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感应淬火的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83417发布日期:2020-10-13 07:46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感应淬火的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感应淬火的夹具。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耕耘机拉杆在使用过程中,为使得连接处稳定,降低出现松脱现象的概率,通常使用马蹄形拉杆;马蹄形拉杆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会进行淬火作业,以大幅提高马蹄形拉杆的刚性、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

现有的马蹄形拉杆,参照图1,包括拉杆本体10,拉杆本体10的较低端沿竖直方向贯穿开设有内孔101,内孔101的尺寸为∅53mm,拉杆本体10的较高端远离较低端的一侧开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孔102,第一定位孔102为光孔与螺纹孔结合孔。在进行淬火作业时,需要对内孔101和内孔101上平面后半圆(r=51mm)进行感应淬火处理,淬火区表面硬度要求38~48hrc,工作人员一般需要分别对通孔的内侧和上表平面进行淬火作业。

淬火作业通常使用hkvc350立式淬火机床,经过设计合理有效的感应器结构形式,调节合适的负载匹配,优化工艺参数,取得理想的退火效果,完全达到产品图纸要求。淬火机床在感应淬火加工时一般使用定位轴与压板进行定位,在实际生产中,感应器插在工件的内孔中,加热平面的感应线圈与平面保证一定距离。操作工人把工件放到平板夹具上,以内孔定位插根定位销轴与平板上的孔配合,压板压紧工件上平面,拔出定位销轴,启动加热程序开始感应加热。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感应加热时工件加热温度不均匀,表面硬度偏差很大,加上工件为铸件,加热位置尺寸偏差,淬出来的工件无法保证客户技术要求,质量无法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感应淬火的夹具,通过将马蹄形拉杆安装在上基面板和下基面板之间,并通过定位机构的定位,方便工作人员在淬火作业中保证马蹄形拉杆的位置保持不变,从而提高淬火作业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感应淬火的夹具,包括下基面板和上基面板,所述下基面板与所述上基面板之间设置有右侧定位板,所述下基面板远离所述上基面板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固定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位置的定位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工作人员先将马蹄形拉杆安放在上基面板和下基面板之间,进行初定位;再通过定位机构进行定位,确保马蹄形拉杆在淬火作业中定位精准,保证淬火质量。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定位机构包括顶板和用于驱动所述顶板移动的驱动组件,所述下基面板于所述顶板处贯穿开设有第一抵接孔,所述顶板能够穿设所述第一抵接孔抵接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当工作人员安装好马蹄形拉杆后,通过驱动组件驱动顶板朝向靠近下基面板的方向移动,穿过第一抵接孔后抵接马蹄形拉杆较低端远离较高端的一侧,从而固定马蹄形拉杆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气缸和设置在所述气缸驱动端的气缸连接板,所述顶板远离所述第一抵接孔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气缸连接板远离所述气缸的一端;

所述下基面板远离所述上基面板的一侧还固定有支撑架,所述气缸远离所述气缸连接板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撑架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气缸驱动气缸连接板朝向靠近下基面板的方向移动,带动顶板一起移动,直至顶板抵接马蹄形拉杆,完成顶板对马蹄形拉杆位置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气缸靠近所述气缸连接板的一端还设置有限向板,所述限向板远离所述气缸的一端穿设所述气缸连接板后抵接所述下基面板靠近所述气缸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限向板限制气缸连接板的移动方向,从而限制顶板的移动方向,使得顶板能够准确的穿过第一抵接孔抵接马蹄形拉杆,同时限向板能够稳定气缸,限制气缸在工作中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销轴,所述销轴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气缸连接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所述下基面板于所述销轴处开设有第二抵接孔,所述销轴远离所述气缸连接板的一端穿设所述第二抵接孔后抵接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销轴跟随气缸连接板一起运动,销轴穿过第二抵接孔后抵接马蹄形拉杆较高端靠近较低端的一侧,进一步固定马蹄形拉杆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销轴远离所述气缸连接板的一端套设有限位套筒,所述销轴靠近所述限位套筒的一端垂直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套筒于所述限位杆处开设有限位腰孔,所述限位杆穿设所述限位腰孔,所述限位杆和所述限位套筒之间还设置有压缩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限位杆与限位套筒能够产生相对滑移,并通过限位杆和限位腰孔进行限位,同时由压缩弹簧进一步限位,缓冲同一批次中的不同马蹄形拉杆的较高端与较低端之间的高度差不同,使得每一个马蹄形拉杆的较高端和较低端抵接的限位套筒与顶板都能抵接。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压缩弹簧设置为限位弹簧,所述限位套筒内一体固定有第一抵接环,所述限位杆中部一体固定有第二抵接环,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抵接环和所述第二抵接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第一抵接环和第二抵接环抵接压缩弹簧,限制限位杆和限位套筒的相对位置,从而使得限位套筒更易抵接马蹄形拉杆较高端靠近较低端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架远离所述下基面板的一侧还固定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内设置有所述气缸的供气管;所述旋转轴转动连接有防转支架,所述防转支架靠近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设置有通气腔体,所述通气腔体远离所述防转支架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进气孔,所述通气腔体的内部开设有连通所述供气管的进气环槽,所述第二进气孔连通所述进气环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工作人员进行淬火作业时,夹具和传感器至少有一个需要转动,旋转轴和防转支架的设置方便夹具的转动;供气管设置在防转支架和旋转轴内,并连通进气环槽,气缸所需的气体通过第二进气孔进入进气环槽,再由进气环槽流入供气管并供气给气缸,降低供气管因夹具转动而发生缠绕现象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右侧定位板贯穿设置有顶杆,所述顶杆靠近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的一端抵接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所述下基面板的一侧还设置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穿设有第三定位杆,所述第三定位杆抵接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在初定位中顶杆与第三定位杆均朝向靠近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所在的方向移动,并抵接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实现初定位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基面板贯穿设置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靠近所述下基面板的一段抵接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中,当初定位和定位机构定位结束后,定位销进行最后的定位工作,使得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的位置更加精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上基面板、下基面板和定位机构的设置,方便工作人员在淬火作业中保证马蹄形拉杆定位精准,保证淬火质量;

2.进一步地,通过销轴、限位套筒和压缩弹簧的设置,使得夹具能够降低马蹄形拉杆较低端与较高端不同的高低差带来不稳定的影响;

3.进一步地,通过定位销、顶杆和第三定位杆的设置,方便工作人员固定马蹄形拉杆在淬火作业中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马蹄形拉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内孔沿下基面板长度方向中心面的剖视图。

图4是为显示定位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为显示限位杆和限位腰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为显示第一进气孔的剖视图。

图中,1、上基面板;11、第一加强板;12、定位销;2、下基面板;21、通孔;22、第一抵接孔;23、第二抵接孔;3、右侧定位板;31、第二加强板;32、顶杆;33、第二定位孔;4、支撑架;5、定位机构;51、顶板;52、销轴;521、限位杆;522、第二抵接环;53、限位套筒;531、限位腰孔;532、第一抵接环;54、压缩弹簧;6、定位板;61、第三定位孔;62、第三定位杆;7、驱动组件;71、气缸;711、供气管;712、手动阀;72、气缸连接板;73、限向板;8、旋转轴;81、第一进气孔;82、限位环;9、防转支架;91、竖直段;92、u型段;93、通气腔体;931、第二进气孔;932、进气环槽;933、密封圈;10、拉杆本体;101、内孔;102、第一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用于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感应淬火的夹具,包括下基面板2和上基面板1,上基面板1远离下基面板2的一侧中部固定有第一加强板11,第一加强板11的长度方向与上基面板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下基面板2与上基面板1之间设置有右侧定位板3,右侧定位板3呈z型设置,且边角处均设置有断面呈直角三角形的第二加强板31,右侧定位板3的两端均通过螺栓与上基面板1、下基面板2固定连接;下基面板2远离上基面板1的一侧还固定有u型设置的支撑架4,下基面板2位于支撑架4的开口端;下基面板2于内孔101的投影处还开设有通孔21,便于进行淬火作业;下基面板2远离上基面板1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固定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位置的定位机构5。

上基面板1和右侧定位板3分别设置有定位销12和顶杆32,定位销12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马蹄形拉杆较高端对角线的两端,且定位销12能够插设第一定位孔102;右侧定位板3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孔33,顶杆32穿设其中一个第二定位孔33后抵接马蹄形拉杆的较高端侧壁,实现定位的目的。

参照图2和图4,下基面板2的一侧还设置有定位板6,定位板6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两列第三定位孔61,定位板6穿设有两个第三定位杆62,两个第三定位杆62分别插设在两列第三定位孔61内,并且两个第三定位杆62不同时插设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三定位孔61内。

参照图2和图3,定位机构5包括侧置且呈u型设置的顶板51和用于驱动顶板51移动的驱动组件7,下基面板2于顶板51处贯穿开设有第一抵接孔22,顶板51的开口端朝向右侧定位板3所在的方向设置,顶板51的上水平段穿设第一抵接孔22并抵接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

驱动组件7包括气缸71和设置在气缸71驱动端的气缸连接板72,顶板51远离第一抵接孔22的一端固定在气缸连接板72远离气缸71的一端;气缸71远离气缸连接板72的一端固定支撑架4内,气缸71靠近气缸连接板72的一端还设置有呈u型设置的限向板73,限向板73远离气缸71的一端穿设气缸连接板72后抵接下基面板2靠近气缸71的一侧,限向板73设置有两个,两个限向板73的开口端相互靠近设置。

参照图2和图3,定位机构5还包括销轴52,销轴52的一端固定在气缸连接板72远离顶板51的一端,下基面板2于销轴52处开设有第二抵接孔23,销轴52远离气缸连接板72的一端穿设第二抵接孔23后抵接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

参照图3和图5,销轴52远离气缸连接板72的一端套设有套筒53,销轴52靠近套筒53的一端垂直设置有两个限位杆521,两个限位杆521分别位于销轴52相对的一侧;套筒53于限位杆521处开设有限位腰孔531,限位杆521穿设限位腰孔531,限位杆521的长度大于限位腰孔531的厚度。

限位杆521和限位套筒53之间还设置有压缩弹簧54,限位套筒53内一体固定有第一抵接环532,限位杆521中部一体固定有第二抵接环522,压缩弹簧54的两端分别抵接第一抵接环532和第二抵接环522相互靠近的一侧。

参照图2和图3,支撑架4远离下基面板2的一侧还固定有旋转轴8,旋转轴8通过螺栓等通气腔体连接件固定在支撑架4远离下基面板2的一侧,旋转轴8转动连接有防转支架9,防转支架9和旋转轴8内设置有气缸71的供气管711,支撑架4上还设置有控制气缸71状态的手动阀712。

参照图3和图6,旋转轴8靠近支撑架4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进气孔81,第一进气孔81呈l型设置,供气管711的两端分别连通气缸71和第一进气孔81;防转支架9包括固定在一起的竖直段91和u型段92,竖直段91的一端垂直固定在u型段92的开口端,且竖直段91位于u型段92的外侧;竖直段91通过螺栓固定有通气腔体93,旋转轴8于通气腔体93靠近支撑架4的一侧设置成阶梯状。

旋转轴8于通气腔体93远离支撑架4的一侧固定有限位环82,通气腔体93覆盖第一进气孔81的水平段,通气腔体93套设旋转轴8,通气腔体93远离竖直段9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进气孔931,通气腔体93的内部开设有进气环槽932,进气环槽932覆盖第一进气孔81的水平段,同时第二进气孔931连通进气环槽932,通气腔体93内侧于进气环槽932的两侧均设置有密封圈933,密封圈933呈o型设置,降低气体泄漏的概率,第一进气孔81的水平段位于两个密封圈933之间。

气体从第二进气孔931进入进气环槽932后,再进入第一进气孔81内,然后沿供气管711,将气体供给气缸71。

上基面板1、右侧定位板3、下基面板2、定位板6和支撑架4之间的连接均可以采用螺栓连接。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工作人员将马蹄形拉杆安装在上基面板1和下基面板2之间,通过将顶杆32与第三定位杆62朝向靠近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的所在方向移动,并抵接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的侧壁,实现对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的初定位;通过手动阀712使得气缸71的驱动端朝向靠近下基面板2的方向移动,直至顶板51抵接马蹄形拉杆较低端远离较高端的一侧;调节限位套筒53和销轴52的相对位置,使得限位套筒53抵接马蹄形拉杆较高端靠近较低端的一侧,实现再定位;更具不同型号的耕耘机用马蹄形拉杆使用不同尺寸的定位销12和上基面板,工作人员推动定位销12插入第一定位孔102内,完成马蹄形拉杆的安装固定,开始淬火作业;在淬火作业中防转支架9固定不动,转动轴8转动带动夹具和夹具上的耕耘机用马蹄形转动,以进行淬火作业。

气缸的供气路径为:气体从第二进气孔931进入进气环槽932,并流向第一进气孔81的水平段,依次沿第一进气孔81的水平段和竖直段进入供气管711内,以供给气缸工作使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