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退火铜管的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68037发布日期:2022-08-24 11:42阅读:68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属于铜管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退火铜管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在铜管加工过程中,铜管退火是不可缺少的工序。在铜管自动化生产线上,退火后的铜管需要继续输送到下一工序进行加工。退火后的铜管不仅温度高,而且比较软,在输送过程中容易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下塌变弯,冷却后又不易恢复直线状态。在现有技术中通过使用支撑装置对退火后的铜管进行支撑以保持其直线度,常用的支撑装置中使用石墨环对铜管直接接触支撑,以适应其较高的温度。石墨环内的下表面与高速通过的铜管下表面处于接触、摩擦状态,并且位置相对固定,这导致石墨环极易损坏,更换频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退火铜管的支撑装置,使石墨环的摩擦位置不断变换,以延长石墨环的使用寿命。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退火铜管的支撑装置,包括支架、电机、蜗轮支座、蜗杆、蜗轮和石墨环;所述支架的支架平台上固定所述电机和所述蜗轮支座,所述电机的的电机轴固定连接所述蜗杆;所述蜗轮为空腔圆柱状结构,包括位于内部轴向上通透的圆柱形空腔和位于外表中部周向上的凸缘,所述凸缘两边较细部分形成表面光滑的蜗轮轴,蜗轮齿设置在所述凸缘上;所述石墨环固定安装在所述圆柱形空腔中;所述蜗轮支座为方形腔体结构,所述蜗轮支座的左、右两侧设置有通孔,所述蜗杆有间隙地穿过两个所述通孔;所述蜗轮支座的腔体内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圆弧形凹面支承台,所述圆弧形凹面支承台的圆心上设置有半圆形第一中心孔;两个所述蜗轮轴滑动支承在两个所述圆弧形凹面支承台上,所述石墨环与所述第一中心孔同心;所述第一中心孔用于穿设铜管;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相啮合。
6.优选地,所述蜗轮支座上方设置有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蜗轮支座活动盖合;所述上盖中设置有弧面卡台;所述弧面卡台与所述圆弧形凹面支承台合围成圆柱孔,共同滑动卡接所述蜗轮轴;所述弧面卡台上设置有半圆形第二中心孔,所述第一中心孔与所述第二中心孔合围成圆孔。
7.优选地,所述上盖与所述蜗轮支座通过合页铰接,所述上盖与所述蜗轮支座之间设置有锁扣。
8.优选地,所述蜗轮支座和上盖为黄铜。
9.优选地,所述蜗轮支座的底部设置有底部开口。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1.本实用新型的退火铜管的支撑装置在工作时,电机带动蜗杆转动,蜗杆带动蜗轮转动,使固定在蜗轮圆柱形空腔中的石墨环转动,使得石墨环与退火后的铜管的接触摩擦位置不断转换,从而延长了石墨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退火铜管的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图1的右视图。
14.图3为图1中蜗轮的侧视剖面图。
15.图4为图1中石墨环的侧视剖面图。
16.图5为图1的俯视图。
17.图6为图2中的蜗轮支座俯视图。
18.图7为图6的a-a向剖视图。
19.图8为图6的b-b向剖视图。
20.图9为图6的后视图。
21.图10为上盖的仰视图。
22.图11为图10的c-c向剖视图。
23.图12为图10的d-d向剖视图。
24.图中:
25.1、支架;11、支架平台;2、电机;21、电机轴;3、蜗杆;4、蜗轮支座;41、通孔;42、圆弧形凹面支承台;43、第一中心孔;44、底部开口;5、蜗轮;51、凸缘;52、蜗轮齿;53、蜗轮轴;54、圆柱形空腔;6、上盖;61、合页;62;锁扣;63、弧面卡台;64、第二中心孔;7、石墨环。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退火铜管的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右视图,图3为图1中蜗轮的侧视剖面图,图4为图1中石墨环的侧视剖面图,图5为图1的俯视图,图6为图2中的蜗轮支座俯视图,图7为图6的a-a向剖视图,图8为图6的b-b向剖视图,图9为图6的后视图。
28.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退火铜管的支撑装置,包括支架1、电机2、蜗轮支座4、蜗杆3、蜗轮5和石墨环7。所述支架1的支架平台11上固定所述电机2和所述蜗轮支座4,所述电机2的电机轴21固定连接所述蜗杆3;所述蜗轮4为空腔圆柱状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位于内部轴向上通透的圆柱形空腔54和位于外表中部周向上的凸缘51,所述凸缘51两边较细部分形成表面光滑的蜗轮轴53,蜗轮齿52设置在所述凸缘51上;所述石墨环7固定安装在所述圆柱形空腔54中(如图1、2所示)。所述蜗轮支座4为方形腔体结构,如图1、2、5、6、7、8所示,所述蜗轮支座4的左、右两侧设置有通孔41,所述蜗杆3有间隙地穿过两个所述通孔41;所述蜗轮支座4的腔体内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圆弧形凹面支承台42,所述圆弧形凹面支承台42的圆心上设置有半圆形第一中心孔43;两个所述蜗轮轴53滑动支承在两个所述圆弧形凹面支承台42上,所述石墨环7与所述第一中心孔43同心;所述第一中心孔43用于穿设铜管;所述蜗轮5与所述蜗杆3相啮合。
29.工作原理:
30.本实用新型的退火铜管的支撑装置在工作时,设置在退火炉的出口,退火后的铜管通过蜗轮支座4上的第一中心孔43穿设在石墨环7中,石墨环7对退火后的铜管直接支撑,使之不发生下塌弯曲。在对铜管的支撑过程中,电机2转动,带动与电机轴21固定连接的蜗
轮轴53转动,蜗轮轴53拨动与之啮合的蜗轮齿52使得蜗轮5在圆弧形凹面支承台42上转动,位于蜗轮5圆柱形空腔54中的石墨环7也随之转动,从而使得石墨环7与退火后的铜管的支撑接触面位置也不停地进行变换,有效地改善了石墨环7单一位置与热铜管进行接触摩擦而带来的固定位置过多磨擦损坏,有效延长了石墨环的使用寿命。
31.优选地,所述蜗轮支座4上方设置有上盖6,如图1、2所示。所述上盖6与所述蜗轮支座4活动盖合;所述上盖6中设置有弧面卡台63;所述弧面卡台63与所述圆弧形凹面支承台42合围成圆柱孔,共同滑动卡接所述蜗轮轴53;所述弧面卡台63上设置有半圆形第二中心孔64,所述第一中心孔43与所述第二中心孔64合围成圆孔。
32.在蜗轮支座4的上方设置了上盖6,可以防尘;另外,通过弧面卡台63与圆弧形凹面支承台42合围成圆柱孔卡接蜗轮轴53,可以蜗轮5的转动更加平稳,不会出现上下窜动。
33.优选地,所述上盖6与所述蜗轮支座4通过合页61铰接,所述上盖6与所述蜗轮支座4之间设置有锁扣62。上盖6与蜗轮支座4通过合页61转动连接,打开和盖合都更加方便,设置了锁扣62后,上盖6与蜗轮支座4扣合更牢固。
34.优选地,所述蜗轮支座4和上盖6为黄铜。使用黄铜的蜗轮支座4和上盖,更加耐磨。
35.优选地,所述蜗轮支座4的底部设置有底部开口44。图9为图6的后视图,如图9所示,在蜗轮支座4的底部设置底部开口44,更有利于散热。
36.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以上所描述的各个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另外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