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炉本体多点测温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658683发布日期:2020-01-10 20:47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炉本体多点测温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转炉本体的温度测量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炉本体多点测温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解决现有转炉冶炼条件下,由于转炉炉内砌有耐材,在冶炼过程中,受钢、渣及氧气的冲刷出现侵蚀不均。

目前,采用溅渣护炉及补炉措施,具有一定的维护效果;但是,仍然会出现炉内耐材局部减薄现象,受高温烟气的影响,肉眼无法从炉壳外部看到薄弱部位,薄弱部位极易造成钢水穿出炉体,致使转炉被迫停炉维护,极大影响炉体寿命和生产顺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解决现有的测量方式存在上述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转炉本体多点测温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易于培训,使用效果好,可实现转炉本体温度的实时、规范测量,给操作人员提供直观的温度状态,提前做好防控;同时该方法不占用生产时间,可与冶炼过程同时进行,具有较强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该方法可在任何转炉上应用,具有应用范围广,推广价值高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炉本体多点测温方法,该方法包括:

转炉本体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耳轴,每侧的耳轴下设置轴承座,将耳轴安装在轴承座上,轴承座放置于平台上,转炉本体通过两侧的耳轴实现360度转动;

在转炉本体上设置出钢口测温点、耳轴测温点、炉身测温点和炉底测温点;

利用手持便携式测温仪,测出各个测温点的温度值,并进行记录;

将测得的各个测温点的温度值进行统计和汇总,获得转炉本体的温度,完成一个测量周期。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之一,所述转炉本体的温度包括:转炉本体的出钢口测温点的温度、转炉本体的耳轴测温点的温度、转炉本体的炉身测温点的温度和转炉本体的炉身测温点的温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之一,所述利用手持便携式测温仪,测出各个测温点的温度值,并进行记录;具体包括:

当转炉旋转至45度时,利用手持便携式测温仪,在出钢口测温点周围30cm范围内进行温度测量;测量并得到多个出钢口的温度,将测得的多个温度值进行统计,记录并保存最高的温度值,作为转炉本体的出钢口测温点的温度;

当转炉旋转至90度时,利用手持便携式测温仪,在耳轴测温点周围20cm范围内进行温度测量;测量并得到多个耳轴测温点的温度,将测得的多个温度值进行统计,记录并保存最高的温度值,作为转炉本体的耳轴测温点的温度;

当转炉旋转至0度或360度时,利用手持便携式测温仪,在炉身测温点周围30cm范围内进行温度测量;测量并得到多个炉身的温度,将测得的多个温度值进行统计,记录并保存最高的温度值,作为转炉本体的炉身测温点的温度;

当转炉旋转至270度时,利用手持便携式测温仪,在炉底测温点周围20cm范围内进行温度测量;测量并得到多个炉底温度值,将测得的多个温度值进行统计,记录并保存最高的温度值,作为转炉本体的炉底测温点的温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之一,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转炉的不同炉役期,采用不同的频率,测量转炉本体的温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之一,所述根据转炉的不同炉役期,采用不同的频率,测量转炉本体的温度;具体地,

在转炉的炉役前期,以每3炉冶炼周期间隔为一个测量时长,每隔3炉冶炼周期,获得一个转炉本体的温度;

根据获得的转炉本体的温度,炉役前期、中期的出钢口测温点的温度安全范围值为200-350度,耳轴测温点、炉身测温点和炉底测温点的温度安全范围值均为150-300度,如果上述任何一个测温点的温度超过对应的温度安全范围值,则转炉本体为异常,需采取维护措施稳定转炉本体的温度,然后以每1炉冶炼周期间隔为一个测量时长,获得一个转炉本体的温度,直至转炉本体的各个测温点的温度降至对应的温度安全范围内,且稳定后,可恢复至每隔2炉冶炼周期,获得一个转炉本体的温度;

在转炉的炉役后期,以每2炉冶炼周期间隔为一个测量时长,每隔2炉冶炼周期,获得一个转炉本体的温度;

根据获得的转炉本体的温度,炉役后期的出钢口测温点的温度安全范围值为250-400度,耳轴测温点、炉身测温点和炉底测温点的温度安全范围值均为200-

350度,如果上述任何一个测温点的温度超过对应的温度安全范围值,则转炉本体为异常,需采取维护措施稳定转炉本体的温度,然后以每1炉冶炼周期间隔为一个测量时长,获得一个转炉本体的温度,直至转炉本体的各个测温点的温度降至对应的温度安全范围内,且稳定后,可恢复至每隔2炉冶炼周期,获得一个转炉本体的温度。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的方法可实现转炉本体温度的实时、规范测量,给操作人员提供直观的转炉本体温度状态,提前做好防控;同时该方法不占用生产时间,可与冶炼过程同时进行,具有较强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转炉本体多点测温方法应用在转炉本体上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转炉本体2、出钢口测温点

3、耳轴测温点4、炉身测温点

5、炉底测温点6、耳轴

7、轴承座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炉本体多点测温方法,该方法解决了炉衬异常侵蚀后不易被发现,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的缺陷;该方法操作简便,执行方便,使用效果好。

该方法具体包括:

转炉本体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耳轴,每侧的耳轴6下设置轴承座7,将耳轴6安装在轴承座7上,轴承座7放置于平台上,转炉本体1通过两侧的耳轴6实现360度转动,如图1所示,假设转炉向前旋转为正方向,即垂直纸面向外旋转为正方向;

在转炉本体1上设置出钢口测温点2、耳轴测温点3、炉身测温点4和炉底测温点5;

利用手持便携式测温仪,测出各个测温点的温度值,并进行记录;具体地,

当转炉旋转至45度时,利用手持便携式测温仪,在出钢口测温点周围30cm范围内进行温度测量;测量并得到多个出钢口的温度,将测得的多个温度值进行统计,记录并保存最高的温度值,作为转炉本体的出钢口测温点的温度;

当转炉旋转至90度时,利用手持便携式测温仪,在耳轴测温点周围20cm范围内进行温度测量;测量并得到多个耳轴测温点的温度,将测得的多个温度值进行统计,记录并保存最高的温度值,作为转炉本体的耳轴测温点的温度;

当转炉旋转至0度或360度时,利用手持便携式测温仪,在炉身测温点周围30cm范围内进行温度测量;测量并得到多个炉身的温度,将测得的多个温度值进行统计,记录并保存最高的温度值,作为转炉本体的炉身测温点的温度;

当转炉旋转至270度时,利用手持便携式测温仪,在炉底测温点周围20cm范围内进行温度测量;测量并得到多个炉底温度值,将测得的多个温度值进行统计,记录并保存最高的温度值,作为转炉本体的炉底测温点的温度。

所述转炉本体的温度包括:转炉本体的出钢口测温点的温度、转炉本体的耳轴测温点的温度、转炉本体的炉身测温点的温度和转炉本体的炉身测温点的温度。

将测得的各个测温点的温度值进行统计和汇总,获得转炉本体的温度,完成一个测量周期;该测量周期可在转炉的一个一炉冶炼周期内完成并实现。

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转炉的不同炉役期,采用不同的频率,测量转炉本体的温度;具体地,

在转炉的炉役前期(新转炉开始冶炼至炉龄达到1/4)和中期(转炉炉龄1/4至3/4),以每3炉冶炼周期间隔为一个测量时长,每隔3炉冶炼周期,获得一个转炉本体的温度;即在第一炉冶炼周期内,完成一个测量周期,获得转炉本体的温度;再经过3炉冶炼周期后,在第四炉冶炼周期内,完成一个测量周期,获得转炉本体的温度;依次类推;

根据获得的转炉本体的温度,炉役前期、中期的出钢口测温点的温度安全范围值为200-350度,耳轴测温点、炉身测温点和炉底测温点的温度安全范围值均为150-300度,如果上述任何一个测温点的温度超过对应的温度安全范围值,则转炉本体为异常,需采取维护措施稳定转炉本体的温度,然后以每1炉冶炼周期间隔为一个测量时长,获得一个转炉本体的温度;即在第一炉冶炼周期内,完成一个测量周期,获得转炉本体的温度;在第二炉冶炼周期内,完成一个测量周期,获得转炉本体的温度;依次类推,直至转炉本体的各个测温点的温度降至对应的温度安全范围内,且稳定后,,可恢复至每隔2炉冶炼周期,获得一个转炉本体的温度;

在转炉的炉役后期(转炉炉龄3/4至该炉役结束),以每2炉冶炼周期间隔为一个测量时长,每隔2炉冶炼周期,获得一个转炉本体的温度;即在第一炉冶炼周期内,完成一个测量周期,获得转炉本体的温度;再经过2炉冶炼周期后,在第三炉冶炼周期内,完成一个测量周期,获得转炉本体的温度;依次类推;

根据获得的转炉本体的温度,炉役后期的出钢口测温点的温度安全范围值为250-400度,耳轴测温点、炉身测温点和炉底测温点的温度安全范围值均为200-350度,如果上述任何一个测温点的温度超过对应的温度安全范围值,则转炉本体为异常,需采取维护措施稳定转炉本体的温度,然后以每1炉冶炼周期间隔为一个测量时长,获得一个转炉本体的温度;即在第一炉冶炼周期内,完成一个测量周期,获得转炉本体的温度;在第二炉冶炼周期内,完成一个测量周期,获得转炉本体的温度;依次类推,直至转炉本体的温度降低至350度以内且稳定后,可恢复至每隔2炉冶炼周期,获得一个转炉本体的温度;

或者当转炉本体温度升高明显,两次紧邻记录数据温差在50度以上时,判断为转炉异常,炉衬侵蚀严重,炉衬减薄严重,则采取维护措施稳定转炉本体的温度,然后以每1炉冶炼周期间隔为一个测量时长,获得一个转炉本体的温度;即在第一炉冶炼周期内,完成一个测量周期,获得转炉本体的温度;在第二炉冶炼周期内,完成一个测量周期,获得转炉本体的温度;依次类推,直至转炉本体的各个测温点的温度降至对应的温度安全范围内,且稳定后,,可恢复至每隔2炉冶炼周期,获得一个转炉本体的温度。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