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转炉挡渣用内水口砖及挡渣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7973发布日期:2020-05-12 18:57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转炉挡渣用内水口砖及挡渣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炉挡渣用耐火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转炉挡渣用内水口砖及挡渣系统。



背景技术:

在转炉炼钢生产中,炉内冶炼时产生大量熔融状态的炉渣。这些炉渣会随着转炉的出钢流入钢包中,进而影响钢包耐火材料的寿命,造成钢水回硫、回磷,影响钢水质量,增加炉后铁合金的消耗,增加后续工序合成渣的用量,延长精炼工序处理时间。因此,在转炉出钢时,应采用挡渣出钢技术以严格控制转炉的下渣量。

转炉出钢口滑动水口挡渣技术以机械或液压方式开启或关闭出钢口,以达到挡渣目的,可以有效控制前期和后期下渣,挡渣成功率可以达到100%,相对其他挡渣技术,挡渣效果明显优化,挡渣率明显提高,钢厂现场可操作性更加简化可行,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幅改善。其中,出钢口砖作为转炉挡渣系统耐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寿命的高低直接影响转炉的生产效率,国内目前转炉挡渣用出钢口砖设计为分体式,内水口砖作为分体式出钢口砖的重要一环,其寿命和安装质量直接影响滑板、出钢口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目前,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在内水口砖的左右两侧各加工一个定位耳槽,通过转炉出钢口的挡渣用连接板对内水口砖进行安装定位。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020574321.x的申请案公开了一种用于转炉出钢口滑动水口的内水口砖,该申请案的内水口砖包括内水口砖本体、内水口砖的上端凹入的母口、内水口砖的下端凸起的子口、贯穿内水口砖母口、子口以及砖本体的流钢孔,在内水口砖本体上表面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定位槽。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采用上述安装定位方式易造成内水口与挡渣用连接板之间存在较大的安装误差,导致内水口砖上部凹陷、下部凸起或者上部凸起、下部凹陷,内水口安装不平进而易造成上滑板与内水口之间穿钢,影响转炉生产的安全性和连续性。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转炉挡渣用内水口砖易与挡渣用连接板存在安装误差,导致安装不平,从而影响转炉生产的安全性和连续性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转炉挡渣用内水口砖及挡渣系统。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保证内水口砖与连接板的安装平稳性,防止内水口砖安装不平对生产的影响。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转炉挡渣用内水口砖,包括内水口砖本体,内水口砖本体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与内滑板砖配合的连接母口,其另一端向外凸出形成与出钢口配合的连接子口,且内水口砖本体与内滑板砖相连的一端左右两侧对称加工有第一定位耳槽,内水口砖本体与内滑板砖相连的一端上下两侧对称加工有第二定位耳槽。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耳槽及第二定位耳槽的纵向定位面均加工为倾斜的平面。

更进一步的,所述内水口砖本体与出钢口相连的端面上加工有间隔分布的火泥槽。

更进一步的,所述水泥槽设有三条,相邻水泥槽的间距为10-15mm,其宽度为1.5-2.5mm,且水泥槽与内水口砖的流钢孔同心设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内水口砖本体的外周固定有铁箍,其宽度小于内水口砖本体的侧面宽度。

更进一步的,所述铁箍的厚度为3-5mm,其宽度为28-30mm。

更进一步的,所述内水口砖本体的材质选用镁碳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转炉挡渣系统,包括自内而外依次相连的内水口砖、内滑板砖、外滑板砖和外水口砖,所述的内水口砖采用上述内水口砖。

更进一步的,所述内水口砖通过四块压板及螺丝安装固定于挡渣用连接板上。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转炉挡渣用内水口砖,通过在内水口砖本体与内滑板砖相连的一端左右两侧对称加工有第一定位耳槽,在内水口砖本体与内滑板砖相连的一端上下两侧对称加工有第二定位耳槽,从而可有有效保证内水口砖与挡渣用连接板的安装平稳性,防止生产过程中发生内水口砖上部凹陷、下部凸起或者上部凸起、下部凹陷现象,进而能够避免上滑板与内水口之间穿钢现象的发生,有利于保证转炉生产的安全性和连续性。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转炉挡渣用内水口砖,所述内水口砖本体与出钢口相连的端面上加工有间隔分布的火泥槽,从而不仅能够有效保证内水口砖与出钢口连接时的粘接强度,同时还能尽可能减少出钢口首砖的火泥残留,保护了首砖,提高了出钢口的整体寿命,提高了转炉生产效率。所述内水口砖本体的外周固定有铁箍,从而可以防止内水口在使用过程中的裂纹扩散。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转炉挡渣系统,通过对内水口砖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可以保证内水口安装的精确性,避免安装时出现凸起或者凹陷的问题,进而解决了因内水口安装引起的穿钢问题。

附图说明

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水口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水口砖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水口砖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挡渣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内水口砖本体;101、流钢孔;102、连接母口;103、连接子口;104、第一定位耳槽;105、第二定位耳槽;106、铁箍;107、火泥槽;2、连接板;201、压板;3、出钢口;4、内滑板砖;5、外滑板砖;6、外水口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转炉挡渣用内水口砖,包括内水口砖本体1,内水口砖本体1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与内滑板砖4配合的连接母口102,其另一端向外凸出形成与出钢口3配合的连接子口103,且内水口砖本体1与内滑板砖4相连的一端左右两侧对称加工有第一定位耳槽104,内水口砖本体1与内滑板砖4相连的一端上下两侧对称加工有第二定位耳槽105。通过四个定位耳槽的加工能够有效保证内水口安装的精确性,避免安装时出现凸起或者凹陷的问题,进而解决了因内水口安装引起的穿钢问题。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耳槽104及第二定位耳槽105的纵向定位面均加工为倾斜的平面,即定位耳槽所成夹角为钝角,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保证内水口砖与挡渣用连接板安装的牢固性和平稳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转炉挡渣用内水口砖,其结构基本同实施例1,其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内水口砖本体1与出钢口3相连的端面上加工有间隔分布的火泥槽107,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水泥槽107设有三条,相邻水泥槽107的间距为10-15mm,其宽度为1.5-2.5mm,且水泥槽107与内水口砖的流钢孔101同心设置。通过火泥槽的设置并对其间距和宽度进行优化,从而不仅能够有效保证内水口砖与出钢口连接时的粘接强度,同时还能尽可能减少出钢口首砖的火泥残留,有利于保护首砖,提高出钢口的整体寿命,进而提高转炉生产效率。

本实施例中内水口砖本体1的外周还固定有铁箍106,其宽度小于内水口砖本体1的侧面宽度,从而可以防止内水口在使用过程中的裂纹扩散。具体的,所述铁箍106的厚度为3-5mm,其宽度为28-30mm。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转炉挡渣系统,包括自内而外依次相连的内水口砖、内滑板砖4、外滑板砖5和外水口砖6,所述的内水口砖采用上述内水口砖,如图4所示,该内水口砖通过四块压板201及螺丝安装固定于挡渣用连接板2上。所述内水口砖为镁碳质,其理化指标:mgo≥76%,c≥12%,显气孔率≤6%,体积密度≥2.95g/cm3,常温耐压强度≥40mpa。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