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顶出机构的芯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5946发布日期:2018-07-24 21:15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铸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带顶出机构的芯盒。



背景技术:

多年来金属芯盒的设计一直延用传统的设计方法,见图1;1为芯盒底板,2为模型,模型直接固定在芯盒底板上,造型时将混制好树脂砂或水玻璃砂填入芯盒内,震实后刮平,待型芯固化后翻转芯盒出型,由于树脂砂、水玻璃砂固化后有了较高的强度,出型相对困难,需要通过打击芯盒底板震动出型,由于打击力是通过芯盒底板再传递到型芯上,因此出型力很弱,另外芯盒上平面和型芯处在同一高度没有出型空间,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打击型芯才能脱落,随着芯盒使用时间的延长,打击力度也需要不断加大,芯盒不同程度出现变形和开裂,为继续使用采取在芯盒底板上增加钢护板来维持,或者在制造新芯盒时直接增加钢护板,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芯盒的重量也增加了制造成本,正常情况下一套金属芯盒的设计使用寿命应为5000~8000次以上,现在的芯盒使用寿命在1000~2000次左右,甚至更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一)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顶出机构的芯盒,实现型芯在固化时间和固化强度控制不精准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出型。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带顶出机构的芯盒,其包括:芯盒本体和顶出机构,芯盒本体包括模框2和模型底板3,模框2位于模型底板3上方,模型底板3的模型安装面上布置模型7;顶出机构包括顶出杆4和顶出板8,顶出板8设置在模型底板3的模型安装面下方,顶出杆4有多个,均匀布置在模型7上,每个顶出杆4穿过模型7、模型底板3,其底端和顶出板8连接;每个顶出杆4顶部设置卡挡部,卡挡部嵌入模型7;制芯时,将芯盒放置在平整的地面或型板上,利用顶出板8和顶出杆4的自重使顶出杆4处于复位状态,填入树脂砂或水玻璃砂后将结合面刮平,待型芯达到出型要求将芯盒翻转180°,用打击锤打击顶出板8的中间部位直到型芯脱落。

其中,还包括:支撑块1,均匀分布在模框2的上平面,支撑块1的高度应满足出型时型芯脱落的高度。

其中,所述支撑块1的高度大于型芯脱落高度5~10mm。

其中,所述顶出杆4分布在模型7的四周及中间部位。

其中,所述模型底板3上还设置有导套5,供顶出杆4穿过,用于顶出杆4的导向。

其中,所述顶出板8和导套5的端面之间的距离比支撑块1的高度小1~2mm。

其中,所述顶出板8的形状与顶出杆4的分布形状相一致。

其中,所述顶出板8为、“一”字形、“工”字形、“王”字形、“米”字形中的一种。

其中,所述模框2与模型底板3通过螺栓连接。

其中,每个所述顶出杆4底端通过螺栓和顶出板8连接。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带顶出机构的芯盒,通过打击顶出板产生的力直接作用在顶出杆上完成出型,突破了一直以来采用打击芯盒底板靠震动出型的方法,这种出型方式不仅提高了出型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芯盒的损坏程度,有效地延长了芯盒的使用寿命,特别适合一些大中型型芯的制芯。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金属芯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带顶出机构的芯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模型和顶出杆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顶出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具体涉及金属芯盒采用树脂砂、水玻璃砂手工制芯的顶出机构设计。树脂砂、水玻璃砂型芯出型是制芯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化时间的长短、固化强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型芯出型的质量。固化时间短,出型相对容易,但是型芯强度偏低,容易使型芯变形开裂;固化时间长,型芯强度高,出型困难,因此控制型芯的固化时间和固化强度是保证型芯质量的难点。

基于上述现状,本发明提供一种全新的带顶出机构的芯盒设计,该顶出机构的特点是在芯盒本体上增加一套型芯顶出机构,顶出机构主要包括顶出板和顶出杆,出型时只需要打击顶出板即可,打击顶出板的力通过顶出杆直接传递到型芯上可快速出型。

具体地,参照图2所示,带顶出机构的芯盒包括:芯盒本体和顶出机构,芯盒本体包括模框2和模型底板3,模框2位于模型底板3上方且两者通过螺栓9连接,模型底板3的模型安装面上布置模型7;顶出机构包括顶出杆4和顶出板8,顶出板8设置在模型底板3的模型安装面下方,顶出杆4有多个,均匀布置在模型7上,每个顶出杆4穿过模型7、模型底板3,其底端通过连接螺栓6和顶出板8连接;每个顶出杆4顶部设置卡挡部,卡挡部嵌入模型7;制芯时,将芯盒放置在平整的地面或型板上,利用顶出板8和顶出杆4的自重使顶出杆4处于复位状态,填入树脂砂或水玻璃砂后将结合面刮平,待型芯达到出型要求将芯盒翻转180°,用打击锤打击顶出板8的中间部位直到型芯脱落。

本实施例中,芯盒还包括:支撑块1,均匀分布在模框2的上平面,支撑块1的高度应满足出型时型芯脱落的高度,优选地,大于脱落高度5~10mm。

顶出杆4的位置、大小、数量依据型芯的大小和形状确定,通常情况下顶出杆4的大小和数量以满足型芯的出型力的大小来确定。顶出杆4的位置应能保证顶出时整个型芯受力均匀,以保证型芯能同时平稳脱落。顶出杆4和型芯的接触面尽量选择平面且尽量布置在型芯厚大部位,尽量避免顶出杆4上有形状存在,防止顶出杆4出现转动时影响型芯的形状。

模型底板3上还设置有导套5,供顶出杆4穿过,用于顶出杆4的导向。顶出板8和导套5的端面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两者之间的距离比支撑块1的高度小1~2mm。

图3是模型和顶出杆的分布示意图。4为顶出杆,均匀分布在模型的四周及中间部位。7为模型,1为支撑块,支撑块1分布在芯盒本体的四周。10为吊轴,用于吊运模型或型芯。

图4为顶出板的结构示意图。8为顶出板,本发明采用“工”形结构,顶出板的形状依据顶出杆4的分布而定,可以是“一”字形、“工”形、“王”字形、“米”字形等形状,其目的是在打击顶出板8时所有顶出杆4都可均匀受力实现平稳出型。

上述技术方案中,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在芯盒本体的上结合面上均匀布置一定数量的支撑块,为型芯留出出型空间,出型时芯盒本体和型芯之间产生落差可加速型芯的脱落,如果芯盒本体上不增加支撑块,即使作用在顶出板上的打击力很大,但是向型芯传递的力却有限,出型效果并不明显。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采用顶出板和顶出杆联动的顶出设计,通过打击顶出板的中间部位可以直接向每个顶出杆传递动力,保证了型芯的平稳出型,采用在芯盒本体上平面设置支撑块,为型芯的出型预留了空间,提高了型芯的出型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顶出机构的芯盒,其包括:芯盒本体和顶出机构,芯盒本体包括模框和模型底板,模框位于模型底板上方,模型底板的模型安装面上布置模型;顶出机构包括顶出杆和顶出板,顶出板设置在模型底板的模型安装面下方,顶出杆有多个,均匀布置在模型上,每个顶出杆穿过模型、模型底板,其底端和顶出板连接;每个顶出杆顶部设置卡挡部,卡挡部嵌入模型。本发明通过打击顶出板产生的力直接作用在顶出杆上完成出型,这种出型方式不仅提高了出型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芯盒的损坏程度,有效地延长了芯盒的使用寿命,特别适合一些大中型型芯的制芯。

技术研发人员:梁建忠;秦新峰;贺林;孟祥松;王东军;张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营第六一六厂
技术研发日:2018.05.11
技术公布日:2018.07.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0年11月02日 20:17
    盒内、外固化造芯是什么意思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