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砂料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27812发布日期:2021-10-24 05:32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砂料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消失模铸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砂料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消失模铸造法是一种近无余量、精确成型的新工艺,该工艺无需取模、无分型面、无砂芯,因而铸件没有飞边、毛刺和拔模斜度,并减少了由于型芯组合而造成的尺寸误差,由于工艺上的优良性,消失模铸造法得到有了广泛应用。此外,消失模铸造法通过在砂料中负压浇注,需要大量的砂料填充铸造砂箱,砂料在使用过后由于接触了高温的液态金属,砂料温度会急剧增高,且会出现粘连结块的现象,因此要实现砂料能够进行多个铸造周期的重复利用,需要将使用后的砂料保养至优良性态,达到一定的温度值才能投入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使用后的砂料温度高且存在粘连板结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砂料冷却装置。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砂料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卧式筒腔、柱状槽轮、轴转电机、加湿喷头和风机;所述柱状槽轮设置在所述卧式筒腔的轴线位置,所述柱状槽轮的一端轴接在所述卧式筒腔的内壁,另一端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贯穿所述卧式筒腔的侧壁与轴转电机的旋转输出端安装,所述柱状槽轮的外壁沿轴向设置有凹槽;所述卧式筒腔的筒内壁沿径向设置有第一分割肋、第二分割肋和第三分割肋,所述第一分割肋、第二分割肋和第三分割肋的指向端对应所述柱状槽轮的表面,所述第一分割肋与所述第二分割肋之间构成进料腔,所述第二分割肋和所述第三分割肋之间构成加湿腔,所述第三分割肋和所述第一分割肋之间构成风冷腔,所述加湿喷头设置在所述加湿腔内,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风冷腔内。
6.优选的,所述卧式筒腔内还设置有第四分割肋,所述第四分割肋沿径向设置,所述第四分割肋的指向端设置有刷毛,所述刷毛贴合所述柱状槽轮的表面并可接触所述柱状槽轮上的凹槽。
7.优选的,所述第一分割肋、第二分割肋和第三分割肋的指向端均设置有滚轮,所述第一分割肋、第二分割肋和第三分割肋通过所述滚轮与所述柱状槽轮滑动接触。
8.优选的,所述卧式筒腔的圆形侧壁上设置有弧状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对应所述风冷腔且所述通气孔上设置有隔砂网;所述卧式筒腔的腔壁上设置有进料阀门和出料阀门,所述进料阀门导通所述进料腔,所述出料阀门导通所述风冷腔;所述卧式筒腔的腔壁上还设置有喷头安装口和风机安装口,所述喷头安装口对应所述加湿腔并安装所述加湿喷头,所述风机安装口对应所述风冷腔并安装所述风机。
9.优选的,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安装所述卧式筒腔,所述第二支架安装所述轴转电机。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包括:卧式筒腔、柱状槽轮、轴转电机、加湿喷头和风机,本装置通过风冷的方式对砂料进行散热,在风冷之前通过加湿喷头对砂料进行湿润,在风冷腔内砂料中的水分蒸发能够带走更多热量,加快了砂料的冷却效率;本装置中柱状槽轮上的凹槽带动小批量的砂料依次经过加湿腔和风冷腔,能够保证砂料充分冷却,改善了集中式砂料冷却的冷却不均匀问题。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卧式筒腔的内部竖剖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卧式筒腔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砂料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5.其中,1

卧式筒腔;2

柱状槽轮;3

轴转电机;4

加湿喷头;5

风机;6

第一分割肋;7

第二分割肋;8

第三分割肋;9

进料腔;10

加湿腔;11

风冷腔;12

第四分割肋;13

刷毛;14

通气孔;15

进料阀门;16

出料阀门;17

喷头安装口;18

风机安装口;19

第一支架;20

第二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说明。
1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砂料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包括:卧式筒腔1、柱状槽轮2、轴转电机3、加湿喷头4和风机5;所述卧式筒腔的内部竖剖图如图1所示,所述卧式筒腔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柱状槽轮2设置在所述卧式筒腔1的轴线位置,所述柱状槽轮2的一端轴接在所述卧式筒腔1的内壁,另一端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贯穿所述卧式筒腔1的侧壁与轴转电机3的旋转输出端安装,在旋转电机3的带动下,所述柱状槽轮2在卧式筒腔1的轴线位置进行周向的选转,所述柱状槽轮2的外壁沿轴向设置有若干数量的凹槽,所述凹槽为长条状,均匀设置在所述柱状槽轮2的表面,所述凹槽用于置放砂料;所述卧式筒腔1的筒内壁沿径向设置有第一分割肋6、第二分割肋7和第三分割肋8,所述第一分割肋6、第二分割肋7和第三分割肋8均为长条状,起到划分腔室的作用,所述第一分割肋6、第二分割肋7和第三分割肋8的指向端对应所述柱状槽轮2的表面,所述第一分割肋6与所述第二分割肋7之间构成进料腔9,外部的铲运装置将砂料输送至进料腔9内,进料腔9起到临时存储的作用,内部的砂料等待柱状槽轮2上的凹槽来运输。为了保证砂料方便落入凹槽中,所述第一分割肋6呈斜向设置(如图1中所示)。所述第二分割肋7和所述第三分割肋8之间构成加湿腔10,所述第三分割肋8和所述第一分割肋6之间构成风冷腔11,所述加湿喷头4设置在所述加湿腔10内,所述加湿喷头4喷出水汽,粘附并轻微浸润砂料。所述风机5设置在所述风冷腔11内,将浸润的砂料从凹槽内吹散并风干,最终落入卧式筒腔1的底部。旋转电机3带动柱状槽轮2转动时,凹槽经过进料腔9,砂料落入凹槽内并依次通过加湿腔10和风冷腔11,完成冷却过程。
18.所述卧式筒腔1内还设置有第四分割肋12,所述第四分割肋12沿径向设置,所述第四分割肋12的指向端设置有刷毛13,所述刷毛13贴合所述柱状槽轮2的表面并可接触所述柱状槽轮2上的凹槽,槽底内残留的砂料通过刷毛13进行清除。所述第四分割肋12呈斜向设
置(如图1所示)。
19.所述凹槽为槽口宽、槽底窄的形状,置放的砂料在加湿腔10内能最大面积的被浸润,在风冷腔11内便于被风机5吹散且容易被刷毛13清理。
20.所述第一分割肋6、第二分割肋7和第三分割肋8的指向端均设置有滚轮,所述第一分割肋6、第二分割肋7和第三分割肋8通过所述滚轮与所述柱状槽轮2滑动接触,所述滚轮为内嵌式,增大柱状槽轮2在转动过程中的流畅度,防止砂料在柱状槽轮2与各分割肋的指向端之间发生阻塞。。
21.所述卧式筒腔1的圆形侧壁上设置有弧状的通气孔14,所述通气孔14对应所述风冷腔11且所述通气孔14上设置有隔砂网;在风冷腔11内,砂料通过风机5进行风干降温,蒸发的水气通过通气孔14排出;所述通气孔14还用于平衡风冷腔11内的气压平衡,防止风机5不断向风冷腔11内送风而造成的气压变大。所述卧式筒腔1的腔壁上设置有进料阀门15和出料阀门16,所述进料阀门15导通所述进料腔9,所述出料阀门16导通所述风冷腔11,在风冷腔11内冷却后的砂料在腔底堆积,并通过出料阀门16排除。所述卧式筒腔1的腔壁上还设置有喷头安装口17和风机安装口18,所述喷头安装口17对应所述加湿腔10并安装所述加湿喷头4,所述加湿喷头4为外部供水,所述风机安装口18对应所述风冷腔11并安装所述风机5,所述风机5外部供电。
22.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19和第二支架20;所述第一支架19安装所述卧式筒腔1,所述第二支架20安装所述轴转电机3。
23.使用时,通过进料阀门15向所述进料腔9内输送砂料,柱状槽轮2在轴转电机3的带动下进行旋转,进料腔9内的砂料落去柱状槽轮2表面的凹槽中。凹槽承载砂料进入加湿腔10内,加湿腔10中的驾驶喷头对砂料进行加湿;凹槽将加湿后的砂料运送至风冷腔11内,通过风机5进行大风量吹干,砂料中的水分被风干后带走热量,砂料完成冷却并落入腔底,而后通过出料阀门16排出。
24.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