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轧辊支撑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18222发布日期:2020-01-17 20:2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轧辊支撑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磨床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轧辊支撑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磨床是利用磨具对工件表面进行磨削加工的机床。大多数的磨床是使用高速旋转的砂轮进行磨削加工。

现有的磨床为高精度、高硬度仪器,结构复杂,由非常多的零件组装而成。零件与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涉及到很多种类,对于磨床上使用到的支撑辊以及轧辊等零件,支撑辊一般是通过轴承与磨床之间进行转动连接,长时间工作之后支撑辊与磨床之间磨损发热,容易产生变形,影响磨床的正常工作,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手动对支撑辊或轧辊表面倾倒润滑油,对支撑辊以及轧辊冷却,保持其稳定工作,但是容易造成润滑油的流失,且辊面上的润滑油不均匀,造成润滑效果较差,且需要工作人员定时多次添加润滑油,增加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实际运用中人工添加润滑油增加工作量且添加不均匀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轧辊支撑润滑装置,出油刷在辊面运动惯性的带动下变形,使得导油管逐渐对出油刷供油,实现自动刷油,且刷油均匀,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轧辊支撑润滑装置,包括安装架、持续供油装置以及渗油组件,所述安装架可拆卸安装在磨床上,所述持续供油装置安装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渗油组件安装在所述持续供油装置上,所述渗油组件包括导油软管以及与辊面接触的出油刷,所述导油软管与所述持续供油装置连通,所述导油软管远离所述持续供油装置的一端设为出油端,所述出油端呈密封设置且安装于所述出油刷中,所述出油端的外壁上开设有出油缝;

初始状态下,所述出油缝处的导油软管之间相互贴合,辊面转动后,出油缝的大小逐渐增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磨床上的轧辊工作时,轧辊绕自身轴线转动,使得与轧辊辊面接触的出油刷在轧辊的带动下发生变形,产生歪斜,由于导油软管与持续供油装置连通的一端不动,出油端随着出油刷运动,使得导油软管的出油端变形,从而使得出油缝大小扩大,润滑油逐渐从出油缝中流出对出油刷供油,同时出油刷逐渐对辊面上油,直至辊面均匀涂布上润滑油,完成对辊面的上油过程,综上,整个过程利用辊面自身运动的惯性带动出油刷对辊面均匀刷油,减少工作人员的人工刷油的劳动量,且减少人工刷油的不均匀性,从而减少润滑油的浪费。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以及安装部,所述持续供油装置处于所述安装部上,所述连接部转动安装在所述磨床上,所述连接部上设有限定所述连接部转动角度的限定组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调节限定组件调整连接部的角度,从而调整出油刷与辊面接触的位置,精确定位辊面上需要刷涂润滑油的部位,从而提高对辊面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座以及连接杆,所述限定组件包括销钉以及定位柱,所述连接杆通过销钉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接座上,所述连接座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销钉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依次插接在所述第一定位孔以及第二定位孔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连接杆来调整连接杆与连接座的转动角度,通过定位柱与定位孔之间的配合,限定连接杆不再绕着销钉转动,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安装部之间设有调节所述出油刷与辊面之间距离的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限位板以及抵紧螺栓,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安装部连接且与所述安装部之间形成限位槽,所述连接杆处于所述限位槽中,所述抵紧螺栓穿设所述限位板与所述连接杆抵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调整安装部在连接杆上位置后运用抵紧螺栓将安装部与连接杆抵紧,从而改变出油刷与辊面之间的距离,使得出油刷可以适用于不同直径大小的辊,提高整个润滑装置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开设在所述连接杆上的调节条孔,所述调节条孔沿所述抵紧螺栓靠近磨床的方向设置,所述抵紧螺栓端部处于所述调节条孔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条孔的设置使得调节位置过程中抵紧螺栓可沿着调节条孔在调节条孔中顺畅滑动,方便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持续供油装置包括油箱,所述油箱上开设有注油孔,所述注油孔上设有密封盖。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工作人员从注油孔中定期往油箱中添加润滑油,从而实现油箱对出油刷持续供油。

进一步的,所述油箱的侧壁上开设有开孔,所述开孔处设有可透视窗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透视窗口的设置方便工作人员观看到油箱内部润滑油的剩余量,提醒工作人员添加润滑油。

进一步的,所述导油软管设有多根,相邻两根导油软管之间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出油刷中的导油软管形成整体,当出油刷运动时,带动所有的导油软管运动,从而实现润滑油从出油缝中流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设置持续供油装置以及渗油组件等,出油刷在辊面运动惯性的带动下变形,使得导油管上的出油缝大小逐渐增大,逐渐对出油刷供油,实现自动刷油,且降低人工添加润滑油的不均匀性;

(2)通过设置可透视窗口,方便工作人员观看到油箱内部润滑油的剩余量,提醒工作人员添加润滑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为展示销钉与定位柱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为突出调节组件具体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为展示渗油组件具体结构的简化示意图。

附图标记:1、安装架;2、持续供油装置;21、箱体;22、箱盖;221、注油孔;222、密封盖;3、渗油组件;31、导油软管;32、出油刷;321、出油端;322、出油缝;4、连接部;41、连接座;411、第一定位孔;42、连接杆;5、安装部;51、加强板;52、加强杆;6、限定组件;61、销钉;611、第二定位孔;62、定位柱;7、可透视窗口;8、调节组件;81、限位板;82、抵紧螺栓;83、调节条孔;9、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如图1所示,一种轧辊支撑润滑装置,包括安装架1、持续供油装置2以及渗油组件3,安装架1可拆卸安装在磨床上,持续供油装置2安装在安装架1上,渗油组件3安装在持续供油装置2上,持续供油装置2与渗油组件3连通,使得渗油组件3对磨床上的支撑辊以及轧辊的辊面提供润滑油,保持支撑辊以及轧辊稳定工作。

结合图1和图2,详述的,安装架1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4以及安装部5,持续供油装置2处于安装部5上,连接部4转动安装在磨床上。具体的,连接部4包括连接座41以及连接杆42,连接座41通过设置螺栓与磨床可拆卸固定连接,连接座41上形成有通槽,连接杆42一端插在通槽中并与连接座41转动连接。连接部4上设有限定连接部4转动角度的限定组件6,限定组件6包括销钉61以及定位柱62,连接杆42通过销钉61转动连接在连接座41上,连接座41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411,销钉61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定位孔611,第二定位孔611绕销钉61的中轴线均匀环绕设置,定位柱62依次插接在第一定位孔411以及第二定位孔611中。

通过调节定位柱62在第二定位孔611中的位置,调节连接部4的角度,从而调节安装部5上的渗油组件3的位置,改变渗油组件3对辊面沿支撑辊或轧辊轴线上的供油区域。

如图1所示,持续供油装置2包括油箱,油箱包括箱体21以及箱盖22,箱盖22通过设置螺栓与箱体21可拆卸固定连接形成封闭的油箱,箱盖22上开设有注油孔221,注油孔221设置为与箱盖22一体设置的凸缘,注油孔221上设有密封盖222,密封盖222与凸缘螺纹连接,工作人员通过打开密封盖222往注油孔221中注入润滑油,保证油箱对渗油组件3持续供油。

箱体21的侧壁上开设有开孔,开孔处设有可透视窗口7,可透视窗口7为透明的塑料材质制成,通过设置螺栓与箱体21可拆卸固定连接。

如图4所示,渗油组件3包括导油软管31以及与辊面接触的出油刷32,出油刷32设置为羊毛毡,出油刷32与箱体21远离箱盖22的侧面固定连接,且箱体21上开设有四个通孔。导油软管31设置有四根,分别与箱体21上的四个通孔卡接,使得导油软管31与油箱连通,相邻两根导油软管31之间可儿用细绳捆绑,使得四根导油软管31连接成整体。导油软管31远离油箱的一端设为出油端321,出油端321呈密封设置且安装于出油刷32中,出油端321的外壁上开设有出油缝322。初始状态下,出油缝322处的导油软管31之间相互贴合,润滑油从出油缝322中的渗出的量较小。

辊面静止时,出油刷32与辊面接触,当辊面转动时,辊面带动出油刷32倾斜,使得导油软管31随着出油刷32倾斜而变形,从而使得出油缝322的大小增大,润滑油从出油缝322中渗出的量增大,逐渐将出油刷32浸湿,使得出油刷32在与辊面的相对运动中对辊面进行刷涂润滑油。当磨床停止工作时,为减少润滑油的损失,工作人员可手动调整导油软管31,减小出油缝322的缝隙。

如图3所示,安装部5包括一体连接的加强板51与加强杆52,加强板51通过设置螺栓与箱体21可拆卸固定连接,加强杆52远离加强板51的一端与连接杆42之间设有调节出油刷32与辊面之间距离的调节组件8,调节组件8包括限位板81以及抵紧螺栓82,限位板81与加强杆52通过设置螺栓可拆卸连接,且限位板81与加强杆52之间形成限位槽9,连接杆42远离连接座41的一端处于限位槽9中,抵紧螺栓82穿设限位板81与连接杆42抵紧,抵紧螺栓82远离限位板8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个旋转手柄,方便转动抵紧螺栓82。

调节组件8还包括开设在连接杆42上的调节条孔83,调节条孔83沿抵紧螺栓82靠近磨床的方向设置,即调节条孔83沿连接杆42的长度方向开设,抵紧螺栓82的端部处于调节条孔83中。

通过移动抵紧螺栓82沿调节条孔83的路径运动,改变安装杆在连接杆42上的位置,从而调整出油刷32与辊面之间的距离,便于出油刷32与辊面接触,对辊面提供润滑油。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调节抵紧螺栓82在调节条孔83上的位置,使得出油刷32与辊面接触,辊面支撑辊与轧辊转动后,带动出油刷32倾斜,使得导油软管31的出油缝322缝隙增大,渗出润滑油对辊面进行润滑,冷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