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脱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81930发布日期:2020-07-07 14:12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新型脱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铸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脱模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大抽芯与模芯固定在一起,且大抽芯不能移动,这样就导致定模侧包紧力过大,脱模时产品容易留在定模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脱模结构,欲克服现有技术包紧力过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脱模结构,包括模芯和大抽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抽芯上部与模芯上的定位孔滑动配合,该大抽芯下部设有工字型部,且工字型部的下面一段为倾斜段,并与水平面之间形成4°-6°的夹角;所述大抽芯旁边设有一个滑动座,该滑动座左部开有一个滑动槽,该滑动槽与工字型部滑动配合;所述滑动座右部与水平设置的连接杆左部固定连接,该连接杆右端部开有与侧向油缸相连的t型槽。

当侧向油缸动作时,带动连接杆和滑动座一起整体移动,并通过工字型部的倾斜段实现大抽芯的上下移动,以便抽出大抽芯,释放定模侧的包紧力,进而有效防止脱模时产品留在定模侧。

为了对模具冷却,所述大抽芯的内腔为水冷腔,并在工字型部的竖直段上开有进水孔和出水孔,这两个孔与所述水冷腔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工字型部的下面一段与水平面之间形成5°的夹角。

有益效果:本案中的连接杆和滑动座在侧向油缸驱动下一起整体移动,并通过工字型部的倾斜段实现大抽芯的上下移动,以便抽出大抽芯,释放定模侧的包紧力,进而有效防止脱模时产品留在定模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去掉模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大抽芯2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示,一种新型脱模结构,包括模芯1和大抽芯2,大抽芯2上部与模芯1上的定位孔滑动配合,该大抽芯下部设有工字型部2a,且工字型部2a的下面一段为倾斜段。该倾斜段左低、右高,与水平面之间形成4°-6°的夹角,并优选为5°或5.5°。大抽芯2的内腔为水冷腔,并在工字型部2a的竖直段上开有进水孔和出水孔,这两个孔与水冷腔连通。

大抽芯2旁边设有一个滑动座3,该滑动座3左部开有一个滑动槽3a,该滑动槽3a与工字型部2a滑动配合;滑动座3右部与水平设置的连接杆4左部固定连接,该连接杆4右端部开有与侧向油缸相连的t型槽4a。当侧向油缸动作时,带动连接杆4和滑动座3一起整体左右直线移动,并通过工字型部2a的倾斜段实现大抽芯2的上下移动,以便抽出大抽芯2,释放定模侧的包紧力,进而有效防止脱模时产品留在定模侧。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脱模结构,包括模芯(1)和大抽芯(2),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抽芯(2)上部与模芯(1)上的定位孔滑动配合,该大抽芯下部设有工字型部(2a),且工字型部(2a)的下面一段为倾斜段,并与水平面之间形成4°-6°的夹角;所述大抽芯(2)旁边设有一个滑动座(3),该滑动座(3)左部开有一个滑动槽(3a),该滑动槽(3a)与工字型部(2a)滑动配合;所述滑动座(3)右部与水平设置的连接杆(4)左部固定连接,该连接杆(4)右端部开有与侧向油缸相连的t型槽(4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脱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抽芯(2)的内腔为水冷腔,并在工字型部(2a)的竖直段上开有进水孔和出水孔,这两个孔与所述水冷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脱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字型部(2a)的下面一段与水平面之间形成5°的夹角。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脱模结构,包括模芯和大抽芯,大抽芯上部与模芯上的定位孔滑动配合,该大抽芯下部设有工字型部,且工字型部的下面一段为倾斜段,并与水平面之间形成4°‑6°的夹角;大抽芯旁边设有一个滑动座,该滑动座左部开有一个滑动槽,该滑动槽与工字型部滑动配合;滑动座右部与水平设置的连接杆左部固定连接,该连接杆右端部开有与侧向油缸相连的T型槽。本案中的连接杆和滑动座在侧向油缸驱动下一起整体移动,并通过工字型部的倾斜段实现大抽芯的上下移动,以便抽出大抽芯,释放定模侧的包紧力,进而有效防止脱模时产品留在定模侧。

技术研发人员:张辉平;吴川;朱才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渝江新高模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30
技术公布日:2020.07.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