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车毂铸造模具浇口位置的水冷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11203发布日期:2019-11-12 23:23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车毂铸造模具浇口位置的水冷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毂铸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车毂铸造模具浇口位置的水冷盘。



背景技术:

在车毂的铸造过程中,冷却是一项关键技术,强化冷却能够有效地控制铸件的凝固顺序、细化铸件的晶粒尺寸和提高生产效率。当冷却不当时很容易导致生产的毛坯产生缩松等缺陷,严重时甚至导致铸件报废情况出现。围绕着浇口进行放置的水冷盘在其自身体内开设有用来供冷却水流通的水冷通道。在现有技术中,水冷盘通常设计为平板环状(如图2中所示),沿其外缘各区域释放的冷量一致,从而使得某些特殊区域(如车毂的轮辐位置)等不到充分冷区,进而影响铸造质量;另外,进水管、出水管与水冷通道直接相连通(如图2中所示),冷却水的热交换不能得到充分进行,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热交换充分且便于进行区域冷却的适用于车毂铸造模具浇口位置的水冷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适用于车毂铸造模具浇口位置的水冷盘,其包括有环形水冷通道以及与该环形水冷通道相适配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在环形水冷通道的上方设置有与其相连通的柱状上延腔,且在环形水冷通道的下方设置有与其相隔离的环形过渡腔。柱状上延腔设置为多个,且与车毂的轮辐位置相对应。柱状上延腔与环形过渡腔通过流通管连通。进水管与环形水冷通道直接相连通。出水管与环形过渡腔直接相连通。

进一步的,柱状上延腔由环形水冷通道的顶壁上凸而形成。流通管超出环形水冷通道的顶壁、且其与柱状上延腔同心布置。

更进一步的,在柱状上延腔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螺旋凹槽,在流通管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螺旋凹槽,第一螺旋凹槽和第二螺旋凹槽的旋向相反。

作为另一优选方案,在柱状上延腔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螺旋凸起,在流通管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螺旋凸起,第一螺旋凸起和第二螺旋凸起的旋向相反。

更进一步的,柱状上延腔相对于水冷盘的中心轴线向内进行倾斜设置。

更进一步的,倾斜角度为10~30°

进一步的,所述流通管的材质为黄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置,根据车毂轮辐的实际分布情况设定柱状上延腔的具体位置,可方便地进行区域性冷却,从而实现水冷盘的冷却作用具有针对性,提高铸造成型的质量。另外,上延腔的设置还使得冷却水的热交换进程更加充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水冷盘被置放于车毂铸造模具内时的位置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适用于车毂铸造模具浇口位置的水冷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适用于车毂铸造模具浇口位置的水冷盘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适用于车毂铸造模具浇口位置的水冷盘的主视图。

1-铸造模具;2-水冷盘;21-环形水冷通道;22-进水管;23-出水管;24-柱状上延腔;25-环形过渡腔;26-流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水冷盘被置放于车毂铸造模具内时的位置示意图,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水冷盘2在铸造模具1中的作用方式进行理解。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图3、图4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适用于车毂铸造模具浇口位置的水冷盘的立体图以及主视图,其在现有技术水冷盘的基础上增设了柱状上延腔24以及环形过渡腔25。柱状上延腔24设置于环形水冷通道21的上方、且与该环形水冷通道21相连通,设置为多个,且与车毂的轮辐位置相对应。环形过渡腔25设置于环形水冷通道21的下方、且与该环形水冷通道21相隔离。柱状上延腔24与环形过渡腔25通过流通管26连通。进水管22与环形水冷通道21直接相连通。出水管23与环形过渡腔25直接相连通。如此一来,冷却水首先经由进水管22流入环形水冷通道21,当环形水冷通道21完全充满后,其经由柱状上延腔24回流至环形过渡腔25,从而确保的冷却水的热交换进程更充分的进行。另外,可根据车毂轮辐的实际分布情况设定柱状上延腔24的具体位置,方便地进行区域性冷却,从而实现水冷盘2的冷却作用具有针对性,提高铸造成型的质量。

在此,需要着重说明一点,为了提高水冷盘2的冷却效果,流通管26采用导热性和散热性较好,且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材料制得,例如:黄铜,铝合金等。

为了优化结构设计,降低制造难度,作为上述水冷盘结构形式的进一步优化,柱状上延腔24由环形水冷通道21的顶壁上凸而形成。流通管26须超出环形水冷通道21的顶壁、且其与柱状上延腔24同心布置。流通管26超出环形水冷通道21顶壁的高度不低于10mm。

再者,还可以在柱状上延腔24的侧壁及流通管26的外壁上均设置有螺旋线(图中未示出),且旋向相反,尽可能使得柱状上延腔24内的冷却水呈湍流状态,从而大大提高了热交换的充分性。在此需要说明一点:上述螺旋线可以设置为螺旋状凸起,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加工情况设置为螺旋状凹槽。

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冷却水的热交换效率,提高水冷盘2的冷却效果,还可以将柱状上延腔24相对于水冷盘2自身的中心轴线向内进行倾斜设置。一般来说,倾斜角度为10~30°为宜。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