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0841发布日期:2019-04-13 00:28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自动变速箱再制造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变速箱,是一套用于来协调发动机的转速和车轮实际行驶速度的变速装置,用于发挥发动机的最佳性能。变速箱可以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在发动机和车轮之间产生不同的变速比。发动机的输出转速非常高,最大功率及最大扭矩在一定的转速区出现。为了发挥发动机的最佳性能,就必须有一套变速装置,来协调发动机的转速和车轮的实际行驶速度。

液力变矩器是汽车自动变速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液力变矩器作用一是传递转速和扭矩、二是使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之间的连接成为非刚性的以方便自动变速箱自动换挡。在使用过程中液力变矩器的外部螺栓会因为日常损耗出现锈蚀,工人在清理液力变矩器螺栓锈蚀时,螺栓的螺纹槽内部锈蚀区域不容易被清理,工人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逐个去除锈蚀,极大的影响清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锈效率较高的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一壳体、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旋转套管、第二壳体、第二电机、第三齿轮、第四齿轮、螺纹筒、第三壳体、旋转壳、卡紧片;第二齿轮、第四齿轮、第三壳体的数量与液力变矩器的螺栓数量相同,多个第二齿轮、第四齿轮、第三壳体的分布位置与液力变矩器的多个螺栓位置相对应,第一齿轮活动设置在第一壳体内,第一电机设置在第一壳体上并与第一齿轮动力连接,多个第二齿轮设置在第一壳体内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三齿轮活动设置在第二壳体内,第二电机设置在第二壳体上并与第三齿轮动力连接,多个第四齿轮设置在第二壳体内与第三齿轮啮合,第四齿轮套设在螺纹筒上并与螺纹筒螺纹连接;

螺纹筒通过滑键穿设第二壳体并与第三壳体连接,旋转壳设置在第三壳体内,旋转套管套设在第二齿轮内并穿设第一壳体、螺纹筒与旋转壳连接,卡紧片设置在旋转壳内,卡紧片包括若干周向排布连接且具有弹性的扇形瓣,扇形瓣上朝向卡紧片中心设置有除锈螺纹块,除锈螺纹块上设置有圆弧曲面,圆弧曲面上设置有与液力变矩器上螺栓的螺纹吻合的内螺纹,多个圆弧曲面形成的内圈内径小于液力变矩器上螺栓的外径,第三壳体、旋转壳上开设有便于液力变矩器上螺栓伸入到多个圆弧曲面形成的内圈内的避位孔。

进一步地,卡紧片上开设有若干沿径向走向的长缺口,若干长缺口形成若干扇形瓣。

进一步地,卡紧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紧片平行设置,两个卡紧片之间通过若干除锈螺纹块连接。

进一步地,第三壳体上的避位孔处设置有端面轴承。

进一步地,螺纹筒上开设有导槽,第二壳体上对应螺纹筒的导槽位置设置有导向块,导向块滑动设置在导槽内。

进一步地,装置还包括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第二电机与驱动齿轮动力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均为内部中空的圆盘。

进一步地,装置还包括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包括:第四壳体、第五齿轮、旋转动力部件、若干夹持组件;

第五齿轮活动设置在第四壳体内,旋转动力部件设置在第四壳体上并与第五齿轮动力连接;若干夹持组件设置在第四壳体上并以第五齿轮为中心周部均匀分布,夹持组件包括:第六齿轮、夹紧臂、夹紧块;若干第六齿轮活动设置在第四壳体内并与第五齿轮啮合,第四壳体上开设有若干偏转口,夹紧臂穿设偏转口且两端分别连接第六齿轮、用于对液力变矩器进行夹紧的夹紧块。

进一步地,旋转动力部件包括:第三电机、第一蜗杆、蜗轮、转轴;转轴活动穿设在第四壳体上且两端分别连接第五齿轮、蜗轮,第三电机设置在第四壳体上且与第一蜗杆连接,第一蜗杆与蜗轮啮合。

进一步地,装置还包括翻转机构,翻转机构包括:底座、蜗轮座、第一固定耳板、翻转座、第二固定耳板、第二蜗杆、手轮;夹持机构设置在翻转座上,蜗轮座设置在底座上,第一固定耳板、第二固定耳板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固定耳板平行设置在翻转座下部且分别与翻转座的两侧铰接,两个第二固定耳板平行设置在翻转座下部且铰动连接有第二蜗杆,第二蜗杆穿出一第二固定耳板与手轮连接,第二蜗杆与蜗轮座的蜗轮面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中,第二电机打开并带动第三齿轮转动,从而带动所有第四齿轮同步同旋向转动。螺纹筒的导槽又与第二壳体的导向块配合使得螺纹筒只能进行轴向移动。螺纹筒带动第三壳体与其内部结构沿轴向向后端移动,使得液力变矩器上螺栓通过第三壳体并顶在除锈螺纹块端口处,在卡紧片的扇形瓣未发生弯折时,除锈螺纹块内侧面所组成的螺纹内径小于液力变矩器的螺栓外径。此时打开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四个第二齿轮同步转动,使得第二齿轮通过旋转套管带动旋转壳转动,从而带动卡紧片转动,最终通过卡紧片带动除锈螺纹块转动,除锈螺纹块转动的同时螺纹筒沿轴向向后端推动使液力变矩器上的螺栓缓慢将除锈螺纹块顶开,卡紧片的扇形瓣开始弯折,同时在配合除锈螺纹块的旋转运动下,除锈螺纹块内圈面的内螺纹能够通过转动自动找正与螺栓外螺纹吻合,在吻合之后由于卡紧片的自身结构特性具有弹性回复力,使得除锈螺纹块对螺栓进行最大程度的卡紧。此时螺纹筒继续推动,旋转套管继续转动,由于螺栓保持静止不动,且除锈螺纹块在驱动下沿螺栓的螺纹走向继续旋转推进,可以对液力变矩器上螺栓的外螺纹间隙内部的锈蚀面进行除锈抛光,除锈效果更优,且除锈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的应用图;

图2是图1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的剖开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中第一壳体的剖开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中第二壳体的剖开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中第三壳体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中第三壳体的局部剖开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中第三壳体的半剖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中旋转壳的剖开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中卡紧片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中卡紧片的正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中夹持机构一种角度的结构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中夹持机构另一种角度的结构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中翻转机构一种角度的结构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中翻转机构另一种角度的结构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优选方案的结构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优选方案的正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第一电机;2、第一壳体;3、第一齿轮;4、第二齿轮;5、旋转套管;6、第二壳体;7、第二电机;8、第三齿轮;9、第四齿轮;10、螺纹筒;11、第三壳体;12、旋转壳;13、卡紧片;14、液力变矩器;15、螺栓;16、除锈螺纹块;17、长缺口;18、端面轴承;19、导槽;20、驱动齿轮;21、第四壳体;22、第五齿轮;23、第六齿轮;24、夹紧臂;25、夹紧块;26、偏转口;27、第三电机;28、第一蜗杆;29、蜗轮;30、转轴;31、底座;32、蜗轮座;33、第一固定耳板;34、翻转座;35、第二固定耳板;36、第二蜗杆;37、手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1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包括:第一电机1、第一壳体2、第一齿轮3、第二齿轮4、旋转套管5、第二壳体6、第二电机7、第三齿轮8、第四齿轮9、螺纹筒10、第三壳体11、旋转壳12、卡紧片13;第二齿轮4、第四齿轮9、第三壳体11的数量与液力变矩器14的螺栓15数量相同,多个第二齿轮4、第四齿轮9、第三壳体11的分布位置与液力变矩器14的多个螺栓15位置相对应,第一齿轮3活动设置在第一壳体2内,第一电机1设置在第一壳体2上并与第一齿轮3动力连接,多个第二齿轮4设置在第一壳体2内与第一齿轮3啮合,第三齿轮8活动设置在第二壳体6内,第二电机7设置在第二壳体6上并与第三齿轮8动力连接,多个第四齿轮9设置在第二壳体6内与第三齿轮8啮合,第四齿轮9套设在螺纹筒10上并与螺纹筒10螺纹连接;

螺纹筒10通过滑键穿设第二壳体6并与第三壳体11连接,旋转壳12设置在第三壳体11内,旋转套管5套设在第二齿轮4内并穿设第一壳体2、螺纹筒10与旋转壳12连接,卡紧片13设置在旋转壳12内,卡紧片13包括若干周向排布连接且具有弹性的扇形瓣,扇形瓣上朝向卡紧片13中心设置有除锈螺纹块16,除锈螺纹块16上设置有圆弧曲面,圆弧曲面上设置有与液力变矩器14上螺栓15的螺纹吻合的内螺纹,多个圆弧曲面形成的内圈内径小于液力变矩器14上螺栓15的外径,第三壳体11、旋转壳12上开设有便于液力变矩器14上螺栓15伸入到多个圆弧曲面形成的内圈内的避位孔。

本实用新型的液力变矩器螺栓除锈抛光装置中,第二电机7打开并带动第三齿轮8转动,从而带动所有第四齿轮9同步同旋向转动。螺纹筒10的导槽19又与第二壳体6的导向块配合使得螺纹筒10只能进行轴向移动。螺纹筒10带动第三壳体11与其内部结构沿轴向向后端移动,使得液力变矩器14上螺栓15通过第三壳体11并顶在除锈螺纹块16端口处,在卡紧片13的扇形瓣未发生弯折时,除锈螺纹块16内侧面所组成的螺纹内径小于液力变矩器14的螺栓15外径。此时打开第一电机1,第一电机1带动第一齿轮3转动,第一齿轮3带动四个第二齿轮4同步转动,使得第二齿轮4通过旋转套管5带动旋转壳12转动,从而带动卡紧片13转动,最终通过卡紧片13带动除锈螺纹块16转动,除锈螺纹块16转动的同时螺纹筒10沿轴向向后端推动使液力变矩器14上的螺栓15缓慢将除锈螺纹块16顶开,卡紧片13的扇形瓣开始弯折,同时在配合除锈螺纹块16的旋转运动下,除锈螺纹块16内圈面的内螺纹能够通过转动自动找正与螺栓15外螺纹吻合,在吻合之后由于卡紧片13的自身结构特性具有弹性回复力,使得除锈螺纹块16对螺栓15进行最大程度的卡紧。此时螺纹筒10继续推动,旋转套管5继续转动,由于螺栓15保持静止不动,且除锈螺纹块16在驱动下沿螺栓15的螺纹走向继续旋转推进,可以对液力变矩器14上螺栓15的外螺纹间隙内部的锈蚀面进行除锈抛光,除锈效果更优,且除锈效率更高。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卡紧片13上开设有若干沿径向走向的长缺口17,若干长缺口17形成若干扇形瓣。

在卡紧片13中心的圆形缺口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组沿径向走向的长缺口17(不少于三组,本装置采用6组),旋转壳12内部卡紧的两个平行的卡紧片13的径向长缺口17位置一一对应。卡紧片13圆周均匀分布的径向长缺口17使得卡紧片13内圈形成呈圆周均匀分布的扇形瓣,且两个平行卡紧片13的扇形瓣位置一一对应,在两个平行卡紧片13的每组前后对应的扇形瓣上同时固定连接有同一除锈螺纹块16。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卡紧片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紧片13平行设置,两个卡紧片13之间通过若干除锈螺纹块16连接。在旋转壳12内部前后两个端面处的内壁各自分别设置有一个卡紧片13,在卡紧片13的中心设置有同圆心的中空圆形缺口。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第三壳体11上的避位孔处设置有端面轴承18。在第三壳体11后端面内侧与卡紧片13之前套有端面轴承18,使得旋转壳12能够带动卡紧片13与第三壳体11发生相对转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螺纹筒10上开设有导槽19,第二壳体6上对应螺纹筒10的导槽19位置设置有导向块,导向块滑动设置在导槽19内。第四齿轮9同轴套有螺纹筒10,螺纹筒10整体为圆柱形,在螺纹筒10的外周面设置有螺旋缠绕的细牙螺纹,同时在螺纹筒10的外周面其中一侧轴线方向上设置有导槽19,螺纹筒10的两端延伸出第二壳体6,在第二壳体6对应螺纹筒10上导槽19的位置设置有导向块,使得螺纹筒10相对于第二壳体6只能进行轴向移动,不能发生自转。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装置还包括驱动齿轮20,驱动齿轮20与第三齿轮8啮合,第二电机7与驱动齿轮20动力连接。在第二壳体6某一侧上第三齿轮8外周铰动连接有驱动齿轮20,驱动齿轮20的转动轴延伸出第二壳体6并与第二电机7固定连接,在第三齿轮8上圆周均匀分布有四组第四齿轮9,圆周分布的第四齿轮9均同时与第三齿轮8啮合连接,且第二壳体6内部的第四齿轮9与第一壳体2内部的第二齿轮4轴线方向上一一对应。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6、第三壳体11均为内部中空的圆盘。在前端距离液力变矩器14一定距离处固定放置有第一电机1,在第一电机1的后侧一定距离固定有第一壳体2,第一壳体2为内部中空的圆盘形状,第一电机1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3,第一齿轮3圆周均匀分布有四个相同规格的第二齿轮4,所有第二齿轮4均同步与第一齿轮3啮合,第二齿轮4同轴固定有旋转套管5,旋转套管5向后侧穿过第一壳体2并一直水平向后侧延伸。在第一壳体2后侧一定距离固定有第二壳体6,第二壳体6同样为内部中空的圆盘形状,在第二壳体6内部中心位置铰动连接有第三齿轮8。

在圆周分布的每个螺纹筒10后端端头均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三壳体11,第三壳体11为内部中空具有一定厚度的圆盘,在第三壳体11内部套有旋转壳12。在第一壳体2内部与第二齿轮4同轴固定连接的旋转套管5向后延伸出第一壳体2,因为第一壳体2内部的第二齿轮4与第二壳体6内部的第四齿轮9在轴向方向上一一对应,所以旋转套管5伸入螺纹筒10内部并伸入至第三壳体11的内部,旋转套管5伸入至第三壳体11内部的端头固定连接有旋转壳12。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装置还包括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包括:第四壳体21、第五齿轮22、旋转动力部件、若干夹持组件;

第五齿轮22活动设置在第四壳体21内,旋转动力部件设置在第四壳体21上并与第五齿轮22动力连接;若干夹持组件设置在第四壳体21上并以第五齿轮22为中心周部均匀分布,夹持组件包括:第六齿轮23、夹紧臂24、夹紧块25;若干第六齿轮23活动设置在第四壳体21内并与第五齿轮22啮合,第四壳体21上开设有若干偏转口26,夹紧臂24穿设偏转口26且两端分别连接第六齿轮23、用于对液力变矩器14进行夹紧的夹紧块25。

在L型翻转座34直立面的前端面固定有第四壳体21,第四壳体21为内部中空的圆盘形状,转轴30穿过L型翻转座34并插入第四壳体21的内部,在第四壳体21内部的转轴30端头处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五齿轮22,第五齿轮22外周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组第六齿轮23(不少于两组,本技术方案采用三组)。在每组第六齿轮23上与啮合方向相反的一侧设置有一段圆弧面,在每组第六齿轮23的圆弧面上垂直固定连接有L型的夹紧臂24,L型夹紧臂24的弯折段水平朝向前端,在L型夹紧臂24的前端端头处通过铰接头铰动连接有夹紧块25。圆周均匀分布的夹紧块25上用于夹紧作用的内侧面设计为圆弧曲面结构,与液力变矩器14的外壳侧面相吻合。当第三电机27打开转动时带动第一蜗杆28转动,第一蜗杆28带动蜗轮29转动,蜗轮29同轴带动第五齿轮22转动,又因为第五齿轮22外周圆周均匀啮合三组第六齿轮23,第五齿轮22转动带动所有第六齿轮23同步转动,使得所有L型推进臂均依其对应的第六齿轮23轴线为圆心进行同步偏转,在同步偏转的过程中圆周上所有L型推进臂的水平弯折段同步外扩与收缩,夹紧块25可以对液力变矩器14的外壳侧面进行夹紧固定,使得液力变矩器14圆周均匀分布固定有四个螺栓15的端面朝向前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旋转动力部件包括:第三电机27、第一蜗杆28、蜗轮29、转轴30;转轴30活动穿设在第四壳体21上且两端分别连接第五齿轮22、蜗轮29,第三电机27设置在第四壳体21上且与第一蜗杆28连接,第一蜗杆28与蜗轮29啮合。

在L型翻转座34的直立面的后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27,第三电机27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蜗杆28,第一蜗杆28上啮合有蜗轮29,蜗轮29轴线位置固定连接有转轴30。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装置还包括翻转机构,翻转机构包括:底座31、蜗轮座32、第一固定耳板33、翻转座34、第二固定耳板35、第二蜗杆36、手轮37;夹持机构设置在翻转座34上,蜗轮座32设置在底座31上,第一固定耳板33、第二固定耳板35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固定耳板33平行设置在翻转座34下部且分别与翻转座34的两侧铰接,两个第二固定耳板35平行设置在翻转座34下部且铰动连接有第二蜗杆36,第二蜗杆36穿出一第二固定耳板35与手轮37连接,第二蜗杆36与蜗轮座32的蜗轮面啮合。

本装置中底座31固定不动,底座31上固定连接有蜗轮座32,蜗轮座32为具有一定高度的半圆扇形蜗轮29结构,在蜗轮座32的两端分别对称铰动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耳板33,第一固定耳板33上端固定连接有L型的翻转座34。在L型翻转座34下端面前后两端位置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耳板35,第二固定耳板35铰动连接有第二蜗杆36,第二蜗杆36与蜗轮座32相互啮合,且在蜗轮座32的后端第二蜗杆36端头同轴固定连接有手轮37。通过转动手轮37可以带动第二蜗杆36的转动,因为第二蜗杆36啮合蜗轮座32且蜗轮座32固定不动,所以在第一固定耳板33的铰动连接中,第二蜗杆36在转动时绕着蜗轮座32的蜗轮面转动,从而达到第二蜗杆36带动L型翻转座34绕蜗轮座32的圆弧表面(蜗轮面)进行翻转的效果。

除锈螺纹块16对应轴向方向的内圈面为圆弧曲面,且在圆弧曲面上有与液力变矩器14上螺栓15的螺纹吻合的内螺纹。当卡紧片13内部的扇形瓣未出现弯曲处于同一平面时,此时圆周分布的除锈螺纹块16内圈面螺纹套接的螺栓15外径最小。当卡紧片13的扇形瓣同步出现弯折时,此时除锈螺纹块16的内圈面螺纹套接的螺栓15外径变大,且随着扇形瓣的弯折程度增大除锈螺纹块16所对应的螺栓15外径越大。在第三壳体11后端面轴向位置设置有通孔,通孔内径大于卡紧片13圆周分布的除锈螺纹块16螺纹套接的最大外径螺栓15。

当需要对液力变矩器14上螺栓15的螺纹段进行除锈工作时,控制转动手轮37,手轮37带动第二蜗杆36同步转动,第二蜗杆36啮合有蜗轮座32,蜗轮座32固定连接有底座31始终保持固定不动,且与第二蜗杆36套接的翻转座34设置有第一固定耳板33与蜗轮座32两侧固定铰接,当第二蜗杆36发生自转时,第二蜗杆36在蜗轮座32的圆弧表面上进行圆周转动,从而带动翻转座34的转动,当翻转座34转动至合适角度时,停止转动手轮37,因为蜗轮蜗杆机构具有自锁性,可以使得翻转座34即时自锁保持静止。

在初始状态时,第五齿轮22外周圆周均匀分布的L型夹紧臂24处于最大扩张的角度状态,将液力变矩器14置于L型夹紧臂24前端铰接的夹紧块25内侧,打开第三电机27,第三电机27带动第一蜗杆28转动,第一蜗杆28啮合有蜗轮29带动蜗轮29转动,蜗轮29同步带动第五齿轮22转动,第五齿轮22带动其外周同时啮合的三组第六齿轮23同步同旋向转动,每组第六齿轮23上的L型夹紧臂24同步同旋向以各自对应的第六齿轮23轴线为圆心进行偏转转动,从而使得圆周分布的夹紧块25同步偏转向轴线方向收缩,且夹紧块25与L型夹紧臂24为铰动连接使得夹紧块25可以自动找正最终实现对液力变矩器14的夹紧固定。当夹紧完成之后液力变矩器14的螺栓15侧端面朝向前端。

夹紧后的液力变矩器14前端正对相隔一定距离的本装置部分结构,此时第二电机7打开并带动驱动齿轮20转动,驱动齿轮20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三齿轮8转动,又因为第三齿轮8外周圆周分布4组第四齿轮9,从而带动所有第四齿轮9同步同旋向转动。因为第四齿轮9内圈螺纹套接有螺纹筒10,螺纹筒10的导槽19又与第二壳体6端面的导向块配合使得螺纹筒10只能进行轴向移动,所以当第四齿轮9转动时带动其对应的螺纹筒10轴向向后端移动。螺纹筒10后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壳体11,从而带动第三壳体11与其内部结构沿轴向向后端移动,使得液力变矩器14上螺栓15通过第三壳体11后端面的开孔并顶在除锈螺纹块16端口处,在卡紧片13的扇形瓣未发生弯折时,圆周均匀分布的除锈螺纹块16内侧面所组成的螺纹内径小于液力变矩器14的螺栓15外径。

此时打开第一电机1,第一电机1带动第一齿轮3转动,第一齿轮3带动其外周圆周均匀分布啮合的四个第二齿轮4同步转动,因为第二齿轮4同轴固定连接有旋转套管5,旋转套管5另一端与旋转壳12固定连接,使得第二齿轮4通过旋转套管5带动旋转壳12转动,从而带动卡紧片13转动,最终通过卡紧片13带动除锈螺纹块16转动,除锈螺纹块16转动的同时螺纹筒10沿轴向向后端推动使液力变矩器14上的螺栓15缓慢将除锈螺纹块16顶开,两个平行的卡紧片13的扇形瓣开始弯折,同时在配合除锈螺纹块16的旋转运动下,除锈螺纹块16内圈面的内螺纹能够通过转动自动找正与螺栓15外螺纹吻合,在吻合之后由于卡紧片13的自身结构特性具有弹性回复力,使得除锈螺纹块16对螺栓15进行最大程度的卡紧。此时螺纹筒10继续推动,旋转套管5继续转动,由于螺栓15保持静止不动,且除锈螺纹块16在驱动下沿螺栓15的螺纹走向继续旋转推进,可以对液力变矩器14上螺栓15的外螺纹间隙内部的锈蚀面进行除锈抛光。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技术点及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1.两片平行的卡紧片13均设计有圆周分布的若干径向长缺口17,卡紧片13采用可以变形的金属片材质。此设计可以使得卡紧片13的扇形瓣在向一侧弹性弯曲之后具有恢复力,且平行的卡紧片13的扇形瓣对应固定有除锈螺纹块16,采用两片卡紧片13的扇形瓣弹性弯曲使得除锈螺纹块16外扩的同时保持朝向,不会发生角度歪斜等情况出现。

2.卡紧片13圆周上的每个扇形瓣内圈分别与一个除锈螺纹块16固定连接,使得除锈螺纹块16在被螺栓15顶起使卡紧片13的扇形瓣发生弹性弯曲变形时保证圆周分布的所有除锈螺纹块16可以同时向外扩张,使得螺栓15能插入其中,同时插入之后除锈螺纹块16在卡紧片13的弹性变形作用下又可以对螺栓15进行夹紧,使得本装置可以适用液力变矩器14不同大小的螺栓15。

3.采用驱动齿轮20转动带动第三齿轮8转动从而带动圆周分布与第三齿轮8啮合的四个第四齿轮9转动,从而带动与第二壳体6滑键连接的螺纹筒10进行轴向移动,从而推动第三壳体11轴向移动从而能够对液力变矩器14所有螺栓15对接并套取,通过太阳轮行星轮系机构保证整体的统一性。

4.通过第一电机1带动第一齿轮3转动从而驱动与第一齿轮3圆周分布的第二齿轮4同步转动从而带动螺旋套管转动,从而通过固定连接的旋转壳12带动卡紧片13与除锈螺纹块16转动,通过太阳轮行星轮系机构保证整体的统一性。同时螺纹筒10内部设置有通孔可供旋转套管5转动,保证了除锈螺纹块16在轴向推进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转动,使得除锈螺纹块16内圈面的内螺纹可以对螺栓15的外螺纹进行螺纹吻合卡紧,不会出现滑丝的情况。

5.在翻转座34的直立面上通过第三电机27驱动蜗轮蜗杆机构带动第五齿轮22转动,从而带动其外周圆周均匀分布啮合的第六齿轮23同步转动,从而带动第六齿轮23外侧的L型夹紧臂24发生偏转,使得整体的夹紧臂24水平段能够同步圆周外扩或缩小,蜗轮蜗杆机构具有自锁性,保证液力变矩器14在被夹紧后不会发生滑脱,同时夹紧臂24前端铰动连接的夹紧块25能够自动找正最佳夹紧角度,夹紧块25的内侧面为圆弧面,与液力变矩器14的外壳侧面吻合,使得夹紧更加牢固。

6.底座31与翻转座34之间采用蜗轮蜗杆机构连接,通过手轮37控制蜗杆转动从而带动蜗杆在蜗轮座32的蜗轮面圆周转动,使得液力变矩器14能够灵活的调节角度,使得液力变矩器14能够适用于不同角度的除锈抛光装置的对接。蜗轮蜗杆机构能够保证翻转座34相对于底座31可以即时自锁,不会发生松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