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罐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17028发布日期:2022-12-02 22:22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中间罐车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连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间罐车。


背景技术:

2.中间罐作为用以接受大包的钢水并将其分配到每流结晶器中的设备,具有稳压、贮存以及冶金等作用,属于连续浇铸过程中关键的一部分,而中间罐车主要用于对中间罐进行支撑、运送及准确定位。
3.近年来随着连铸行业的不断发展,高拉速、大断面的生产需求不断增加,中间罐的容量及跨度也不断增大,而中间罐容量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量对连续浇铸有较大影响。
4.目前市面上的中间罐车对于中间罐的支撑性较差,具体支撑点之间的跨距较大,在浇铸过程中中间罐受热辐射和钢水重量的影响,会出现下挠变形,长时间使用后产生永久变形,对铸坯质量和产量均有较大影响,难以保障生产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中间罐车,以解决上述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
7.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中间罐车,包括:
8.传动框架,作为所述中间罐车的载体机构,所述传动框架中部设有第一支撑臂,其中所述第一支撑臂主体呈l型结构;
9.行走机构,设于所述传动框架上,作为所述中间罐车的运动机构;
10.升降机构,设于所述传动框架两侧,用于中间罐的升降;
11.横向微调对中机构,设于所述升降机构上,用于所述中间罐的水口对中;
12.支撑机构,设于所述第一支撑臂l型的水平位置两端,用于支撑所述中间罐的中部位置。
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还包括:
14.称量机构,相对设于所述升降机构和所述支撑机构上,用于称量所述中间罐内钢水容量和支撑所述中间罐。
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所述传动框架,包括:
16.第二支撑臂,设于所述第一支撑臂一侧;
17.第三支撑臂,设于所述第一支撑臂另一侧;
18.横梁,所述横梁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第二支撑臂之间,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第三支撑臂之间均由两个所述横梁连接固定。
1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和所述第三支撑臂主体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第二支撑臂之间,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第三支撑臂之间设有的两个所述横梁,分别位于l型结构的垂直端与水平端。
2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
21.提升框架,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臂和所述第三支撑臂上;
22.升降液压缸,配合设于所述提升框架两端;
23.所述升降液压缸控制所述中间罐的升降。
2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所述称量机构,包括:
25.若干个称量压头,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称量压头配合设于所述支撑机构顶部,至少四个所述称量压头对称设置在两侧所述升升降机构上;
26.滚轮,配合设于所述称量压头顶部,与所述中间罐底部接触。
2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
28.支撑液压缸,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臂两端,通过所述称量压头的反馈数值控制所述支撑液压缸提供恒定支撑力。
2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所述横向微调对中机构包括:
30.落包导向柱,设于所述提升框架中部,用于所述中间罐的导向定位;
31.横移液压缸,设于所述落包导向柱下方,用于调节所述中间罐水口的位置。
3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所述行走机构,包括:
33.至少两个驱动轮,设于所述传动框架顶部,用于驱动所述中间罐车行走;
34.至少四个自由轮,设于所述传动框架底部,用于移动所述中间罐车位置。
3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还包括:
36.防护机构,设于所述传动框架靠近顶部位置处,用于隔热防护。
3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38.基于本实施例的实施,本技术在中间罐车中部的第一支撑臂两端对应增设了支撑机构,由支撑机构为中间罐的中部位置提供支撑,有效的降低了中间罐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量。具体的,中间罐左右两端分别置于提升机构上对称设置在中间罐车两侧的提升机构在调节中间罐升降的同时,为中间罐两端提供支撑力,而中部增设的支撑机构,在支撑中间罐中部位置时,有效的缩短了支撑位置之间的跨距,防止使用过程中受热辐射和钢水重量的影响,导致的中间罐出现下挠变形的情况发生,保障了中间罐水口的对中精度,从而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和铸坯质量,延长中间罐的使用寿命,节约生产和维护成本。
39.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40.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41.图1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装置主体结构示意图;
42.图2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传动框架及行走机构的示意图;
43.图3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装置主体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4.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
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45.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7.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48.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技术,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技术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技术的主旨。
4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间罐车,包括:
50.传动框架,作为中间罐车的载体机构,传动框架中部设有第一支撑臂120,第一支撑臂120的主体呈l型结构;
51.行走机构,设于传动框架上,作为中间罐车的运动机构;
52.升降机构,设于传动框架两侧,用于中间罐900的升降;
53.横向微调对中机构,设于升降机构上,用于中间罐900的水口对中;
54.支撑机构,设于第一支撑臂120的l型的水平位置两端,用于支撑中间罐的中部位置。
55.如图1所示,在此实施例中,传动框架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升降机构,传动框架的中部位置设有第一支撑臂120,其中第一支撑臂120的主体结构呈l型,l型结构的水平位置两端设有支撑机构。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进入浇钢位置的过程中,为保护水口,通过升降机构实现将中间罐升起的目的。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到达浇钢位置后,需要将升起的中间罐进行调整,通过横向微调对中机构实现将水口对准结晶器中心的目的。通过在第一支撑臂120的水平位置增设两个支撑机构,为中间罐900的中部位置提供支撑力,有效的缩短相邻支撑位置之间的距离,减少中间罐相邻支撑点的跨距,从而防止中间罐900在使用过程中,内部钢水重量导致的下挠变形,延长了中间罐的使用寿命,保障了高生产的稳定剂和铸坯质量。
5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还包括:
57.称量机构,相对设于所述升降机构和所述支撑机构上,用于称量所述中间罐内钢水容量和支撑所述中间罐。
58.在此实施例中,每侧的升降机构上表面至少固设有两个称量机构,且支撑机构顶部也对应设有称量机构,具体的,称量机构用于称量中间罐900的钢水重量,同时也为中间罐900提供支撑力,称量机构能够有效控制支撑机构输出的支撑力,具体的支撑力数值需要
确保当中间罐900为空罐时,不会被支撑机构顶翻。
59.如图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传动框架,包括:
60.第二支撑臂110,设于第一支撑臂120一侧;
61.第三支撑臂130,设于第一支撑臂120另一侧;
62.横梁140,横梁140的数量为四个,第一支撑臂120与第二支撑臂110之间,第一支撑臂120与第三支撑臂130之间均由两个横梁140连接固定。
63.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臂120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第二支撑臂110和第三支撑臂130,其中第一支撑臂120与第二支撑臂110之间,第一支撑臂120与第三支撑臂130之间,均通过两个横梁140连接固定,第一支撑臂120、第二支撑臂110、第三支撑臂130和四个横梁140之间螺接固定成传动框架主体结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需要说明的是,传动框架的具体尺寸可根据所支撑的实际中间罐的尺寸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6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第一支撑臂120、第二支撑臂110和第三支撑臂130主体结构相同,第一支撑臂120与第二支撑臂110之间,第一支撑臂120与第三支撑臂130之间设有的两个横梁140,分别位于l型结构的垂直端与水平端。
65.在此实施例中,第二支撑臂110和第三支撑臂130与第一支撑臂120的主体结构相同,均成l型结构,升降机构对称设置在第二支撑臂110和第三支撑臂130的l型结构的水平位置处,升降机构的顶部位于l型结构垂直方向的中间位置处,便于提升和降低中间罐的位置,其中相邻的第一支撑臂120与第二支撑臂110,第一支撑臂120与第三支撑臂130之间设置的两个横梁140,分别固定设置在l型的垂直端与水平端,整体结构更加稳定,为升降机构、支撑机构和称量机构等提供稳定的安装位置,进一步的增强中间罐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保障生产质量。
66.如图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升降机构,包括:
67.提升框架310,对称设置在第二支撑臂110和第三支撑臂130上;
68.升降液压缸420,配合设于提升框架310两端;
69.升降液压缸420控制中间罐900的升降。
70.在此实施例中,提升框架310整体呈凹形结构,其中升降液压缸420对称设置在凹形结构两侧位置处,其中凹形结构外侧设有提升导向结构330,用于对中间罐900的升降进行导向。需要说明的是,升降液压缸420底部延伸出提升框架310,分别与第二支撑臂110和第三支撑臂130上表面螺接固定。四个升降液压缸420均为带内置位移传感器及比例阀控制的液压缸,通过液压驱动实现中间罐的同步升降。
71.如图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称量机构,包括:
72.若干个称量压头610,其中至少两个称量压头610配合设于支撑机构顶部,至少四个称量压头610对称设置在两侧升降机构上;
73.滚轮620,配合设于称量压头610顶部,与中间罐900底部接触。
74.在此实施例中,升降机构的提升框架310上设置的称量压头610,均位于两侧设置的升降液压缸420之间,同时支撑机构顶部也分别对应设置称量压头610,中间罐底部两端与提升框架310上设置的称量压头610的滚轮620接触,为中间罐两侧提供支撑力,中间罐900的中部位置底部与支撑机构上设置的称量压头610上的滚轮620接触,为中间罐的中部位置提供支撑力,减少中间罐支点间的跨距,从而减少中间罐的变形。
7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支撑机构,包括:
76.支撑液压缸610,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臂120两端,通过称量压头610的反馈数值控制支撑液压缸610提供恒定支撑力。
77.在此实施例中,支撑液压缸610底部与第一支撑臂120的顶部螺接固定,同时支撑液压缸610顶部设置的称量压头610反馈的中间罐内钢水重量的数值及液压系统,控制支撑液压缸610输出恒定的支撑力,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液压缸610所提供的支撑力大小需要满足在中间罐为空罐时,中间罐不会被顶翻。
7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横向微调对中机构包括:
79.落包导向柱410,设于提升框架310中部,用于中间罐的导向定位;
80.横移液压缸420,设于落包导向柱410下方,用于调节中间罐水口的位置。
81.在此实施例中,落包导向柱410设置在提升框架310的中部位置处,具体设置在相邻两个称量压头610之间,两侧的落包导向柱410顶部均与中间罐底部接触,用于对在落放钢水包时进行导向定位,同时落包导向柱410底部设置有横移液压缸420,通过横移液压缸420实现将中间罐水口与结晶器对中的目的。
8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行走机构,包括:
83.至少两个驱动轮,设于传动框架顶部,用于驱动中间罐车行走;
84.至少四个自由轮210,设于传动框架底部,用于移动中间罐车位置。
85.在此实施例中,至少两个驱动轮对称设置传动框架顶部,具体的分别位于第一支撑臂120、第二支撑臂110和第三支撑臂130垂直端位置的两个横梁140顶部,实现对中间罐车在轨道上行走驱动的目的。同时,至少四个自由轮210设置在传动框架底部,具体的其中至少两个自由轮210对称设置在第一支撑臂120两端的横梁140底部位置处,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二支撑臂110一端底部位置处,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三支撑臂130一端底部位置处,用于支撑传动框架,同时实现移动中间罐车位置的目的。
8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还包括:
87.防护机构700,设于传动框架靠近顶部位置处,用于隔热防护,需要说明的是,还包括梯子810,对称设于传动框架两侧,操作台820,配合设于梯子810顶部。
88.在此实施例中,防护机构700由焊接结构件及耐火材料构成,具体设置在传动框架靠近顶部位置处的横梁140内侧,其中防护机构700一端与第三支撑臂130内侧齐平设置,另一端位于靠近第二支撑臂110位置处,通过电动卷扬实现防护机构700的升降动作,便于在生产过程中进行隔热防护。第二支撑臂110和第三支撑臂130水平端对称设有梯子810,其中梯子810顶部向中间罐方向延伸设有操作台820,便于在设备安装和生产过程中进行操作。
89.以上已经描述了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