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46155发布日期:2019-03-30 08:49阅读:52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耐热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是奥氏体和铁素体组织各约占一半的不锈钢。在含碳较低的情况下,其铬含量在18-28%,镍含量在3-10%,有些钢还含有mo、cu、si、nb、ti,n等合金元素。该类钢兼有奥氏体和铁素体不锈钢的特点,与铁素体相比,塑性、韧性更高,无室温脆性,耐晶间腐蚀性能和焊接性能均显著提高,同时还保持有铁素体不锈钢的475℃脆性以及导热系数高,具有超塑性等特点。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强度高且耐晶间腐蚀和耐氯化物应力腐蚀有明显提高。双相不锈钢具有优良的耐孔蚀性能,也是一种节镍不锈钢。

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因具有两相组织结构,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和力学性能,被广泛用于石油、化工、能源等行业。双相不锈钢的导热性好,热膨胀系数小,高温使用时可避免因温差而引起的开裂;另外,双相不锈钢的塑性和高温蠕变性能优于铁素体不锈钢。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超临界火力发电和超临界水冷堆核电的工作温度逐步升高,要求材料在更高温度下的仍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现有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仍不足之处:一方面,奥氏体耐热钢的耐热性能尚未达到行业对材料的性能要求;另一方面,现有的双相不锈钢的耐高温氧化性能仍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及其制备方法,提高双相不锈钢的高温强度、耐腐蚀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含有铁、碳、硅、硫、磷、锰、铬、镍、铌组分,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碳0.04-0.05%,硅0.01-0.9%,硫0-0.025%,磷0-0.03%,锰0.1-1.5%,铬18.2-18.8%,镍9.1-12.5%,铌的重量百分比为碳的重量百分比的7-8倍,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优选地,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碳0.04%,硅0.4%,硫0.01%,磷0.02%,锰0.5%,铬18.2%,镍9.3%,铌的重量百分比为碳的重量百分比的7.8倍,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优选地,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碳0.042%,硅0.5%,硫0.015%,磷0.01%,锰0.6%,铬18.3%,镍9.2%,铌的重量百分比为碳的重量百分比的7.6倍,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优选地,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碳0.045%,硅0.6%,硫0.009%,磷0.015%,锰0.7%,铬18.4%,镍9.1%,铌的重量百分比为碳的重量百分比的7.5倍,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本发明的另一面还提供一种制备上述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配比好的原材料依次经过电炉融化、除渣精炼、取样检测、成分调整、浇注成型、冷却打磨、锻造、回火、切割操作,最终得到表面平整、干净、无杂质的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其中,所述除渣精炼步骤中的精炼温度为1700-1750℃,所述浇注成型步骤中的浇注温度为1600-1620℃,所述锻造步骤中的开锻温度≥1150℃,终锻温度≥980℃,所述回火步骤中的回火时间大于60分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一种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及其制备方法,通过调整原料钢的各组分配比以及制备方法中的工艺参数,提高双相不锈钢的高温强度、耐腐蚀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含有铁、碳、硅、硫、磷、锰、铬、镍、铌组分,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碳0.04-0.05%,硅0.01-0.9%,硫0-0.025%,磷0-0.03%,锰0.1-1.5%,铬18.2-18.8%,镍9.1-12.5%,铌的重量百分比为碳的重量百分比的7-8倍,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碳(c)是强奥氏体形成元素,是对钢的强度贡献最大的元素,碳溶解在钢中形成间隙固溶体,起到固溶强化的作用,另外,碳与其他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形成碳化物析出时,起到沉淀强化的作用,可显著提高钢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但是碳含量过高容易导致钢的耐腐蚀性能下降,因此,本发明的双相耐热钢将碳的含量控制在0.04-0.05%,既保证耐热钢具备较高的强度、硬度和韧性,又不影响耐热钢的耐腐蚀性能。

铬(cr)元素是主要铁素体形成元素,铬与氧结合能生成耐腐蚀的cr2o3钝化膜,是钢保持耐蚀性的基本元素之一,铬含量增加可提高钢的钝化膜修复能力,改善钢的抗氧化作用,增加钢的抗腐蚀能力,在大气环境中,铬含量在12%以上的铁-铬合金就可自钝化,在氧化性介质中铬含量在17%以上就可钝化;本发明的双相耐热钢铬含量为18.2-18.8%,铬含量增加,则cr2o3钝化膜中的铬含量也增加,使得钝化膜的化学稳定性增强;较高含量的铬使得钢具有高的耐点蚀、耐缝隙腐蚀及耐应力腐蚀性能。

镍(ni)是主要奥氏体形成元素,能够减缓钢的腐蚀现象,本发明的双相耐热钢中镍含量为9.1-12.5%,与较高含量的铬相互配合,可提高双相耐热钢的耐腐蚀、抗氧化性能。

硅(si)作为还原剂和脱氧剂,能够提高钢的抗拉强度,硅与铬等结合,有提高耐腐蚀性能和抗氧化的作用;但是,硅含量增加会降低不锈钢的焊接性能,本发明的双相耐热钢的硅含量为0.01-0.9%。

一般情况下,硫(s)元素、磷(p)元素是钢中的有害元素,硫降低钢的延展性、韧性、焊接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磷增加钢的冷脆性,使得焊接性能变坏,塑性降低,因此本发明的双相耐热钢要求硫含量低于0.025%、磷含量低于0.03%。

mn(锰)元素是良好的脱氧剂和脱硫剂,起到固溶强化的作用,可使钢具有足够的韧性、强度和硬度,但是锰含量过高会减弱钢的耐腐蚀性能及焊接性能,因此本发明的双相耐热钢要求锰含量为0.1-1.5%。

铌(nb)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可以防止晶间腐蚀,提高钢的高温强度,提高钢的耐晶间腐蚀性能,本发明的双相耐热钢中铌的重量百分比为碳的重量百分比的8倍,使得双相耐热钢具有优良的高温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上述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保配比好的原材料无油、无危险杂质,将配比好的原材料依次经过电炉融化、除渣精炼、取样检测、成分调整、浇注成型、冷却打磨、锻造、回火、切割操作,最终得到表面平整、干净、无杂质的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其中,除渣精炼步骤中的精炼温度为1700-1750℃,浇注成型步骤中的浇注温度为1600-1620℃,锻造步骤中的开锻温度≥1150℃,终锻温度≥980℃,回火步骤中的回火时间大于60分钟。

本发明实施例1中,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碳0.04%,硅0.4%,硫0.01%,磷0.02%,锰0.5%,铬18.2%,镍9.3%,铌的重量百分比为碳的重量百分比的7.8倍,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本发明实施例1的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的制备方法如下:按上述配比准备原材料,将配比好的原材料依次经过电炉融化、除渣精炼、取样检测、成分调整、浇注成型、冷却打磨、锻造、回火、切割操作,最终得到表面平整、干净、无杂质的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其中,除渣精炼步骤中的精炼温度为1700-1750℃,浇注成型步骤中的浇注温度为1600-1620℃,锻造步骤中的开锻温度≥1150℃,终锻温度≥980℃,回火步骤中的回火时间大于60分钟。

本发明实施例2中,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碳0.042%,硅0.5%,硫0.015%,磷0.01%,锰0.6%,铬18.3%,镍9.2%,铌的重量百分比为碳的重量百分比的7.6倍,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本发明实施例2的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的制备方法如下:按上述配比准备原材料,将配比好的原材料依次经过电炉融化、除渣精炼、取样检测、成分调整、浇注成型、冷却打磨、锻造、回火、切割操作,最终得到表面平整、干净、无杂质的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其中,除渣精炼步骤中的精炼温度为1700-1750℃,浇注成型步骤中的浇注温度为1600-1620℃,锻造步骤中的开锻温度≥1150℃,终锻温度≥980℃,回火步骤中的回火时间大于60分钟。

本发明实施例3中,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碳0.045%,硅0.6%,硫0.009%,磷0.015%,锰0.7%,铬18.4%,镍9.1%,铌的重量百分比为碳的重量百分比的7.5倍,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本发明实施例3的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的制备方法如下:按上述配比准备原材料,将配比好的原材料依次经过电炉融化、除渣精炼、取样检测、成分调整、浇注成型、冷却打磨、锻造、回火、切割操作,最终得到表面平整、干净、无杂质的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其中,除渣精炼步骤中的精炼温度为1700-1750℃,浇注成型步骤中的浇注温度为1600-1620℃,锻造步骤中的开锻温度≥1150℃,终锻温度≥980℃,回火步骤中的回火时间大于60分钟。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腐蚀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耐热钢及其制备方法,通过调整原料钢的各组分配比以及制备方法中的工艺参数,提高双相不锈钢的高温强度、耐腐蚀性能和抗氧化性能,使其在应用中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满足石油、化工、能源等行业对于材料的要求。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