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式抛丸机的砂浆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09056发布日期:2019-10-19 02:35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湿式抛丸机的砂浆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湿式抛丸清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湿式抛丸机的砂浆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金属板带表面湿式抛丸清洁技术,通常需要将硬质磨料和水混合形成砂浆,然后利用渣滓泵进行继续的加压和混合,但是由于磨料供料装置处的压力和清水供水装置的压力不平衡,导致砂浆内磨料混合比例的极大波动,最终造成金属板带表面清洗效果的不均匀,设备能耗高,清洗速度慢,无法应用在对金属板带表面清洁有较高要求的行业领域。同时,由于硬质磨料硬度非常大,造成渣滓泵使用寿命短,易损坏等明显的工艺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式抛丸机的砂浆混合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砂浆混合装置的混合不均匀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湿式抛丸机的砂浆混合装置,包括:用于储存磨料的供料装置;供水装置;出口管路;三通管路,三通管路分别与供料装置、供水装置和出口管路连通,且三通管路内具有文丘里结构。

进一步地,三通管路包括:第一管段,第一管段与供水装置连通,第一管段内具有文丘里结构;第二管段,第二管段与供料装置连通;第三管段,第三管段与出口管路连通,且第三管段具有文丘里结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形成混合砂浆的混合区。

进一步地,沿水流通过第一管段的方向,第一管段具有顺次的大径段和小径段。

进一步地,沿砂浆流动的方向,第三管段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扩径段、缩颈段和第二扩径段。

进一步地,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45度且小于等于90度。

进一步地,第二管段竖直设置,供料装置位于第二管段上方。

进一步地,砂浆混合装置还包括扩散管路,扩散管路设置在三通管路与出口管路之间。

进一步地,供料装置的出料口呈漏斗形。

进一步地,砂浆混合装置还包括多个开关阀门,开关阀门位于供料装置与三通管路之间和/或供水装置与三通管路之间。

进一步地,所有开关阀门包括:水源控制阀,水源控制阀位于供水装置与三通管路之间,以控制供水装置与三通管路之间的连通状态;物料控制阀,物料控制阀位于供料装置与三通管路之间,以控制供料装置与三通管路之间的连通状态。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三通管路内设置有文丘里结构,改变了水流在三通管路内的流速,从而利用文丘里效应使得清水与磨料之间能够更加均匀的混合,起到均匀混合砂浆比例,同时水流产生的虹吸效果能够保证足够压差,实现连续供应,并且无倒流现象,能够精确调节控制磨料和水的混合比,提高可靠性,极大的减少设备的维护保养的工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砂浆混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供料装置;20、连接管路;30、出口管路;40、三通管路;41、第一管段;42、第二管段;43、第三管段;50、扩散管路;61、水源控制阀;62、物料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砂浆混合装置的混合不均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湿式抛丸机的砂浆混合装置。

如图1所示的一种湿式抛丸机的砂浆混合装置,包括用于储存磨料的供料装置10、供水装置、出口管路30和三通管路40,三通管路40分别与供料装置10、供水装置和出口管路30连通,且三通管路40内具有文丘里结构。

本实施例通过在三通管路40内设置有文丘里结构,改变了水流在三通管路40内的流速,从而利用文丘里效应使得清水与磨料之间能够更加均匀的混合,起到均匀混合砂浆比例,同时水流产生的虹吸效果能够保证足够压差,实现连续供应,并且无倒流现象,能够精确调节控制磨料和水的混合比,提高可靠性,极大的减少设备的维护保养的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三通管路40包括第一管段41、第二管段42和第三管段43,第一管段41与供水装置连通,第一管段41内具有文丘里结构;第二管段42与供料装置10连通;第三管段43与出口管路30连通,且第三管段43具有文丘里结构,第一管段41、第二管段42和第三管段43形成混合砂浆的混合区。

具体地,三通管段呈T形,其轴线相同的两段分别为第一管段41和第三管段43,轴线垂直的管段为第二管段42,在第一管段41和第三段段内设置有文丘里结构,且沿水流通过第一管段41的方向,第一管段41具有顺次的大径段和小径段,这样,水流在经过第一管段41时会先经过大径段,然后经过小径段,在由大径段进入到小径段的过程中,根据文丘里效应,由于管路横截面积的减小,水流的流速增大,水流周围的压力减小,从而产生虹吸效果将磨料从第二管段42吸入到三通管路40内,并使得水和磨料在三通管路40内混合,然后水和磨料形成的砂浆进入到第三管段43内,沿砂浆流动的方向,第三管段43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扩径段、缩颈段和第二扩径段,砂浆在由第一扩径段进入到缩颈段时,由于管路横截面积的减小产生文丘里效应,使得水和磨料充分混合,混合后的砂浆经第二扩径段进行后续的输送。上述过程使得水和磨料二者进行了充分了的混合,实现硬质磨料和清水的均匀混合和连续供应。

可选地,第一管段41与第二管段42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45度且小于等于90度,从而保证磨料可以通过高流速的水流虹吸。当然第一管段41和第二管段42之间的夹角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其他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管段42竖直设置,供料装置10位于第二管段42上方,这样,在水流虹吸磨料的同时,磨料还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进入到第二管段42内,进一步保证了磨料与水的顺利混合。

在本实施例中,砂浆混合装置还包括扩散管路50,扩散管路50设置在三通管路40与出口管路30之间,扩散管路50能够对继续对砂浆混合物进行均匀混合,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水和磨料的均匀混合,在扩散管路50的出口端连接出口管路30,出口管路30可以是耐磨软管以进行混合完成后的砂浆的输送。

可选地,供料装置10的出料口呈漏斗形,以便于磨料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到第二管段42内。同时,当有多个砂浆混合装置时,各砂浆混合装置的供料装置10的磨料储存槽体可以共用一个,出料口可以分别设置从而进行分别供料。

在本实施例中,砂浆混合装置还包括多个开关阀门,开关阀门位于供料装置10与三通管路40之间和/或供水装置与三通管路40之间。开关阀门用于控制三通管路40与供料装置10和供水装置之间的连通状态,同时设置在供水装置与第一管段41之间的开关阀门还能够控制水流的流量,调节控制磨料和水的混合比。

可选地,供水装置和三通管路40之间通过连接管路20连通,在连接管路20的入口端安装有开关阀门。所有开关阀门包括水源控制阀61和物料控制阀62两种,其中,水源控制阀61位于供水装置与三通管路40之间,以控制供水装置与三通管路40之间的连通状态;物料控制阀62位于供料装置10与三通管路40之间,以控制供料装置10与三通管路40之间的连通状态。

优选地,水源控制阀61为球阀、蝶阀或者其他可以精准控制清水供给量的流量控制阀,物料控制阀62为刀型闸阀,其刀型闸阀的通径和抗压等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的磨料量而定。

在本实施例中,供水装置提供的为清水,当然也可以是浑浊的液体,或者其他不影响液体和磨料混合的液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砂浆混合装置的混合不均匀的问题;

2、利用文丘里效应实现硬质磨料和清水的均匀混合和连续供应;

3、有无倒流、能够调节控制磨料和水的混合比的效果;

4、结构简单,没有任何运动部件,极大的减少了维护保养的工作。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