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造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0381发布日期:2019-01-22 21:26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铸造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铸造模具。



背景技术:

铸造是指将室温中为液态但不久后将固化的物质倒入特定形状的铸模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中国约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被铸物质多为原为固态但加热至液态的金属例:铜、铁、铝、锡、铅等,而铸模的材料可以是沙、金属甚至陶瓷,砂型铸造中,对上模具与下模具的配合具有较高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铸造模具,其结构紧凑,操作方便,配合紧密,方便推广。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铸造模具,包括:上模体及与上模体配合的下模体,所述上模体和下模体的相对两个侧面上均设有连接块,所述上模体下端面上及下模体的上端面上均设有限位槽,所述上模体上设有的连接块上设有通孔,所述下模体上设有的连接块上设有螺纹筒,所述限位槽上嵌接有限位板,所述下模体的底端设有槽口。

进一步的,所述槽口处插入有与槽口配合的底板,所述底板能够自由抽出。

进一步的,所述螺纹筒贯通下模体上设有的连接块。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限位板挡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上模体和下模体通过限位板进行限位,保证上模体和下模体完全配合在一起,保证铸造质量,下模体的下端插入底板,保证下模体的下部平整,确保铸造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模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模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底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上模体、2-下模体、3-连接块、4-限位槽、5-通孔、6-螺纹筒、7-限位板、8-槽口、9-底板、10-限位板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2、3、4所示,一种铸造模具,包括:上模体1及与上模体1配合的下模体2,所述上模体1和下模体2的相对两个侧面上均设有连接块3,所述上模体1下端面上及下模体2的上端面上均设有限位槽4,所述上模体1上设有的连接块3上设有通孔5,所述下模体2上设有的连接块3上设有螺纹筒6,所述限位槽4上嵌接有限位板7,所述下模体2的底端设有槽口8。

所述槽口8处插入有与槽口8配合的底板9,所述底板9能够自由抽出。

所述螺纹筒6贯通下模体2上设有的连接块3。

所述底板9的一侧设有限位板挡板10。

该装置使用过程中,先把底板9插入到槽口8中,开始填砂,把需要铸造的工件放在下模体2的型砂上,通过上模体1的填砂,堆积出需要的形状,在填砂期间,限位板7始终与限位槽4过盈配合,之后把工件取出,再把上模体1和下模体2配合在一起通过限位板7限位,和通过螺栓把连接块3连接在一体进行稳固配合,之后进行浇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专利,凡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