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加工打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95651发布日期:2020-09-29 18:04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用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加工打磨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智能扫地机器人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家用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加工打磨设备。



背景技术: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人工智能,扫地机器人就是其中的产物,现有的智能扫地机器人为了减少碰撞损坏,设计为圆盘形,圆盘形在加工中相较于矩形更难以加工,特别是在打磨时,及其费事,迫切需要一种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加工打磨设备来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家用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加工打磨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家用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加工打磨设备,包括箱体、支撑台、支撑架、打磨机构和夹持机构,所述箱体的上表面为开口一侧焊接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设置的上表面焊接有l型结构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远离支撑台的一端朝向箱体的上方,所述支撑台朝向箱体的面上与伸缩气缸相连,所述伸缩气缸竖直设置,远离支撑架的一端与支撑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水平设置在支撑架与箱体之间,所述支撑杆为倒置u型结构,内侧水平转动安装有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上设有夹持机构;

所述夹持机构至少包括与第二丝杆螺纹连接的移动块、相互伸缩连接的内管与外管、两组相对移动的夹紧块,所述外管在横杆的一端对称分布有两组,两组所述外管与横杆组成形状为t型,所述外管远离横杆的一端与内管插接,所述内管朝向外管内部伸入的一端侧壁上焊接有升降块,所述升降块远离内管的一端穿过外管伸出至外部;

所述箱体内部与夹持机构相对的一端还设有打磨机构,所述打磨机构至少包括朝向夹持机构横向平移的打磨球、带动打磨球横向滑动的伸缩板,以及套设在伸缩板外部的外板,所述外板焊接箱体的内壁,所述外板的上表面水平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设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竖直设置底部穿过滑槽与伸缩板的上表面焊接。

优选的,所述打磨球朝向伸缩板的面上与固定杆的一端焊接,所述固定杆远离打磨球的一端与伸缩杆可拆分连接。

优选的,所述移动板远离伸缩板的一端侧壁还焊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移动板同步移动,所述限位块上竖向安装有螺栓,螺栓穿过竖直穿过限位块抵接外板的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第二丝杆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支撑杆的内壁,所述支撑杆的外部与第二丝杆平齐处还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丝杆通过轴相连。

优选的,所述外管的外壁上竖向开设有供升降块穿过并滑动的移动槽,所述升降块远离内管的一端穿过移动槽与第一丝杆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丝杆竖直设置上表面与底端面均与支撑块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块焊接外管的外壁,支撑块在移动槽的上下两端对称分布,所述第一丝杆的上表面还与钮块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横杆远离外管的一端与竖杆转动连接,所述竖杆竖直设置在移动块的底端面,所述移动块上贯穿开设有供第二丝杆穿过的螺纹槽,所述移动块远离竖杆的一面与支撑杆的内壁横向移动。

优选的,所述夹紧块连接杆的一端焊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内管固定相连。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家用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加工打磨设备,通过打磨机构与夹持结构的配合,可高效快速的对圆环形模具进行打磨,并且通过外管与内管的可调节设置带动两组夹紧块相对移动,可根据需求夹紧圆环形模具的外壁或者内壁,使得圆环形模具的外圆面以内圆面均可加工,打磨效率高,无需多次拆装圆环形模具,提升了扫地机器人的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工时,该家用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加工打磨设备,结构合理,加工效率高,可广泛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夹持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外管与内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打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支撑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打磨机构、3夹持机构、4支撑台、5支撑架、6支撑杆、7外管、8横杆、9竖杆、10夹紧块、11连接杆、12内管、13移动块、14支撑块、15升降块、16移动槽、17第一丝杆、18钮块、19限位块、20固定杆、21打磨球、22伸缩板、23移动板、24滑槽、25伸缩气缸、26驱动电机、27第二丝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家用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加工打磨设备,包括箱体1、支撑台4、支撑架5、打磨机构2和夹持机构3,所述箱体1的上表面为开口一侧焊接有支撑台4,所述支撑台4设置的上表面焊接有l型结构的支撑架5,所述支撑架5远离支撑台4的一端朝向箱体1的上方,所述支撑台4朝向箱体1的面上与伸缩气缸25相连,所述伸缩气缸25竖直设置,远离支撑架5的一端与支撑杆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6水平设置在支撑架5与箱体1之间,所述支撑杆6为倒置u型结构,内侧水平转动安装有第二丝杆27,所述第二丝杆27上设有夹持机构3;

所述夹持机构3至少包括与第二丝杆27螺纹连接的移动块13、相互伸缩连接的内管12与外管7、两组相对移动的夹紧块10,所述外管7在横杆8的一端对称分布有两组,两组所述外管7与横杆8组成形状为t型,所述外管7远离横杆8的一端与内管12插接,所述内管12朝向外管7内部伸入的一端侧壁上焊接有升降块15,所述升降块15远离内管12的一端穿过外管7伸出至外部;

所述箱体1内部与夹持机构3相对的一端还设有打磨机构2,所述打磨机构2至少包括朝向夹持机构3横向平移的打磨球21、带动打磨球21横向滑动的伸缩板22,以及套设在伸缩板22外部的外板,所述外板焊接箱体1的内壁,所述外板的上表面水平开设有滑槽24,所述滑槽24的内部滑动设有移动板23,所述移动板23竖直设置底部穿过滑槽24与伸缩板22的上表面焊接。

具体的,所述打磨球21朝向伸缩板22的面上与固定杆20的一端焊接,所述固定杆20远离打磨球21的一端与伸缩杆可拆分连接,打磨球21为可拆分设置,便于更换,通过打磨球21于模具的外壁或者内壁贴合进行打磨。

具体的,所述移动板23远离伸缩板22的一端侧壁还焊接有限位块19,所述限位块19与移动板23同步移动,所述限位块19上竖向安装有螺栓,螺栓穿过竖直穿过限位块19抵接外板的上表面,通过拧紧螺栓抵接外板的上表面固定打磨球21。

具体的,所述第二丝杆27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支撑杆6的内壁,所述支撑杆6的外部与第二丝杆27平齐处还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26,所述驱动电机26的输出轴与丝杆通过轴相连,通过驱动电机26带动第二丝杆27转动。

具体的,所述外管7的外壁上竖向开设有供升降块15穿过并滑动的移动槽16,所述升降块15远离内管12的一端穿过移动槽16与第一丝杆17螺纹连接,第一丝杆17与升降块15螺纹传动,升降块15带动内管12沿着外管7的内部伸缩。

具体的,所述第一丝杆17竖直设置上表面与底端面均与支撑块14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块14焊接外管7的外壁,支撑块14在移动槽16的上下两端对称分布,所述第一丝杆17的上表面还与钮块18固定连接,钮块18带动第一丝杆17转动。

具体的,所述横杆8远离外管7的一端与竖杆9转动连接,所述竖杆9竖直设置在移动块13的底端面,所述移动块13上贯穿开设有供第二丝杆27穿过的螺纹槽,所述移动块13远离竖杆9的一面与支撑杆6的内壁横向移动。

具体的,所述夹紧块10连接杆11的一端焊接,所述连接杆11的另一端与内管12固定相连。

工作原理:该家用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加工打磨设备,在使用时,首先将扫地机器人圆环形结构的模具套设在两组夹紧块10的外部,随后转动钮块18,钮块18带动第一丝杆17转动,第一丝杆17与升降块15螺纹传动,升降块15带动内管12沿着外管7的内部伸缩,当打磨圆环形模具的内壁时,通过操作内管12带动夹紧块10将圆环形模具的外壁加紧,当打磨圆环形模具的外壁时,通过操作内管12带动夹紧块10将圆环形模具的内壁抵紧,适用范围广,随后通过伸缩气缸25的伸缩带动夹紧机构下移,并且通过驱动电机26带动第二丝杆27转动,第二丝杆27与移动块13螺纹传动带动夹紧机构横向移动调节圆环形模具的位置,拉伸移动板23带动打磨球21朝向圆环形模具靠近,完成后启动旋转电机,旋转电机固定安装在竖杆9上,旋转电机带动横杆8转动,进而被夹持的圆环形模具也随之转动,通过打磨球21与圆环形模具接触进行打磨,并且通过伸缩杆的伸缩,使得打磨球21可以滑动调节位置,更换圆环形模具的打磨位置,实用性强,打磨球21调节后通过拧紧螺栓抵接外板的上表面固定,该家用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加工打磨设备,结构合理,加工效率高,可广泛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