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碳钢碳含量稳定控制的冶炼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91443发布日期:2019-11-20 02:12阅读:694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碳钢碳含量稳定控制的冶炼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低碳钢碳含量稳定控制的冶炼方法。



背景技术:

转炉冶炼低碳钢([c]≤0.08%),传统低碳钢冶炼工艺为转炉-lf精炼-连铸,该工艺可能导致成品碳含量偏高,且碳的波动范围较大,碳含量容易出格,进而影响到客户的使用和生产;低碳钢另一种冶炼工艺为转炉-rh脱碳-lf处理-连铸,转炉出钢后直接上rh,采用碳氧反应降低钢中的碳含量,实现低碳控制,然而rh真空处理工序的运用直接导致成本大幅增加、使得生产效率下降,同等质量条件下降低了产品的竞争优势。

在使用传统低碳冶炼工艺条件(转炉-lf精炼-连铸)生产[c]≤0.08%的低碳钢时,存在碳含量波动范围大、控制不稳定的现状,从230炉历史数据看(详情见图1、图2),成品碳含量平均值0.052%,最小值0.04%,最大值0.08%,碳含量在0.05%以下比例只有36.1%,而0.05%以上比例占63.9%,其中0.05-0.06%占比53.5%,占比最大,成品碳含量如图1和图2所示。在传统工艺中,采用转炉-lf精炼-连铸制备低碳钢的难度较大,而且在冶炼低碳钢的过程中会带来氧含量高,脱氧产物多,渣中feo高,对lf精炼中造渣工艺,以及钢中的夹杂物均带来很大的危害。

据客户反馈,本发明的材料主要用于制作汽车发动机电机爪极,成品碳含量对于最终产品输出性能影响很大,故需要能将圆钢碳含量稳定控制在0.05%以内,并且减少碳含量的波动范围。为满足客户使用要求,同时兼顾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转炉-rh脱碳-lf处理-连铸)的冶炼工艺成本高,不做考虑,那么如何优化传统炼钢工艺(转炉-lf精炼-连铸),在保证钢材品质同时,实现降低碳含量,且波动小,使得碳含量稳定控制在0.03%~0.05%的目标成为必须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碳钢碳含量稳定控制的冶炼方法,旨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在传统的转炉-lf精炼-连铸工艺下进行改进,实现低碳钢的稳定控制(成品碳含量≤0.05%,且减少碳含量波动,控制波动范围控制在0.03%~0.05%),从而满足客户的使用要求,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本发明所涉及的目标低碳钢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数计为:[c]≤0.08%、[si]0.15~0.35%、[mn]0.30~0.60%、[p]≤0.035%、[s]≤0.035%、[cr]≤0.10%、[ni]≤0.10%、[cu]≤0.20%。

进一步,低碳钢中碳含量≤0.05%,作为优选:低碳钢中碳含量稳定控制在0.03~0.05%。

本发明所提供的冶炼方法包括转炉、lf精炼和连铸,具体操作如下:

(1)转炉加入炼钢原料冶炼,全程底吹氩搅拌,控制出钢[c]0.01~0.03%,出钢温度1630~1660℃,出钢1/4时随钢流依次加入脱氧剂、低碳合金和渣料,出钢过程采用滑板挡渣操作,出钢时间4~5min。

底吹模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作为优选,步骤(1)底吹选用优钢模式,。

作为优选,步骤(1)中采用的炼钢原料主要为铁水、废钢,铁水占炼钢原料总重的80%~90%,炼钢原料的总装入量135~145t/炉,转炉吹氧冶炼13~15min。

作为优选,步骤(1)中的脱氧剂为铝块,相对于炼钢原料的参考加入量为0.8~1.2kg/t;步骤(1)中的合金为低碳锰铁、硅铁;步骤(1)中渣料及加入量为石灰700kg/炉、化渣剂300kg/炉。

作为优选,化渣剂的主要成分al2o340%~50%,cao35%~40%,sio21%~6%,h2o≤0.5%,粒度范围优选为3~30mm。

出钢终点碳的波动主要是由于碳高补吹后未取样所致,终点碳的不稳定给精炼增加控制难度,传统冶炼工艺转炉出钢目标[c]按0.030~0.045%控制时,导致成品c≤0.05%稳定控制难以实现。

本发明首先提出转炉终点碳必须严格按照0.01%~0.03%控制,考虑钢水氧化性强对炉衬的侵蚀,生产时可考虑两台转炉交替生产;同时提高转炉出钢温度,减少精炼升温的幅度和时长。

(2)lf采用铝粒、硅铁粉进行渣面脱氧,不用或少用电石和碳化硅脱氧,根据渣况加入适量的石灰和萤石以保证炉渣流动性,确保精炼时间≥35分钟,作为优选,精炼时间控制在35~50min,待成分、温度调整合适后进行吹氩操作,吹氩时间15~25分钟,软吹后确保合适的调包温度。

进一步,软吹前成分调整至目标范围(c≤0.05%,si0.15%~0.23%,mn0.36~0.40),考虑软吹会导致降温,软吹前温度会比优选的调包温度高5~10℃。

进一步地,步骤(2)中软吹后的调包温度为:开浇炉次1605~1625℃、连浇炉次1575~1595℃,非正常周转包温度可提高5~10℃,温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调整。

精炼过程中,脱氧剂的选择及加入方式不当会导致钢水增碳;精炼长时间升温和氩气控制不当(大于300l/min)可能导致电极增碳;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脱氧剂采用铝粒、硅铁粉进行渣面脱氧,不用含碳脱氧材料比如电石,以减少脱氧剂带入的增碳量;通过氩气调节档位控制,前期按200~300l/min控制,后期调整为100~200l/min来降低电极损耗导致的钢水增碳,避免精炼过程中发生电弧不稳、弧光发亮等异常情况;软吹时全部使用钢包覆盖剂,减少碳化稻壳的使用量。

作为优选,钢包覆盖剂主要成分c≤10%,al2o315%~25%,cao10%~20%,sio240%~50%,mgo1%~5%,h2o≤0.5%,熔点1350℃。

(3)连铸工序选用220mm×260mm断面生产,全程保护浇铸,采用低过热度、恒拉速控制,过热度控制在20~35℃,拉速控制在0.90m/min,晶器采用电磁搅拌、非正弦振动模式,一冷水流量为(1850±100)l/min,水温差为6.5~8.5℃,二冷采用弱冷配水模式。

作为优选,步骤(3)中,结晶器电磁搅拌参数为电流(180±10)a、频率为(3±0.5)hz;非正弦振动为振幅±2.5mm,频率130+40vopm,偏斜率为0。

进一步地,步骤(3)中弱冷配水模式中,比水量0.30l/kg,各段配水比例为44/40/16。

连铸全程保护浇铸,大包长水口氩封保护,中包采用整体式塞棒中包,水口直径≥30mm,中包使用时间≤15小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碳钢碳含量稳定控制的冶炼方法,在确保炉况情况下,降低转炉出钢碳含量,转炉出钢碳控制在0.01%~0.03%;适当提高出钢温度,作为优选,出钢温度控制在1630~1660℃,减少精炼升温幅度20~40℃;通过氩气调节和档位控制来降低电极损耗导致的钢水增碳,避免精炼过程中发生电弧不稳、弧光发亮等异常情况;

调整脱氧剂的种类,精炼过程脱氧剂以铝粒为主,不使用含碳脱氧材料电石,减少脱氧剂导致的增碳;软吹时先加入钢包覆盖剂,减少碳化稻壳的用量,由原工艺全部使用碳化稻壳覆盖减少为每炉钢添加3~5包碳化稻壳,每包重5kg,减少覆盖剂增碳。

本发明通过转炉出钢过程中预脱氧、在转至lf精炼前,在氩站喂入铝线、精炼结束后通过氩气流量调节、软吹时间等条件的调整,不仅能保证碳含量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还能避免传统低碳含量冶炼中所带来不利影响,如氧含量高,脱氧产物多,钢水纯净度差,渣中feo高,成品钢中夹杂物多等,确保成品碳控制在0.05%以内,还能保证低碳钢的质量,而且通过条件的控制,使碳含量波动较小,成品碳波动范围能稳定控制在0.03%~0.05%,夹杂物含量低。更好的满足了客户使用要求。

与传统冶炼工艺为转炉-lf精炼-连铸相比,成品碳控制更稳定,波动范围小,成品碳目标值命中率高,满足成品碳≤0.05%,有利于产品质量稳定,品质优,减少了因成分出格而导致的改判或报废。与转炉-rh脱碳-lf处理-连铸冶炼工艺相比,在控制低碳量的同时,还能使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有效的降低了吨钢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工艺制备的低碳钢中碳含量实际控制水平;

图2为传统工艺制备的低碳钢中碳含量分布区间;

图3为出钢碳和中包成品碳含量的对应关系;

图4工艺优化前后成品碳控制对比;

图5为传统工艺制备的低碳钢中非金属a细夹杂物评级占比;

图6为传统工艺制备的低碳钢中非金属b细夹杂物评级占比;

图7为传统工艺制备的低碳钢中非金属d细夹杂物评级占比;

图8为本发明工艺制备的低碳钢中非金属a细夹杂物评级占比;

图9为本发明工艺制备的低碳钢中非金属b细夹杂物评级占比;

图10为本发明工艺制备的低碳钢中非金属d细夹杂物评级占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冶炼工艺简述如下:转炉冶炼→lf精炼→连铸

传统工艺

(1)转炉

出钢目标碳控制0.03%~0.045%,出钢温度≥1600℃,出钢碳实际控制高,终点碳的不稳定给精炼增加控制难度;出钢温度低,增加了精炼升温的幅度和时长,从而导致电极增碳。

(2)lf精炼

采用铝粒和电石脱氧,电石属于含碳材料,脱氧剂带入一定增碳量;精炼时间40~65min,精炼时间长容易导致电极增碳;软吹过程全部使用碳化稻壳,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增碳。

(3)连铸

连铸全程保护浇铸。

采用传统转炉冶炼→lf精炼→连铸工艺,制备的成品碳含量控制范围在0.04~0.08%,其中0.05~0.08%成品碳占比63.9%。所以传统工艺不仅碳含量较高,而且碳含量波动范围大。(图1、图2、图4攻关前)

其中,图3是出钢碳和中包成品碳含量的对应关系,从统计数据看,出钢碳越高,中包碳含量越高,因此要确保成品碳含量控制在0.05%以下,首先必须保证终点碳含量在0.03%以下。但仅控制出钢碳含量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仍存在碳含量大于0.04%时,甚至大于0.05%的情况,这说明后续精炼过程中也存在增碳环节,如果后续采用传统精炼工艺对成品碳含量控制,最终成品碳含量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综上,传统工艺增碳的主要原因有:

①转炉出钢碳高,且出钢碳不稳定,增加后续精炼难度,导致成品碳很难控制在0.05%以内。

②转炉出钢温度低,精炼时间长导致电极增碳。

③精炼过程中脱氧剂的种类选择和加入,导致钢水增碳。

④软吹过程加入稻壳导致钢水增碳(其中稻壳c含量≥40%)。

本发明优选工艺

(1)转炉

出钢目标碳控制0.01%~0.03%,因终点碳较低,钢水氧化性强,考虑炉衬侵蚀,生产时可用两台转炉交替生产;提高出钢温度,作为优选,出钢温度控制在1630~1660℃,减少精炼升温幅度20~40℃,出钢1/4时随钢流依次加入脱氧剂、低碳合金和渣料,出钢过程采用滑板挡渣操作,出钢时间4~5min。

其中,炼钢原料主要为铁水、废钢,铁水占炼钢原料总重的80%~90%,炼钢原料的总装入量135~145t/炉,转炉吹氧冶炼13~15min。脱氧剂为铝块,相对于炼钢原料的加入量为0.8~1.2kg/t;合金为低碳锰铁、硅铁;渣料为石灰700kg/炉、化渣剂300kg/炉。

(2)lf精炼

lf采用铝粒、硅铁粉进行渣面脱氧,精炼时间35~50min,待成分、温度调整合适后进行吹氩操作,吹氩时间15~25分钟,前期氩气流速了控制200~300l/min,后期调整为100~200l/min,软吹时全部使用钢包覆盖剂。

精炼过程中脱氧剂以铝粒为主,取消电石脱氧,辅之以硅铁粉进行渣面脱氧,以减少脱氧剂带入的增碳量;通过氩气调节档位控制来降低电极损耗导致的钢水增碳,并避免精炼过程中发生电弧不稳、弧光发亮等异常情况,前期氩气流速了控制200~300l/min,后期调整为100~200l/min;缩短精炼时间,由原先的40~65min减少为现行的35~50min;吹氩时间15~25分钟,软吹时全部使用钢包覆盖剂,减少碳化稻壳使用量,由原先全部覆盖减少为3~5包,包重5kg,仅覆盖软吹点。

(3)连铸

连铸全程保护浇铸。

采用本发明优化后的转炉冶炼→lf精炼→连铸工艺,制备的成品碳含量控制范围在0.05%以下,其中0.03-0.05%成品碳占比99%以上。碳含量低,而且碳含量波动范围小。(图4攻关后)

效果对比

通过调整转炉出钢碳、出钢温度、精炼脱氧剂由原来的电石和调整为硅铁粉、精炼时间、软吹时先全部加入钢包覆盖剂再减少碳化稻壳用量等手段,通过这些条件之间的相互协同配合,最终能降低碳含量的目的,工艺优化后碳含量控制在0.03-0.05%(占比达到99%以上)(见图4),碳含量平均值0.042%。碳含量控制和稳定性相比传统工艺,均得到显著的进步。而且成品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得到显著降低和控制。

表1工艺优化前后非金属夹杂物评级对比(按gb/t10561标准中a法检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