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装置和方法

文档序号:31930167发布日期:2022-10-26 00:06阅读:76来源:国知局
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装置和方法

1.本技术涉及增材制造及再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2.金属增材制造或再制造零件需要进行连续沉积,一方面,制造过程中的环境气氛成为散热的不良导体,随着沉积层的累积,制造的环境温度不断升温,导致沉积层温度加速升高,因此,金属熔化沉积过程中需要及时持续降低环境温度,以此来提高沉积层的冷却速度,进而满足金属零件的控形、控性需求。
3.现有增材制造及再制造降低环境温度的方法主要采用基板冷却和保护气体冷却两种方式。
4.采用基板冷却的方式进行散热,其缺点是基板冷却的速度不可调控。另外,当沉积零件达到一定高度时,基板的冷却效果变弱,导致沉积一定高度后零件的组织异常粗大,甚至产生沉积零件坍塌现象,严重影响零件的控性、控形的要求,因此,不能满足增材制造及再制造零件的需要。
5.另一种采用保护气体增大流速进行降温的方式,保护气体消耗量大且制造环境温度难以控制,容易导致降温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装置和方法,解决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难以控制的问题。
7.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8.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装置,包括:第一容器,形成有第一腔室,用于盛放第一液体;第二容器,形成有第二腔室;第一连通管道,连通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第三容器,形成有第三腔室,所述第三容器位于所述第二容器沿竖直方向背向地面的一侧,用于盛放第二液体,所述第二液体的沸点低于所述第一液体在常温下的温度;调温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二容器和所述第三容器外,并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三腔室;第二连通管道,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三腔室;换热管道,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二腔室,用于输送惰性气体,所述惰性气体用于填充在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中。
9.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通管道的出口相比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底壁高出第一预设高度。
10.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通管道在所述第三腔室的开口相比于所述第三腔室的底壁高出第二预设高度。
11.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调温管道在所述第三腔室的开口相比于所述第三腔室的底壁高出第三预设高度,所述第三预设高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高度。
12.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调温管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管道、温度显示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连接所述第二容器的侧壁和所述温度显示管道的一端,所述第二管道连接所述温度显示管道远离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三容器的侧壁。
13.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显示管道呈透明状,且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温度显示管道设置有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列的刻度线。
1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管道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气管道、弯曲管道和出气管道,所述弯曲管道容置在所述第二腔室,并呈弯曲状,所述进气管道和所述出气管道均在所述第二容器外部。
15.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进液管道,所述进液管道连通所述第三腔室,并用于向所述第三腔室输送所述第二液体。
16.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四容器,并形成有第四腔室,所述第四容器与所述第二容器的顶壁连接,所述第三容器容置在所述第四腔室。
17.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方法,所述方法采用第一方面各种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进行操作,所述方法包括:
18.所述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一连通管道向所述第二腔室输送所述第一液体;
19.所述第三腔室通过所述第二连通管道向所述第二腔室输送所述第二液体,所述第二液体与所述第一液体混合;
20.所述第二液体沸腾产生气体,以使所述第二腔室产生正压,所述第一液体和所述第二液体的混合液体自所述第二腔室进入所述调温管道;
21.根据所需的所述混合液体的温度,调整所述第一液体和所述第二液体的混合比例,以使所述调温管道的液面高度稳定在预设位置;
22.所述换热管道输送所述惰性气体;
23.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液体温度升高,推动所述调温管道的液面高度上升,并将所述混合液体送入所述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再次通过所述第二连通管道向所述第二腔室输送所述第三腔室内的所述混合液体和所述第二液体的混合液体,以降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所述混合液体的温度,以使所述调温管道的液面高度回到所述预设位置。
24.本技术提供的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容器、第二容器、第一连通管道、第三容器、调温管道、第二连通管道和换热管道,第一容器和第三容器盛放不同的液体,在第二腔室进行液体的混合,并通过调温管道确定混合液体的温度,在第二腔室进行热量交换,使得换热管道内的惰性气体的温度得到降低,并且,随着第二腔室的温度的升高,可通过补充第三腔室的液体进行对第二腔室的液体进行降温,通过调温管道的液面高度确定温度是否达到所需的温度,装置的结构简单,对应的操作方法也简单,且能提供稳定的温度环境,确保换热管道的惰性气体可以保持稳定的温度,进而使得增材制造和再制造环境温度保持稳定,提供持续的低温环境,惰性气体的温度控制是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装置实现的,故控制简单,且可靠性好,不易产生降温失效的情况,满足增材制造及再制造零件的控形、控性需求。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是一种实施例的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装置的示意图;
27.图2是一种实施例的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00-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装置;
30.10-第一容器,11-第一腔室,20-第二容器,21-第二腔室,22-第二容器的底壁,23-第二容器的顶壁,24-第二容器的侧壁,30-第一连通管道,40-第三容器,41-第三腔室,42-第三容器的底壁,43-第三容器的顶壁,44-第三容器的侧壁,50-调温管道,51-第一管道,52-温度显示管道,53-第二管道,54-刻度线,60-第二连通管道,70-换热管道,71-进气管道,72-弯曲管道,73-出气管道,80-进液管道,90-第四容器,91-第四腔室,92-第四容器的顶壁,93-第四容器的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33.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技术中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5.请参考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装置100,包括第一容器10、第二容器20、第一连通管道30、第三容器40、调温管道50、第二连通管道60和换热管道70。
36.第一容器10形成有第一腔室11,用于盛放第一液体。第一容器10的材质可为金属、塑料等,不做限制,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容器10的材质不能被其内盛放的液体所腐蚀。第一容器10的形状可为长方体、圆柱体等,均不做限制。第一容器10为薄壳状结构,其内部形成该第一腔室11。第一液体可为乙酸乙酯/甲醇/乙醇/戊烷等在常温下呈液态的液体。可选的,第一容器10盛放的第一液体可为常温状态,也可为加热状态或冷却状态,不做限制。
37.第二容器20形成有第二腔室21。第二容器20的材质可为金属、塑料等,不做限制,应当理解的是,第二容器20的材质不能被其内盛放的液体所腐蚀。第二容器20的形状可为长方体、圆柱体等,均不做限制。第二容器20为薄壳状结构,其内部形成该第二腔室21。该第
二腔室21用于进行液体混合和热量交换。
38.第一连通管道30连通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21。第一连通管道30的材质可为金属、塑料等,不做限制,应当理解的是,第一连通管道30的材质不能被其内流动的液体所腐蚀。第一连通管道30的形状可为直管、弯管等,均不做限制。第一连通管道30为管状结构,其内部中空,用于供液体流动。第一连通管道30的作用是将第一容器10内盛放的第一液体输送到第二容器20内。
39.第三容器40形成有第三腔室41,第三容器40位于第二容器20沿竖直方向背向地面的一侧,用于盛放第二液体,第二液体的沸点低于第一液体在常温下的温度。第三容器40的材质可为金属、塑料等,不做限制,应当理解的是,第三容器40的材质不能被其内盛放的液体所腐蚀。第三容器40的形状可为长方体、圆柱体等,均不做限制。第三容器40为薄壳状结构,其内部形成该第三腔室41。该第三腔室41用于盛放第二液体,以及盛放第二腔室21送入的混合液体。
40.调温管道50设置在第二容器20和第三容器40外,并连通第二腔室21和第三腔室41。调温管道50的材质可为金属、塑料等,不做限制,应当理解的是,调温管道50的材质不能被其内流动的液体所腐蚀。调温管道50的形状可为直管、弯管等,均不做限制。调温管道50为管状结构,其内部中空。调温管道50用于确定第二腔室21内的液体的温度,具体原理在后续详细描述。
41.第二连通管道60连通第二腔室21和第三腔室41。第二连通管道60的材质可为金属、塑料等,不做限制,应当理解的是,第二连通管道60的材质不能被其内流动的液体所腐蚀。第二连通管道60的形状可为直管、弯管等,均不做限制。第二连通管道60为管状结构,其内部中空,用于供液体流动。第二连通管道60的作用是将第三容器40内盛放的第二液体以及经调温管道50送入的混合液体输送到第二容器20内。
42.换热管道70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二腔室21,用于输送惰性气体,惰性气体用于填充在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中。换热管道70的材质可为金属、塑料等,不做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换热管道70的材质不能被其内流动的液体所腐蚀,也不能被第二容器20内的液体腐蚀。换热管道70的形状可为直管、弯管等,均不做限制。换热管道70为管状结构,其内部中空,用于供液体流动。换热管道70的作用是将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中常温的惰性气体输送到第二容器20与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的混合液体进行热量交换,再将降温了的惰性气体输送至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惰性气体具体可以为氦气、氖气、氩气、氪气等,其性质稳定,不会与增材制造及再制造中的金属等物质反应,主要是形成低温的稳定环境,保证增材制造及再制造过程的顺利。
43.请结合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方法,该方法采用本技术任一实施例的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装置100进行操作,该方法包括步骤s10-s60。
44.s10、第一腔室11通过第一连通管道30向第二腔室21输送第一液体。其中,第一腔室11内可设泵(图中未示出)等动力机构,第一连通管道30与该泵连接,泵将第一液体输送到第一连通管道30,第一连通管道30再将第一液体输送到第二腔室21。在第一连通管道30上可设阀门(图中未示出)等结构,以控制第一连通管道30中的第一液体是否流动,以及流动的流速等。可选的,第一腔室11的第一液体也可通过虹吸等方式经过第一连通管道30输
送至第二腔室21,虹吸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第一液体在常温下为液态,其沸点较高,例如,第一液体为酒精时,其沸点为78℃。第一液体为水时,其沸点为100℃。第一液体作为冷却散热的基础液体,提供稳定的冷却环境,以便于与温度较低的第二液体混合以产生较低的温度。
45.s20、第三腔室41通过第二连通管道60向第二腔室21输送第二液体,第二液体与第一液体混合。与第一连通管道30类似的,第二连通管道60也可与泵连接,以将第二液体输送至第二腔室21。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容器20比第一容器10更高,液体在重力作用下,自高向低流,故也可不设置泵,第二液体自然流动。可选的,第二液体也可通过虹吸等方式经过第二连通管道60输送至第二腔室21,虹吸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第二液体在常温下为气态,其沸点较低,例如,第二液体为液氮,其沸点为-196.56℃,以第一液体为常温酒精为例,液氮的沸点远低于酒精在常温下的温度,两者混合后液氮被汽化,故液氮能够吸收酒精的热量,酒精的温度降低,部分液氮也会和酒精混合形成混合液体,混合液体的温度较常温下的酒精的温度显著降低。
46.s30、第二液体沸腾产生气体,以使第二腔室21产生正压,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的混合液体自第二腔室21进入调温管道50。由于第二腔室21的正压,推动混合液体进入调温管道50,而第二腔室21的压力与第二液体被汽化的量有关,而汽化的量又能通过未被汽化的量推得,故可得到所需的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的比例,进一步可得到两者混合后的温度。第二腔室21的压力越大,在调温管道50中的液体就会被推到更高处,调温管道50中的液面高度反应了第二腔室21的压力大小,进一步可以反应到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的混合比例,进一步可反应到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的混合液体的温度。可通过试验确定混合液体的温度与调温管道50的液面高度的对应关系,进而后续可通过测量调温管道50的液面高度即可获知混合液体的温度。
47.s40、根据所需的混合液体的温度,调整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的混合比例,以使调温管道50的液面高度稳定在预设位置。当调温管道50的液面高度稳定在预设位置时,则第二腔室21的混合液体的温度稳定。预设位置即对应所需的温度,此预设位置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不同,可根据增材制造及再制造所需的环境温度不同而进行调整。
48.s50、换热管道70输送惰性气体。换热管道70输送惰性气体经过第二腔室21时,被第二腔室21内的混合液体吸热,使得惰性气体的温度降低,换热管道70再将惰性气体输送至增材制造及再制造过程中,对环境温度进行降温,保证增材制造及再制造工艺的顺利进行。
49.s60、第二腔室21内的液体温度升高,推动调温管道50的液面高度上升,并将混合液体送入第三腔室41,第三腔室41再次通过第二连通管道60向第二腔室21输送第三腔室41内的混合液体和第二液体的混合液体,以降低第二腔室21内的混合液体的温度,以使调温管道50的液面高度回到预设位置。
50.换热管道70的惰性气体输送一段时间后,经历了一段换热过程,第二腔室21内的混合液体的温度升高,则调温管道50的液面高度也会随之升高,可根据所需的增材制造及再制造工艺中所需的环境温度的情况,设置调温管道50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使得调温管道50的液体自动流入到第三腔室41中,在第三腔室41中,第二液体再与调温管道50流过来的混合液体进行混合而降低最终的混合液体的温度,之后,再将此最终的混合液体通过第
二连通管道60输送至第二腔室21,从而降低第二腔室21的混合液体的温度,直至调温管道50的液面高度回到预设位置后,说明第二腔室21的温度已经达到可以进行换热的温度,则换热管道70继续输送惰性气体进行增材制造和再制造。
51.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过程是动态的,当第二腔室21的混合液体的温度升高时,自动从第三腔室41补充液体,确保第二腔室21的混合液体的温度始终保持稳定,进而可使得换热管道70输送的惰性气体的温度保持稳定,故而可以为增材制造和再制造工艺提供稳定的环境温度,保证工艺的顺利进行。
52.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装置100,通过设置第一容器10、第二容器20、第一连通管道30、第三容器40、调温管道50、第二连通管道60和换热管道70,第一容器10和第三容器40盛放不同的液体,在第二腔室21进行液体的混合,并通过调温管道50确定混合液体的温度,在第二腔室21进行热量交换,使得换热管道70内的惰性气体的温度得到降低,并且,随着第二腔室21的温度的升高,可通过补充第三腔室41的液体进行对第二腔室21的液体进行降温,通过调温管道50的液面高度确定温度是否达到所需的温度,装置的结构简单,对应的操作方法也简单,且能提供稳定的温度环境,确保换热管道70的惰性气体可以保持稳定的温度,进而使得增材制造和再制造环境温度保持稳定,提供持续的低温环境,惰性气体的温度控制是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装置实现的,故控制简单,且可靠性好,不易产生降温失效的情况,满足增材制造及再制造零件的控形、控性需求。
53.可选的,请参考图1,第一连通管道30的出口相比于第二腔室21的底壁22高出第一预设高度。可选的,第二容器20呈圆柱形,其包括底壁22、侧壁24和顶壁23,第一连通管道30的一端与第一容器10的侧壁连接,第一连通管道30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容器20的侧壁24伸入第二腔室21,位于第二腔室21的第一连通管道30的开口即为出口。该出口与底壁22的垂直距离为第一预设高度。第一预设高度可根据需要而定,具体不做限定。之所以设置第一连通管道30的出口比第二容器20的底壁22更高些,是为了在第二容器20内盛放第一液体时,第一液体可以在低于第一预设高度时不会淹没第一连通管道30的开口,能储存一定量的液体打底,能保证换热管道70始终至少有部分液体浸过,避免换热管道70降温失效的情况出现。同时,设置该第一预设高度,在第二腔室21的液面高度低于第一连通管道30的出口时,第二腔室21的液体不会阻止第一连通管道30的液体继续向第二腔室21进行输送。
54.可选的,请参考图1,第二连通管道60在第三腔室41的开口相比于第三腔室41的底壁42高出第二预设高度。可选的,第三容器40也呈圆柱形,其包括底壁42、侧壁44和顶壁43,第三容器40的底壁42可与第二容器20的顶壁23紧贴。可选的,第三容器40的底壁42可以和第二容器20的顶壁23共用。可选的,第三容器40的底壁42也可与第二容器20的顶壁23具有间隔距离。第二连通管道60穿过第二容器20的顶壁23和第三容器40的底壁42,其位于第三腔室41的开口比第三容器40的底壁42更高,即第二连通管道60在第三腔室41的开口比第三腔室41的底壁42高出第二预设高度。如此设置,可使得第三腔室41内也可盛放一定量的打底的液体,在第三腔室41的液体的液面高度未超过第二连通管道60的开口时,调温管道50可一直向第三腔室41输送第二腔室21的混合液体,直至第三腔室41的液体的液面高度达到第二连通管道60的开口,则第三腔室41的液体经第二连通管道60输送到第二腔室21。如此,调温管道50的液体进入第三腔室41后,并不是直接送回第二腔室21,而是先在第三腔室41内储存起来,使得控制过程有一定的冗余度。另外,第三腔室41的第二液体也有时间与调温
管道50输送的液体在第三腔室41先进行混合,先对第三腔室41的液体的温度进行降温,后续随着液面高度达到第二预设高度,再整体送至第二腔室21。第二连通管道60在第二腔室21的一端也可伸入到第二腔室21内,凸出于第二容器20的顶壁23,可避免第三腔室41的液体与第二腔室21的顶壁23接触而向四周不受控的流动,能直接落下。
55.可选的,第二腔室21的体积大于第三腔室41的体积。如此,可使得调温管道50将第二腔室21的液体输送至第三腔室41时,即使第三腔室41的液面高度相对第三腔室41的底壁42高出第二预设高度,也不会将第二腔室21的液体用完,保证第二腔室21至少还有相当多的液体,避免换热管道70没有液体浸没而导致降温失效。
56.进一步的,调温管道50在第三腔室41的开口相比于第三腔室41的底壁42高出第三预设高度,第三预设高度大于第二预设高度。调温管道50的开口比第二连通管道60的开口更高,则第三腔室41内的液体的液面高度不会达到调温管道50的开口处,可使得调温管道50的液体不会受到第三腔室41的液体的阻挡,保证装置运行稳定。
57.可选,调温管道5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管道51、温度显示管道52和第二管道53,第一管道51连接第二容器20的侧壁24和温度显示管道52的一端,第二管道53连接温度显示管道52远离第一管道51的一端,以及连接第三容器40的侧壁44。第一管道51可与第二容器20的侧壁24连接,可伸入第二腔室21内,也可仅在第二容器20的侧壁24处不向第二腔室21内凸出。第二管道53与第三容器40的连接方式可参考第一管道51与第二容器20的连接方式,不再赘述。温度显示管道52呈透明状,且沿竖直方向延伸,温度显示管道52设置有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列的刻度线54。温度显示管道52可为玻璃、树脂等材质制作而成,其透明的结构,可以使用户直观观察到其内的液面高度。本技术实施例的装置在运行时,温度显示管道52沿竖直方向延伸,减少因倾斜设置也导致的液面高度的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发生。温度显示管道52的管径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不做限制。刻度线54可为多个互相平行设置的线条,每一线条对应一个温度的数值,当液面高度与其中某一线条对齐时,则可直接读出温度数值。该温度数值即为第二腔室21的混合液体的温度。结合前述的说明,调温管道50的液面高度与第二腔室21的混合液体的温度是有对应关系的,故可通过温度显示管道52直接读出混合液体的温度。具体的,刻度线54的温度数值可根据需要设置,如图1中示出了-60℃、-40℃、-20℃、0℃、20℃这几个数值,这些数值可以直接刻在温度显示管道52上对应的线条旁。
58.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调温管道50的形式测量温度数据。例如,可采用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二腔室21的液体的温度,需要此温度传感器能够耐低温。
59.一种实施例中,换热管道70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气管道71、弯曲管道72和出气管道73,弯曲管道72容置在第二腔室21,并呈弯曲状,进气管道71和出气管道73均在第二容器20外部。具体的,弯曲管道72的形状可呈蛇形、波浪形、环形等任意可行的形状,设计弯曲的形状,可以使得弯曲管道72在第二腔室21内具有较长的长度,其内输送的惰性气体有更多的时间与第二腔室21的液体进行热量交换。弯曲管道72可采用导热效果好的材质,如金属材质,以尽快的完成换热过程,出气管道73可采用隔热保温材料,可减小已完成降温的惰性气体被外界环境的温度影响的程度。出气管道73延伸至增材制造及再制造工艺处,并填充在其工艺环境中。可选的,进气管道71和出气管道73均为一端与第二腔室21的底壁22连接,另一端在第二容器20外部的结构,弯曲管道72可紧贴在第二容器20的底壁22上,在第二腔室21的液体较少时,也能浸没弯曲管道72,减少未被浸没而影响降温效果。
60.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装置100还包括进液管道80,进液管道80连通第三腔室41,并用于向第三腔室41输送第二液体。可选的,进液管道80的一端连接在第三容器40的顶壁43上,另一端用于与第二液体源连通。设置进液管道80,可持续向第三腔室41内输送新的第二液体,从而实现持续稳定的冷却降温。
61.可选的,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装置100还包括第四容器90,第四容器90形成有第四腔室91,第四容器90与第二容器20的顶壁23连接,第三容器40容置在第四腔室91。
62.可选的,第四容器90可与第二容器20为相同的结构,两者可为一体式结构。第四容器90的底壁可与第二容器20的顶壁23共用,第四容器90的侧壁93与第二容器20的侧壁24齐平共面,进液管道80可穿过第四容器90的顶壁92而与第三容器40连通。设置第四容器90收容第三容器40,可对第三容器40与外界之间建立隔离,减少外界环境对第三腔室41的液体的温度的影响。
63.下面给出一种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装置进行温度控制后,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的应用情况示例。
64.以钛合金等离子弧增材制造及再制造零件为例,经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环境温度调整装置调控环境温度,所得测试力学性能结果均值达到锻造标准力学性能。
65.具体力学性能如下表:
[0066][0067]
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标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68]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技术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