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外圈沟超精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00035发布日期:2021-11-06 05:22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轴承外圈沟超精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轴承部件加工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轴承外圈沟超精加工机。


背景技术:

2.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轴承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轴承的外圈沟槽进行精确加工,使得轴承在转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更小。
3.相关技术中,参照图5,一种轴承外圈沟超精加工机,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的一侧侧壁上设有进料管道11和出料管道12,分别用于进料和出料。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进料管道和出料管道往往较长,为了减小占用面积,管道往往呈设有拐角,使得管道的出料端与机体呈平行设置,但是如此设置,外圈容易使得进出机体时在拐角处卡死而堵塞,影响机器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外圈容易使得进出机体时在拐角处卡死而堵塞,影响机器的使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轴承外圈沟超精加工机。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轴承外圈沟超精加工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轴承外圈沟超精加工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一侧的侧壁上设有进料管道和出料管道,所述进料管道包括进料上部、进料下部和进料转角部,所述出料管道包括出料上部、出料下部和出料转角部,所述进料下部和出料上部均固定连接于机体的侧壁上且伸至机体内,所述进料转角部固定连接于进料下部远离机体的一端,所述进料上部固定连接于进料转角部上,所述进料上部和进料下部呈互相垂直设置,所述出料转角部固定连接于出料上部远离机体的一端,所述出料下部固定连接于出料转角部上,所述出料上部和出料下部呈互相垂直设置,所述机体上固定连接有与进料转角部和出料转角部一一对应的旋转气缸,所述旋转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连接有用于夹持位于进料转角部或出料转角部上的外圈的拇指气缸,所述拇指气缸的夹爪朝向进料转角部或出料转角部设置。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旋转气缸和拇指气缸对进料上部和出料上部上的外圈进行转动,使得外圈可以沿进料下部和出料下部滑移,在不影响占用空间的情况下,使得外圈可以沿进料管道和出料管道的方向移动,提高了外圈的进出效率。
9.可选的,所述拇指气缸的两个夹爪上均固定连接有供外圈套设的限位柱,两所述限位柱远离拇指气缸的夹爪的一端互相抵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拇指气缸上的夹爪互相靠近时,两限位柱互相抵接,外圈套设于限位柱上,使得外圈相对固定于拇指气缸上,结构简单且不对外圈施加任何外力,使得外圈不易磨损,提高了外圈的使用寿命。
11.可选的,所述进料转角部和出料转角部均呈水平设置,所述进料转角部和出料转角部均呈圆盘形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料转角部和出料转角部均呈圆盘形设置,使得拇指气缸无需从进料转角部或出料转角部上脱离即可进行转动,不易和进料管道或出料管道发生干涉,提高了外圈的转动效率。
13.可选的,所述进料转角部的侧壁上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设于进料转角部远离进料下部的一侧,所述出料转角部的侧壁上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设于出料转角部远离出料下部的一侧,所述进料转角部的侧壁上设有沿进料下部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朝下第一缺口设置,所述机体上设有沿出料下部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朝向第二缺口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设置,使得进料转角部和出料转角部上转动后的外圈分别受力进入进料下部和出料下部,提高了外圈的进入和出去的效率,提高了机器的流畅性。
15.可选的,所述进料上部靠近进料转角部的底壁上滑移连接有阻止外圈进入进料转角部内的第一挡板,所述进料上部的底壁上设有供第一挡板穿设的第一穿设孔,所述机体上固定连接有驱使第一挡板伸至进料上部内的第三气缸,所述第一挡板固定连接于第三气缸的活塞杆,所述出料下部靠近出料转角部的底壁上滑移连接有阻止外圈进入出料转角部内的第二挡板,所述出料下部的底壁上设有供第二挡板穿设的第二穿设孔,所述机体上固定连接有驱使第二挡板伸至出料下部内的第四气缸,所述第二挡板固定连接于第四气缸的活塞杆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设置,进料转角部和出料转角部上的外圈未进行转动前,位于进料上部和出料上部的外圈不易进入进料转角部和出料转角部内,不易与进料转角部和出料转角部上的旋转气缸以及拇指气缸发生干涉,提高了机器工作的流畅性。
17.可选的,所述第一挡板远离进料转角部的一侧的侧壁和第二挡板远离出料转角部的一侧的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缓冲橡胶,两所述缓冲橡胶分别穿设于第一穿设孔和第二穿设孔内。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橡胶的设置,使得外圈和第一挡板或第二挡板之间不易发生刚性碰撞而造成外圈的损坏,提高了外圈的使用寿命和加工精度。
19.可选的,所述第一挡板远离第三气缸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面,所述进料上部的底壁和第一导向面呈同一平面设置,所述第二挡板远离第四气缸的一侧设有第二导向面,所述出料下部的底壁和第二导向面呈同一平面设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的设置,使得外圈在进入进料转角部和出料转角部的过程中不易因管道的底壁的表面而上下跳动,提高了外圈滚动的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进料转角部的底壁上设有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与第一气缸、第三气缸、位于进料转角部上的旋转气缸以及拇指气缸均电连接,所述出料转角部的底壁上设有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与第二气缸、第四气缸、位于出料转角部上的旋转气缸以及拇指气缸均电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的设置,使得外圈进入进料转角部和出料转角部时旋转气缸和拇指气缸进行操作,且使得外圈进入后,第一挡板和第二
挡板开始上升,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控制所有的气缸进行操作,使得整个操作流程较为流畅,提高了机器整体的流畅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旋转气缸和拇指气缸的设置,在不影响占用空间的情况下,使得外圈可以沿进料管道和出料管道的方向移动,提高了外圈的进出效率;
25.2.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设置,使得位于进料上部和出料上部的外圈不易与进料转角部和出料转角部上的旋转气缸以及拇指气缸发生干涉,提高了机器工作的流畅性;
26.3.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的设置,控制所有的气缸进行操作,使得整个操作流程较为流畅,提高了机器整体的流畅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轴承外圈沟超精加工机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进料管道、第一挡板和旋转气缸的爆炸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进料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出料管道、第二挡板和旋转气缸的爆炸示意图。
31.图5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轴承外圈沟超精加工机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机体;11、进料管道;111、进料上部;1111、第一穿设孔;112、进料转角部;1121、第一缺口;1122、第一气缸;1123、第一传感器;113、进料下部;12、出料管道;121、出料上部;1211、第二穿设孔;122、出料转角部;1221、第二缺口;1222、第二气缸;1223、第二传感器;123、出料下部;13、旋转气缸;131、拇指气缸;14、限位柱;15、第三气缸;151、第一挡板;1511、第一导向面;16、缓冲橡胶;17、第四气缸;171、第二挡板;1711、第二导向面。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轴承外圈沟超精加工机。参照图1,轴承外圈沟超精加工机包括机体1。
35.机体1的一侧的侧壁上设有进料管道11,用于未加工的外圈的进入。机体1的一侧的侧壁上设有出料管道12,用于加工完的外圈的滚出。此处以进料管道11和出料管道12位于同一侧壁上且进料管道11位于出料管道12上侧为例。
36.参照图1和图2,进料管道11包括进料上部111、进料下部113和进料转角部112。进料下部11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机体1的侧壁上且延伸至机体1内,进料转角部112固定连接于进料下部113的另一端,作为外圈转动的平台。进料上部11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进料转角部112上,进料上部111和进料下部113呈互相垂直设置,进料上部111、进料转角部112和进料下部113互相连通且配合呈倾斜向下设置,使得未加工的外圈依次经过进料上部111、进料转角部112和进料下部113进入机体1内。
37.进料转角部112呈水平设置且呈圆盘形设置,使得外圈在进料转角部112上转动时不易与进料转角部112的侧壁发生干涉。
38.机体1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旋转气缸13,旋转气缸13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旋转气缸13位于进料转角部112的上侧,旋转气缸13的活塞杆上固定连接有拇指气缸131,拇指
气缸131的夹爪朝向进料转角部112设置,以对进入进料转角部112上的外圈进行夹持。
39.拇指气缸131的两个夹爪上分别固定连接有限位柱14,两个限位柱14呈同轴设置,当外圈进入拇指气缸131的两个夹爪之间时,两个夹爪互相靠近,两个限位柱14均穿设于外圈内且互相抵接,以使得外圈不易滑动。
40.结合图3,进料转角部112的侧壁上设有第一缺口1121,第一缺口1121位于进料转角部112远离进料下部113的一侧。进料转角部11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1122,第一气缸1122的活塞杆朝下第一缺口1121设置,第一气缸1122的活塞杆穿过第一缺口1121抵接于外圈上,驱使外圈沿进料下部113的长度方向滑移至进料下部113内。
41.进料上部111靠近进料转角部112的底壁上滑移连接有第一挡板151,进料上部111靠近进料转角部112的底壁上设有第一穿设孔1111,第一挡板151穿设于第一穿设孔1111内,当第一挡板151向上滑移至进料上部111内时,进料上部111内的外圈受到第一挡板151的阻挡而不易进入进料转角部112内。机体1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气缸15,第一挡板151固定连接于第三气缸15的活塞杆上,驱使第一挡板151滑移。
42.机体1上具有两个缓冲橡胶16,其中一个缓冲橡胶16固定连接于第一挡板151远离进料转角部112的一侧的侧壁上,对碰到第一挡板151上的外圈进行缓冲。固定连接于第一挡板151上的缓冲橡胶16穿设于第一穿设孔1111内,使得缓冲橡胶16不易与进料上部111发生干涉。
43.第一挡板151远离第三气缸15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面1511,当第三气缸15回缩时,第一导向面1511和进料上部111的底壁呈同一平面设置,使得外圈在进料上部111的滚动处于稳定状态。
44.进料转角部112的底壁上设有第一传感器1123,此处以第一传感器1123位于进料转角部112的中部,对位于进料转角部112的中间的外圈进行感应。第一传感器1123和第一气缸1122、第三气缸15、位于进料转角部112上的旋转气缸13以及拇指气缸131均电连接,以控制第一气缸1122、第三气缸15、位于进料转角部112上的旋转气缸13以及拇指气缸131。
45.参照图1和图4,出料管道12包括出料上部121、出料下部123和出料转角部122。出料上部12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机体1的侧壁上且延伸至机体1内,出料转角部122固定连接于出料上部121的另一端,作为外圈转动的平台。出料下部12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出料转角部122上,出料上部121和出料下部123呈互相垂直设置,出料上部121、出料转角部122和进料下部113互相连通且配合呈倾斜向下设置,使得加工完的外圈依次经过出料上部121、出料转角部122和出料下部123从机体1内流出。
46.出料转角部122呈水平设置且呈圆盘形设置,使得外圈在出料转角部122上转动时不易与出料转角部122的侧壁发生干涉。
47.另外一个旋转气缸13位于出料转角部122的上侧,位于出料转角部122上侧的旋转气缸13的活塞杆上也固定连接有拇指气缸131,位于出料转角部122上侧的拇指气缸131的夹爪朝向出料转角部122设置,以对进入出料转角部122上的外圈进行夹持。
48.位于出料转角部122上侧的拇指气缸131的两个夹爪上也分别固定连接有限位柱14,位于出料转角部122上侧的两个限位柱14呈同轴设置,当外圈进入位于出料转角部122上侧的拇指气缸131的两个夹爪之间时,两个夹爪互相靠近,两个位于出料转角部122上侧的限位柱14均穿设于外圈内且互相抵接,以使得外圈不易滑动。
49.出料转角部122的侧壁上设有第二缺口1221,第二缺口1221位于出料转角部122远离出料下部123的一侧。出料转角部12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1222,第二气缸1222的活塞杆朝下第二缺口1221设置,第二气缸1222的活塞杆穿过第二缺口1221抵接于外圈上,驱使外圈沿出料下部123的长度方向滑移至出料下部123内。
50.出料上部121靠近出料转角部122的底壁上滑移连接有第二挡板171,出料上部121靠近出料转角部122的底壁上设有第二穿设孔1211,第二挡板171穿设于第二穿设孔1211内,当第二挡板171向上滑移至出料上部121内时,出料上部121内的外圈受到第二挡板171的阻挡而不易进入出料转角部122内。机体1上固定连接有第四气缸17,第二挡板171固定连接于第四气缸17的活塞杆上,驱使第二挡板171滑移。
51.另外一个缓冲橡胶16固定连接于第二挡板171远离出料转角部122的一侧的侧壁上,对碰到第二挡板171上的外圈进行缓冲。固定连接于第二挡板171上的缓冲橡胶16穿设于第二穿设孔1211内,使得缓冲橡胶16不易与出料上部121发生干涉。
52.第二挡板171远离第四气缸17的一侧设有第二导向面1711,当第四气缸17回缩时,第二导向面1711和出料上部121的底壁呈同一平面设置,使得外圈在出料上部121的滚动处于稳定状态。
53.出料转角部122的底壁上安装有第二传感器1223,此处以第二传感器1223位于出料转角部122的中部,对位于出料转角部122的中间的外圈进行感应。第二传感器1223和第二气缸1222、第四气缸17、位于出料转角部122上的旋转气缸13以及拇指气缸131均电连接,以控制第二气缸1222、第四气缸17、位于出料转角部122上的旋转气缸13以及拇指气缸131。
5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轴承外圈沟超精加工机的实施原理为:进料时,外圈经过进料上部111进入进料转角部112,第一传感器1123感应到外圈,第一挡板151在第三气缸15的驱动下延伸至进料上部111内,阻挡下一个外圈进入,进料转角部112上侧的拇指气缸131驱动限位柱14互相靠近抵接以夹持外圈,然后进料转角部112上侧的旋转气缸13转动,使得外圈对准进料下部113,然后第一气缸1122驱使外圈进入进料下部113,第一传感器1123无法感应到外圈,第一挡板151在第三气缸15的驱动下缩回至进料上部111下侧且与底壁齐平;出料时,外圈经过出料上部121进入出料转角部122,第二传感器1223感应到外圈,第二挡板171在第四气缸17的驱动下延伸至出料上部121内,阻挡下一个外圈进入,出料转角部122上侧的拇指气缸131驱动限位柱14互相靠近抵接以夹持外圈,然后出料转角部122上侧的旋转气缸13转动,使得外圈对准出料下部123,然后第二气缸1222驱使外圈进入出料下部123,第二传感器1223无法感应到外圈,第二挡板171在第四气缸17的驱动下缩回至出料上部121下侧且与底壁齐平。
5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