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淬火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43057发布日期:2022-06-02 00:13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淬火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淬火工装。


背景技术:

2.钢的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温)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通常也将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钢化玻璃等材料的固溶处理或带有快速冷却过程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钢的刚性、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也可以通过淬火满足某些特种钢材的铁磁性、耐蚀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
3.授权公告号:cn206328431u,本实用新型创造提供了一种快速压力淬火热处理工装,包括芯模、下压模、上压模和外喷淋组件;四大部件各自具有一路喷淋管路。本工装冷却分布广,可同时对工件的上、下端面以及内、外侧面,大流量地进行整体喷淋冷却。故此工件可快速完成淬火定型,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因为芯模及上、下压模自身冷却管路的作用使其在压淬过程中温度不会升高,其工装的稳定性加强,工件压淬出来的一致性也同样加强了,起到了提升加工质量的作用。但是上述专利仍存在以下问题:
4.(1)传统的淬火方式危险性较大,不利于使用。
5.(2)传统的淬火工装没有调节高度和调节位置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淬火工装,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传统的淬火方式危险性较大,不利于使用和传统的淬火工装没有调节高度和调节位置的功能等问题。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淬火工装,包括底座、工装件和感应淬火机构,所述底座上表面设有固定冷却座,且所述底座与固定冷却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冷却座上端设有工装件,且所述固定冷却座与工装件固定连接,所述底座上表面前端设有立柱,且所述底座与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立柱一端设有感应淬火机构,且所述立柱通过连接件与感应淬火机构固定连接。
8.优选地,所述感应淬火机构包括感应器、电磁变压器和感应电源,所述感应器上表面设有电磁变压器,且所述感应器与电磁变压器固定连接,所述电磁变压器一端设有感应电源,所述感应电源与感应器固定连接,所述感应器下端设有汇集传输端,且所述感应器与汇集传输端固定连接,所述感应器表面设有多个控制电磁旋钮。
9.优选地,所述立柱包括固定管体、柱体和连接管,所述固定管体内部并延伸至上端设有柱体,且所述固定管体与柱体固定连接,所述柱体上端设有连接管,且所述柱体与连接
管活动连接,所述连接管上端设有电容器,且所述连接管与电容器固定连接。
10.优选地,所述立柱表面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滑动轨道和卡环,所述升降滑动轨道表面设有卡环,且所述升降滑动轨道与卡环活动连接,所述柱体表面设有滑道,且所述卡环与滑道滑动连接。
11.优选地,所述固定冷却座包括固定板、冷却水喷淋器和冷却水水泵,所述固定板上表面设有冷却水喷淋器,且所述固定板与冷却水喷淋器固定连接,所述冷却水喷淋器一端设有冷却水水泵,且所述冷却水喷淋器与冷却水水泵固定连接。
12.优选地,所述工装件包括承载板、电传动机和持夹件,所述承载板上表面设有电传动滑板,所述承载板上表面设有持夹件,且所述承载板通过电传动滑板与持夹件活动连接,所述承载板一端设有电传动机,且所述承载板与电传动机固定连接。
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电磁感应在工件内产生涡流而将工件进行加热淬火,安全方便且热源在工件表层,加热速度快,热效率高;易于组织在生产线中,实现批量生产;设置升降机构,可实现调整高度的功能,且淬火更加方便快捷;设置冷却水喷淋器可方便对其淬火后及时对工装进行降温,减小损害。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淬火工装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淬火工装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淬火工装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7.附图中涉及到的附图标记有:
18.底座1、加固盘11、固定冷却座2、工装件3、立柱4、感应淬火机构5、感应器51、电磁变压器52、感应电源53、汇集传输端54、控制电磁旋钮511、升降机构7、连接件6、固定管体41、柱体42、连接管43、电容器44、升降滑动轨道71、卡环72、滑道73、固定板21、冷却水喷淋器22、冷却水水泵23、承载板31、电传动机32、持夹件33、电传动滑板311。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0.实施例一
21.如图1-3所示,一种淬火工装,包括底座1、工装件3和感应淬火机构5,底座1上表面设有固定冷却座2,且底座1与固定冷却座2固定连接,固定冷却座2上端设有工装件3,且固定冷却座2与工装件3固定连接,工装件3与固定冷却座2配合使用,固定冷却座2可提高工装件3的稳定性,还可及时将其降温,延长使用寿命,底座1上表面前端设有立柱4,且底座1与立柱4固定连接,立柱4一端设有感应淬火机构5,且立柱4通过连接件6与感应淬火机构5固定连接。
22.感应淬火机构5包括感应器51、电磁变压器52和感应电源53,感应器51由裸铜管绕成,1匝或几匝,表面不做绝缘处理,感应器51上表面设有电磁变压器52,且感应器51与电磁变压器52固定连接,电磁变压器52一端设有感应电源53,感应电源53可分为工频、中频或高频,按工件的淬火深度要求选择,淬火层愈浅,电源频率应愈高,电源输出端配有二次电压
可调的淬火变压器,用来降低电压以满足感应器的低电压输入要求,感应电源53与感应器51固定连接,感应器51下端设有汇集传输端54,汇集传输端54有利于提高淬火效率,且感应器51与汇集传输端54固定连接,感应器51表面设有多个控制电磁旋钮511。
23.立柱4包括固定管体41、柱体42和连接管43,固定管体41内部并延伸至上端设有柱体42,且固定管体41与柱体42固定连接,柱体42上端设有连接管43,且柱体42与连接管43活动连接,连接管43有利于与感应淬火机构5的升降连接,连接管43上端设有电容器44,且连接管43与电容器44固定连接,立柱4表面设有升降机构7,升降机构7使其整个工装实现升降功能。
24.实施例二
25.如图1-3所示,一种淬火工装,包括底座1、工装件3和感应淬火机构5,底座1上表面设有固定冷却座2,且底座1与固定冷却座2固定连接,固定冷却座2上端设有工装件3,且固定冷却座2与工装件3固定连接,工装件3与固定冷却座2配合使用,固定冷却座2可提高工装件3的稳定性,还可及时将其降温,延长使用寿命,底座1上表面前端设有立柱4,且底座1与立柱4固定连接,立柱4一端设有感应淬火机构5,且立柱4通过连接件6与感应淬火机构5固定连接。
26.感应淬火机构5包括感应器51、电磁变压器52和感应电源53,感应器51由裸铜管绕成,1匝或几匝,表面不做绝缘处理,感应器51上表面设有电磁变压器52,且感应器51与电磁变压器52固定连接,电磁变压器52一端设有感应电源53,感应电源53可分为工频、中频或高频,按工件的淬火深度要求选择,淬火层愈浅,电源频率应愈高,电源输出端配有二次电压可调的淬火变压器,用来降低电压以满足感应器的低电压输入要求,感应电源53与感应器51固定连接,感应器51下端设有汇集传输端54,汇集传输端54有利于提高淬火效率,且感应器51与汇集传输端54固定连接,感应器51表面设有多个控制电磁旋钮511。
27.立柱4包括固定管体41、柱体42和连接管43,固定管体41内部并延伸至上端设有柱体42,且固定管体41与柱体42固定连接,柱体42上端设有连接管43,且柱体42与连接管43活动连接,连接管43有利于与感应淬火机构5的升降连接,连接管43上端设有电容器44,且连接管43与电容器44固定连接。
28.立柱4表面设有升降机构7,升降机构7使其整个工装实现升降功能,升降机构7包括升降滑动轨道71和卡环72,升降滑动轨道71表面设有卡环72,且升降滑动轨道71与卡环72活动连接,柱体42表面设有滑道73,且卡环72与滑道73滑动连接。
29.固定冷却座2包括固定板21、冷却水喷淋器22和冷却水水泵23,固定板21上表面设有冷却水喷淋器22,且固定板21与冷却水喷淋器22固定连接,冷却水喷淋器22一端设有冷却水水泵23,且冷却水喷淋器22与冷却水水泵23固定连接,冷却水喷淋器22和冷却水水泵23配合使用,为工装件3及时实时降温,减少高温带来的损伤,延长使用寿命。
30.工装件3包括承载板31、电传动机32和持夹件33,持夹件33可实现对工件的固定,使淬火更加安全方便,承载板31上表面设有电传动滑板311,承载板31上表面设有持夹件33,且承载板31通过电传动滑板311与持夹件33活动连接,承载板31一端设有电传动机32,电传动机32提高电动传动功能,使其可移动,且承载板31与电传动机32固定连接。
31.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
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