浇铸槽上设有连通的侧翼宽槽,所述灌料柱的侧边为平面,浇铸口设在所述灌料柱的侧边上,所述浇铸口对应在侧翼宽槽的正上方,所述的浇料板与过渡部件铰接并能向上翻转,浇料板一端向上翘转时,灌料柱插入斜向上翘的浇铸槽中,同时浇铸槽的槽壁贴在灌料柱的侧边上并将浇铸口封闭。

所述灌料柱的左、右侧边均为平面,灌料柱左、右宽度等于浇铸槽的宽度。

所述浇铸槽与侧翼宽槽的延伸方向形成十字槽型,所述的浇铸口设在灌料柱的左右两侧边。

所述灌料柱的前、后宽度等于侧翼宽槽的槽宽。

所述灌料柱的底部与浇料板上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

所述过渡部件包括第一枢轴,第二枢轴和第三枢轴。

所述底模包括左底模和右底模,所述左底模与第一枢轴铰接,所述右底模与第二枢轴相铰接,所述浇料板与第三枢轴相铰接。

所述底模和所述浇料板在远离铰接处的一端分别设有把手,所述把手外设有隔热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可控制浇口的零件浇铸机构在工作时纯机械式起开模具时同时将浇铸口堵闭,省去繁锁的注铅程序,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浇料板上台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模和浇料板均合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爆炸图。

图中,1、左底模;2、右底模;3、浇料板;4、第一枢轴;5、第二枢轴;6、第三枢轴;7、模腔;8、过渡部件;9、浇铸凹槽;10、侧翼宽槽;11、灌料柱;12、浇铸口;13、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可控制浇口的零件浇铸机构,它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底模,分别与枢轴铰接,左底模1与第一枢轴4铰接,右底模2与第二枢轴5铰接,可以左右开合,底模上设置浇料板3,浇料板3与第三枢轴6铰接,可以上下开合,底模在对接处设有四个铅零件模腔7,对接面将浇铸腔7分为左右两半,浇料板3上有浇铸槽9和侧翼宽槽10,浇铸槽9与侧翼宽槽10的延伸方向形成十字槽型凹槽,用于盛放浇铸液,浇铸槽9底部与模腔7相通,让铅液自动流入模腔7,浇料板3上方设置灌料柱11,灌料柱11的侧边为平面,灌料柱11固定不运动,浇铸口12设在所述灌料柱11的侧边上,浇铸口12对应在侧翼宽槽10的正上方,浇料板3一端向上翘转时,灌料柱3插入斜向上翘的浇铸槽9中,同时浇铸槽的槽壁贴在灌料柱的侧边上并将浇铸口封闭。

具体工作中,将注液结构调整到合适位置,将可控制浇口的零件浇铸机构保持合上状态,将灌料柱11内注入一定量的浇铸液,浇铸液通过灌料柱11侧边的浇铸口12,浇铸液流到浇铸槽9内,注入相通的模腔7,浇铸腔7注满时,向上抬起浇料板3的把手13,浇料板3一端向上翘转时,灌料柱11插入斜向上翘的浇铸槽9中,同时浇铸槽9的槽壁贴在灌料柱11的侧边上并将浇铸口12封闭,浇铸口12停止注液,待铅液凝固后,打开底模,铅块自动落下,合上底模,将浇料板3合上,浇铸口12处于开放状态,开始注液。

该可控制浇口的零件浇铸机构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