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硫管线钢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02697发布日期:2018-11-28 00:19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线钢及其生产方法,尤其是一种抗硫管线钢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抗硫管线钢主要用于加工石油、天然气的输送管道,由于其服役环境极为苛刻,对钢材侵蚀比较严重,因此对钢材的性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抗氢致裂纹(HIC)和抗硫应力腐蚀裂纹(SSC)的能力要求极高。

氢致裂纹(HIC):在硫化氢腐蚀过程中,析出的氢原子向钢中扩散,在夹杂物和偏析附近聚集形成氢分子;由于氢分子难以从钢的组织内部逸出,积聚形成氢鼓泡;不同层面上相邻的氢鼓泡相互连接形成阶梯状的内裂纹,称为氢致裂纹。其特点是裂纹大多与钢材的轧制方向平行,钢材夹杂物越多,发生氢致裂纹的可能性越大。

硫应力腐蚀裂纹(SSC):在硫化氢环境中,应力和腐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裂纹;在硫化物的侵蚀下,氢原子渗入钢的内部固溶晶格中而造成的。其特点是受外部应力或残余应力的影响,裂纹一般沿壁厚方向排列,与管壁垂直的裂纹。

为了保证抗硫管线钢抗氢致裂纹(HIC)、抗硫应力腐蚀裂纹(SSC)的能力以及相关性能要求,需要在产品策划及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各化学成份,以及气体H、O含量和夹杂物含量。采用“转炉-LF-VD-连铸”流程生产抗硫管线钢,其难点在于保证产品极低的C含量、P含量、S含量、O含量、H含量,保证其他合金成份配比满足产品的性能要求,并保证连铸的连浇炉数,同时保证产品抗氢致裂纹和抗硫应力腐蚀裂纹的能力满足实验室720h检测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性能好的抗硫管线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抗硫管线钢的生产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C 0.15%~0.17%,Si 0.33%~0.38%,Mn 1.35%~1.45%,P≤0.015%,S≤0.002%,Nb 0.035%~0.045%,Al 0.020%~0.035%,Cu 0.16%~0.18%,Cr 0.75%~0.80%,Ni 0.21%~0.23%,Mo 0.41%~0.43%,V 0.05%~0.07%,H≤1.5ppm,O≤15ppm,Ca 0.0012%~0.0014%,Ti 0.0011%~0.0016%,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各化学成份配比对抗硫管线钢性能影响的具体情况如下:

C的作用及影响:按照API标准规定,管线钢中C含量通常为0.18%~0.28%,但实际生产管线钢的C含量却逐渐降低。对于低温条件下使用的管线钢,当C含量超过0.14%时,增加C含量将导致管线钢抗HIC能力下降,使裂纹率增加,同时加剧Mn和P的偏析。

S的作用及影响:硫化物的带状组织会成为氢析出的聚集点,还会导致钢材性能的不均匀,降低钢的韧性和强度。硫是管线钢中影响抗HIC和抗SSC的主要元素。当钢中S含量≤0.002%时,HIC明显降低,甚至可以忽略;个别钢种的裂纹长度比接近于零。然而由于S易与Mn生成MnS夹杂,当MnS夹杂变成粒状夹杂物时,随着钢强度的增加,单纯降低S含量不能防止HIC。硫还导致管线钢各向异性,在横向和厚度方向上恶化韧性。此外,降低硫含量还可以显著提高冲击韧性。

P的作用及影响:磷在管线钢中是一种易偏析元素,尤其是当P含量>0.015%时,磷的偏析急剧增加,并促使偏析带硬度增加,使抗HIC性能下降。P还恶化焊接性能,显著降低钢的低温冲击韧性,提高钢的脆性转变温度,使钢管发生冷脆。当P含量大于0.015%时,磷的偏析也会急剧增加。

Ca的作用及影响:采用钙处理可降低硫化物夹杂和氧化物夹杂的数量和尺寸,改变夹杂物的形态,使之在轧制过程中呈球状,从而改善管线钢抗HIC和抗SSC能力。当钢中S含量为0.002%~0.005%时,随着Ca/S比的增加,钢的HIC敏感性降低;但当Ca/S比到达一定值时,形成CaS夹杂物,HIC将会显著增加。因此,当S含量较高时,Ca/S比应控制在一个极其狭窄的范围内,否则,钢的抗HIC能力将明显减弱。当S含量≤0.002%时,即使形成CaS夹杂,由于其含量相对较低,Ca/S比可控制在一个更广的范围内,甚至不考虑Ca/S比。

Ca含量为0.0020%左右时,便可将钢中Al2O3夹杂物或镁铝尖晶石转化为液态夹杂物。Ca含量过高,不仅没有降低钢中氧化物的含量,反而带入很多高熔点夹杂物。Ca含量过高也会加剧对塞棒的侵蚀。因此,生产抗硫管线钢将Ca含量控制在0.0012%~0.0014%较为合理。

Mn的作用及影响:对于C含量较低的抗硫管线钢,通常提高Mn含量来保证其强度,锰还可以推迟铁素体→珠光体的转变,并降低贝氏体的转变温度,有利于形成细晶粒组织。但Mn含量过高会对管线钢的焊接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当Mn含量超过1.5%时,会发生Mn的偏析,且随着C含量的增加,偏析更显著。

Cu的作用及影响:加入适量的铜可以显著改善管线钢抗HIC的能力。随着Cu含量的增加,可以有效防止氢原子渗入钢中,平均裂纹长度明显减少。当Cu含量超过0.2%时,能在钢的表面形成致密保护层,在环境pH值大于5时,HIC显著降低,平均裂纹长度几乎接近于零。

Mo的作用及影响:Mo可降低γ→α相变温度,抑制多边形铁素体(块状铁素体)形成,促进针状铁素体转变,提高钢的强度和冲击韧性。同时还具有抗腐蚀的作用。含钼钢中,随着Mo质量分数的增加,C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激活能将增高,从而使得C的扩散系数降低。同时Mo能降低碳化物形成元素(如Nb)的扩散能力,从而阻碍碳化物的形成,推迟碳化物的析出过程。因此Mo阻碍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和长大过程,促进针状铁素体的形成。Mo在含Nb钢中的另一个作用是提高Nb(C、N)在奥氏体中的溶度积,使大量的Nb保持在固溶体中,以便在低温转变的铁素体中弥散析出,以产生较高的沉淀强化效果。Mo在钢中能增加碳化物的形核位置,使形成的碳化物更细小、更弥散。

Nb、Ti、V、Cr、Ni的作用及影响:Nb、Ti、V作为微合金化元素而加入到钢中,通过晶粒细化、沉淀硬化以及生成碳氮化合物来影响钢材性能。

Nb能产生显著的晶粒细化及中等程度的沉淀强化作用,并可改善低温韧性。为有效发挥Nb对抑制奥氏体再结晶的作用,应尽量降低C含量和N含量。

Ti可产生强烈的沉淀强化及中等程度的晶粒细化作用。Ti的化学活性很强,易与钢中的C、N、O、S形成化合物,为了降低钢中固溶N含量,通常采用微钛处理使钢中的N被Ti固定,间接提高了Nb的强化作用,同时TiN可有效阻止奥氏体晶粒在加热过程中的长大,起到直接强化作用。

V的溶解度较低,与Nb相比对奥氏体晶粒及阻止再结晶的作用很弱,主要是通过铁素体中C、N化合物的析出对强化起到作用。此外,V能产生中等程度的沉淀强化作用。

同时控制轧制过程中Nb、Ti、V第二相析出强化,通过在铁素体基体上析出弥散分布、不可变形的碳氮化物质点而使强度增加。

加入Cu、Cr、Ni可形成钝化膜,使腐蚀产物在钢的表面形成保护膜,抑制了表面的腐蚀反应,减少了氢从环境中进入钢材的基体,降低氢鼓泡敏感性,增加了抗HIC性能。

H的影响:氢是导致白点和发裂的主要原因,管线钢中氢含量越高,HIC产生的几率越大,腐蚀率越高,平均裂纹长度增加越显著。管线钢中H应控制≤1.5ppm。

O的影响:钢中氧含量过高,氧化物夹杂以及宏观夹杂将增加,严重影响管线钢的洁净度。钢中氧化物夹杂是产生HIC和SSC的根源之一,并恶化钢的各种性能。抗硫管线钢中O含量应控制≤15ppm。

夹杂物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钢中的塑性夹杂物和脆性夹杂物是产生HIC的主要根源。分析表明,HIC端口表面有延伸的MnS和Al2O3点链状夹杂,而SSC的形成与HIC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为了提高抗HIC和抗SSC能力,必须尽量减少钢中的夹杂物、精确控制夹杂物的形态。

本发明方法其包括转炉冶炼、LF精炼、VD真空处理和连铸工序;所述转炉冶炼工序:铁水中S≤0.050wt%、P≤0.120wt%;采用双渣操作,白灰用量35~40kg/t;转炉吹炼终点C 0.05%~0.07%;

所述LF精炼工序:白灰加入量10~15kg/t、轻烧白云石30~35kg/t,扩散脱氧剂碳化硅用量1.0~3.5kg/t、铝粒用量0.5~1.5kg/t,精炼过程白渣保持时间≥25min;

所述VD真空处理工序:VD后按0.05~0.06kg/t喂入纯钙线。

本发明方法所述转炉冶炼工序中,出钢温度≥1610℃;转炉出钢加入钢芯铝5~6kg/t钢,加入白灰8~10kg/t、预熔渣5~7kg/t。

本发明方法所述连铸工序中,选用铝碳质塞棒。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成分改进使之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抗氢致裂纹(HIC)和抗硫应力腐蚀裂纹(SSC)性能满足实验室720h检测要求。

本发明方法通过控制转炉重点C含量,使用低碳合金,控制碳化硅用量,可实现低C含量的要求。通过控制铁水S含量,转炉双渣操作,提高精炼白灰用量,采用碳化硅、铝粒脱氧,控制白渣保持时间,可实现低S含量的要求。通过控制铁水P含量,转炉双渣操作,增大白灰、轻烧白云石用量,可实现低P含量的要求。通过控制VD后按0.05-0.06kg/t喂入纯钙线,选用优质铝碳质塞棒,可保证一个浇次连续浇注10炉,可实现高Ca含量的要求。本发明方法所得产品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抗氢致裂纹(HIC)和抗硫应力腐蚀裂纹(SSC)性能满足实验室720h检测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抗硫管线钢的生产方法包括转炉冶炼、LF精炼、VD真空处理和连铸工序,通过控制各工序的工艺实现C、S、P、Ca含量的控制,控制工艺如下所述:

(1)C含量控制:转炉冶炼工序中,转炉吹炼终点C按0.05~0.07wt%控制。LF精炼工序中,转炉出钢后及精炼过程成份调整时使用低碳合金(C含量0.2wt%~0.4wt%),精炼过程中扩散脱氧剂碳化硅用量控制1.0~3.5kg/t,连铸过程使用无碳覆盖剂(C含量0.05wt%~0.15wt%)、低碳保护渣(C含量8wt%~13wt%),以严格控制成品C含量。

(2)S含量控制:转炉冶炼工序中,要求转炉开始冶炼前铁水中的S含量≤0.050wt%,转炉采用双渣操作,白灰用量35~40kg/t,转炉出钢加入钢芯铝5~6kg/t钢,出钢加入白灰8~10kg/t、预熔渣5~7kg/t,钢包开通双透气砖。LF精炼工序中,选用精炼白灰,白灰加入量10~15kg/t、扩散脱氧剂碳化硅用量1.0~3.5kg/t、铝粒用量0.5~1.5kg/t,精炼过程白渣保持时间≥25min,采用多种措施可确保成品S含量≤0.002%。

(3)P含量控制情况:转炉冶炼工序中,要求转炉开始冶炼前铁水中的P含量≤0.120wt%,转炉采用双渣操作,增大转炉白灰、轻烧白云石用量,分别为白灰35~40kg/t、轻烧白云石30~35kg/t,选用P≤0.05wt%的低P合金,安排在转炉出钢口前、中期生产,钢包无残钢、残渣,且钢包包沿残渣彻底清理。转炉出钢少量留钢,留钢量2~3t,达到计划出钢量后随即抬炉,及时加入挡渣锥,避免出钢过程下渣,出钢温度≥1610℃,严格控制出钢下渣,可确保成品P≤0.015%。

(4)钙处理情况:因抗硫管线钢钙含量较高,对连铸塞棒造成较大侵蚀,VD后按0.05~0.06kg/t喂入纯钙线,可控制成品Ca含量范围0.0012~0.0014wt%,选用优质铝碳质塞棒,可保证一个浇次连续浇注10炉。

实施例1-8:本抗硫管线钢的生产方法采用下述具体工艺。

(1)冶炼工序:各实施例采用上述冶炼工艺过程,具体的冶炼工艺参数和原料添加量见表1。

表1:各实施例的冶炼工艺

(2)LF精炼、VD真空处理和连铸工序:各实施例采用上述LF精炼、VD真空处理和连铸工艺过程,具体的LF精炼、VD真空处理工艺参数和原料添加量见表2。

表2:各实施例的LF精炼、VD真空处理工艺

(3)各实施例所得抗硫管线钢成品的成分含量见表3和表4,其中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表3:各实施例成品的成分含量(wt%)

表4:各实施例成品的成分含量(wt%)

(4)各实施例所得抗硫管线钢成品进行夹杂物评级。具体评级情况见表5。

表5:各实施例成品的高倍夹杂物评级情况(平均级别)

(5)各实施例生产过程中渣系控制情况见表6。

表6:各实施例的渣系控制情况(wt%)

(6)各实施例所得抗硫管线钢成品进行抗氢致裂纹(HIC)和抗硫应力腐蚀裂纹(SSC)性能检测,检测条件为:压力PH2S=0.1MPa、溶液A、温度24±3℃、周期720h、载荷621*90%MPa。检测结果见表7。

表7:各实施例成品的HIC和SSC性能检测情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