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配件制造用脱模震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00323发布日期:2022-08-27 04:48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械配件制造用脱模震壳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铸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械配件制造用脱模震壳机。


背景技术:

2.铸造是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基础工艺之一。铸造作为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在我国发展逐步成熟。铸造机械就是利用这种技术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体并浇进铸型里,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铸件的能用到的所有机械设备,又称铸造设备,在铸造完成后,需要利用震壳机对模具震动,使得模具和机械配件之间产生缝隙,从而便于机械配件脱模。
3.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10755118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震壳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上设置有朝下的震动机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载物板,载物板位于震动机构下方,所述底座上相对工位位置的另一端设置有一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包括气缸,所述气缸的前端设置有一推板,所述推板的下端抵触在载物板上。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收集碎屑并统一处理,避免处理后产生的碎屑不易清理的问题,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去模壳的效率,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4.1、该实用新型并没有设置专业的固定机构,因此导致整体装置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机械配件和模具移动的情况,导致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两个挡板的设置,导致整体装置不能很好的适用于不同型号的机械模具,整体装置的实用性较低;
5.2、该实用新型在作业过程中,机械配件的安放和卸下都是工作人员手动完成的,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
6.因此,公开号为cn210755118u的实用新型,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配件制造用脱模震壳机,通过启动第二液压缸,使得第二液压缸带动第二活塞杆移动,从而对机械配件及其模具包夹固定,以及通过设置有上料机构,利用上料机构带动机械配件和模具上升或下降,解决了公开号为cn210755118u的实用新型实用性较低和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9.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机械配件制造用脱模震壳机,包括承载固定机构和振动机构,所述承载固定机构包括桌板,便于震动整体装置的震动作业,所述桌板的顶部其中三个拐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座,便于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放置,其中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座内侧嵌入固定连接有第一液压缸,便于带动固定板移动,所述第一液压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承载固定机构的一侧设置有上料机构,便于机械配件和模具的安放和卸下。
10.进一步地,所述桌板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便于对整体装置支撑,所述桌板的顶部中心位置处贯穿至底部开设有矩形槽,便于碎屑的打扫,所述桌板顶部一侧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条形板,便于上料机构放置。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液压缸的内腔滑动嵌入连接有第一活塞杆,便于带动固定板移动,且第一活塞杆与固定板固定连接。
12.进一步地,另一个所述支撑座的中部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二液压缸,便于带动推板移动,所述第二液压缸的内腔嵌入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杆,便于与推板连接,且第二活塞杆背离第二液压缸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推板,便于推送碎屑。
13.进一步地,所述振动机构固定连接于桌板的顶部,所述振动机构包括h形板,便于振动棒放置,且h形板的底部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振动棒,便于与机械配件的模具接触,所述h形板底部的四个拐角处下方均设置有第三液压缸,便于带动h形板上下移动,且第三液压缸的底部与桌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液压缸的内腔滑动嵌入连接有第三活塞杆,便于与h形板连接,且第三活塞杆的顶部与h形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上料机构包括两个第四液压缸,便于带动托板移动,且第四液压缸固定连接于桌板上的条形板上方,所述第四液压缸的内腔滑动嵌入连接有第四活塞杆,便于与托板连接,且第四活塞杆贯穿条形板,两个所述第四活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托板,便于承托机械配件及其模具。
15.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启动第二液压缸,使得第二液压缸带动第二活塞杆移动,从而对机械配件及其模具包夹固定,避免机械配件和模具震动过程中出现移位的情况,同时使得整体装置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机械配件和模具,提升了整体装置的实用性。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上料机构,利用上料机构带动机械配件和模具上升或下降,从而避免工作人员人工提升机械配件和模具,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承载固定机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振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4.100、承载固定机构;110、桌板;111、支撑柱;112、矩形槽;113、条形板;114、支撑座;120、第一液压缸;121、第一活塞杆;122、固定板;130、第二液压缸;131、第二活塞杆;132、推板;200、振动机构;210、h形板;211、振动棒;220、第三液压缸;221、第三活塞杆;300、上料机构;310、第四液压缸;311、第四活塞杆;320、托板。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6.请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机械配件制造用脱模震壳机,包括承载固定机构100和振动机构200,承载固定机构100包括桌板110,桌板110的顶部其中三个拐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座114,其中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座114内侧嵌入固定连接有第一液压缸120,第一液压缸12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22,承载固定机构100的一侧设置有上料机构300,在该机械配件制造用脱模震壳机使用时,利用上料机构300将机械配件及其模具提升至与桌板110平齐的高度,再将机械配件及其模具推送至两个固定板122之间,启动两个第一液压缸120,使其带动固定板122对机械配件及其模具固定;
27.桌板110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11,桌板110的顶部中心位置处贯穿至底部开设有矩形槽112,桌板110顶部一侧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条形板113,当机械配件及其模具的震动操作完成后,通过矩形槽112的设置,从而方便推板132将震动过程中产生的碎屑推送至地面或外部的垃圾桶内;
28.第一液压缸120的内腔滑动嵌入连接有第一活塞杆121,且第一活塞杆121与固定板122固定连接,工作人员将机械配件和模具推送至两个固定板122之间,并启动第一液压缸120,使其通过第一活塞杆121带动固定板122移动,从而对机械配件及其模具固定;
29.另一个支撑座114的中部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二液压缸130,第二液压缸130的内腔嵌入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杆131,且第二活塞杆131背离第二液压缸13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推板132,机械配件及其模具的震动操作完成后,启动第二液压缸130,使其通过第二活塞杆131带动推板132移动,从而将震动模具过程中产生的碎屑推送至矩形槽112内,最终落在地面或外部单元的垃圾桶内;
30.振动机构200固定连接于桌板110的顶部,振动机构200包括h形板210,且h形板210的底部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振动棒211,h形板210底部的四个拐角处下方均设置有第三液压缸220,且第三液压缸220的底部与桌板110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三液压缸220的内腔滑动嵌入连接有第三活塞杆221,且第三活塞杆221的顶部与h形板210的底部固定连接,启动第三液压缸220,使其通过第三活塞杆221带动h形板210上下移动,从而使得h形板210下方的振动棒211震动模具;
31.上料机构300包括两个第四液压缸310,且第四液压缸310固定连接于桌板110上的条形板113上方,第四液压缸310的内腔滑动嵌入连接有第四活塞杆311,且第四活塞杆311贯穿条形板113,两个第四活塞杆3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托板320,在该机械配件制造用脱模震壳机使用时,将待脱模的机械配件及其模具放置在托板320上,启动第四液压缸310,使其通过第四活塞杆311带动托板320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从而使得托板320上的机械配件和模具上升至与桌板110同一高度。
32.工作原理:在该机械配件制造用脱模震壳机使用时,将待脱模的机械配件及其模具放置在托板320上,启动第四液压缸310,使其通过第四活塞杆311带动托板320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从而使得托板320上的机械配件和模具上升至与桌板110同一高度,此时工作人员将机械配件和模具推送至两个固定板122之间,并启动第一液压缸120,使其通过第一活塞杆121带动固定板122移动,从而对机械配件及其模具固定,再启动第三液压缸220,使
其通过第三活塞杆221带动h形板210上下移动,从而使得h形板210下方的振动棒211震动模具,整体装置作业完成后,反向操作上述步骤从将松动的机械配件和模具卸下,再启动第二液压缸130,使其通过第二活塞杆131带动推板132移动,从而将震动模具过程中产生的碎屑推送至矩形槽112内,最终落在地面或外部单元的垃圾桶内。
3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均属于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