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钻磨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83563发布日期:2023-02-04 05:38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钻磨抛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钻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钻磨抛系统。


背景技术:

2.水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饰品和服饰的配件,其通常通过抛光机对其进行加工。水钻的加工过程可以分为上胶粉、上珠坯、磨抛、吹水、加热和卸钻等,抛光机的前后两侧反向地设有两条生产线,单侧的加工顺序通常为上胶粉、上珠坯、磨抛、吹水、加热和卸钻。具体地,如图1所示,常规的水钻磨抛系统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机架、机架两端的两个夹具转动结构和机架左右两侧的两条抛光生产线等,两条抛光生产线反向设置且其通过两个夹具转动结构构成环形。其中,抛光生产线由前至后(沿夹具的输送方向)依次设有上胶粉工位12、上珠坯工位11、第一空工位10、粗磨工位15、细磨工位16、粗抛工位17、细抛工位18、吹水工位22、加热工位23和卸钻工位13等,一条抛光生产线上的上胶粉工位12与另一条抛光生产线上的卸钻工位13分别位于对应端的夹具转动结构的左右两侧,上胶粉工位12上设有上胶粉装置,上珠坯工位11上设有上珠坯装置,第一空工位10为空,粗磨工位15、细磨工位16、粗抛工位17和细抛工位18上均设有滚筒磨抛装置,吹水工位22上设有吹水装置,加热工位23上设有加热装置,卸钻工位13上设有卸钻装置。常规的水钻磨抛系统的结构与申请号为cn201420548285.8的专利相似,各装置也可参见该专利。其中,加热装置包括高频加热器和加热铜管等,加热铜管沿前后向设置且其一端向下弯折形成弯折端,加热铜管的另一端与高频加热器电连接。吹水装置包括接水槽及其上方的喷气头等,接水槽位于夹具的下方,喷气头朝向夹具的夹具针设置。
3.申请人在采用现有的水钻磨抛系统加工水钻时,发现至少如下两个问题:
4.(1)夹具转动结构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上胶粉工位与卸钻工位,需要夹具转动结构与上胶粉工位和卸钻工位配合,导致夹具转动结构的转接速度不能非常快,进而限制了整条抛光生产线对水钻的处理时间,通常水钻的处理时间为2.5s左右。
5.(2)上胶粉工位需要夹具到达一定温度才行,现有技术中,加热后的夹具需要经过卸钻工位(高温下才能实现卸钻)和夹具转动结构,夹具转动结构会延长加热至上胶粉的时间,因此通常需要将夹具加热至1100℃左右才能保证上胶粉效果,能耗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钻磨抛系统,该系统将夹具转动结构的两侧工位均设置空,让夹具转动结构的旋转速度更快;同时调整各工位的顺序,加热工位不经过夹具转动结构即可至上胶粉工位,进而减少加热至上胶粉之间的时间差,进而可降低加热工位处将夹具加热的温度。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钻磨抛系统,该系统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机架1、机架1两端的两个夹具转动结构和机架1左右两侧的两条抛光生产线,两条抛光生产线反向设置且其通过两个夹具转动结构构成环形,所述抛光生产线包括加热装置和吹水装置,所
述加热装置包括高频加热器和加热铜管2,所述加热铜管2的一端向下弯折形成弯折端4,所述吹水装置包括接水槽5及其上方的喷气头6;所述抛光生产线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设置的第一空工位10、上珠坯工位11、上胶粉工位12、卸钻工位13、吹水与加热工位14、磨抛工位和第二空工位19,所述第一空工位10与第二空工位19分别位于两个夹具转动结构的左侧或右侧,所述加热装置和吹水装置均设于吹水与加热工位14上,所述吹水装置位于加热装置的前侧,所述弯折端4位于接水槽5的正上方,所述喷气头6位于弯折端4与接水槽5的前槽壁之间。
8.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喷气头6垂直于夹具3,其位于夹具3远离机架1的一侧,其正对夹具3的夹具针,其与弯折端4和接水槽5的前槽壁均相邻。
9.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喷气头6包括前后并排设置的两根万向竹节管,两根万向竹节管通过支架7固定在接水槽5的前槽壁的内侧。
10.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吹水与加热工位14的上部前后并排设有三个与夹具3的燕尾槽配合的导轮9,所述导轮9竖向设置,中部的导轮9能由翻转气缸驱动向上翻转以取下夹具3,两侧的两个导轮9分别位于夹具3的前方与后方;所述翻转气缸伸展时,中部的导轮9顶靠在燕尾槽上;所述翻转气缸收缩时,中部的导轮9向上翻转;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前后并排设置的两个升降气缸20,两个升降气缸20均位于接水槽5的后方,所述升降气缸20竖向设置且其伸缩杆的上端通过绝缘块21与加热铜管2的下侧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气缸20伸展时,所述加热铜管2位于夹具针处;所述升降气缸20收缩时,所述加热铜管2位于夹具3的下方;两个升降气缸20和一个翻转气缸同步驱动。
11.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接水槽5的前槽壁较加热铜管2高,其上设有供夹具3通过的缺口,其与弯折端4的距离小于4cm;所述接水槽5的后槽壁较处于低位的加热铜管2低,其与弯折端4的距离大于8cm。
12.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缺口上且位于接水槽5的前槽壁的外侧设有与其配合的u形槽8;所述u形槽8沿前后向设置,其由磨抛工位至接水槽5斜向下设置,其位于夹具3的正下方,其左右槽壁分别位于夹具3的左右两侧。
13.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磨抛工位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设置的粗磨工位15、细磨工位16、粗抛工位17和细抛工位18,所述粗磨工位15、细磨工位16、粗抛工位17和细抛工位18处均设有滚筒磨抛装置。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钻磨抛系统的思路是:将加热工位空出来并将加热工位的加热装置调整至吹水工位,加上原有的一个空工位(系统预留,以便于用于增加与调整工位)则具有两个空工位,将两个空工位调整至抛光生产线的两端。则夹具转动结构的两侧均为空工位,进而夹具转动结构不需要配合(速度配合和/或动作配合(如需要升降))其他装置,仅需要旋转180
°
即可,可增加夹具转动结构的速度,让整条生产线的速度更快,提升夹具转动结构的速度能让水钻的加工时间由2.5s左右降到2.0s左右。调整各工位的位置,吹水与加热工位、卸钻工位和上胶粉工位位于同一直线上,无需经过加夹具转动结构平转,加热至上胶粉的时间更短,加热装置仅将夹具加热至900-950℃即可(相对于现有技术可降低150-200℃),可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15.图1是现有的水钻磨抛系统中各工位的布置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钻磨抛系统中各工位的布置图;
17.图3是加热装置与吹水装置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机架、2加热铜管、3夹具、4弯折端、5接水槽、6喷气头、7支架、8u形槽、9导轮、10第一空工位、11上珠坯工位、12上胶粉工位、13卸钻工位、14吹水与加热工位、15粗磨工位、16细磨工位、17粗抛工位、18细抛工位、19第二空工位、20升降气缸、21绝缘块、22吹水工位、23加热工位。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20.实施例1
21.参见图2-3,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水钻磨抛系统,该系统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机架1、机架1两端的两个夹具转动结构(可旋转180
°
,将夹具送至另一侧的抛光生产线上)和机架1左右两侧的两条抛光生产线等,机架上部且位于抛光生产线的上方沿左右向设有让夹具左右向运动的夹具输送结构,夹具输送结构与夹具转动结构配合,两条抛光生产线反向设置且其通过两个夹具转动结构构成环形。
22.其中,抛光生产线包括加热装置、吹水装置、上胶粉装置、上珠坯装置、卸钻装置和滚筒磨抛装置等,上胶粉装置、上珠坯装置、卸钻装置和滚筒磨抛装置均为常规结构,具体结构可以参见申请号为cn201420548285.8的描述。其中,加热装置包括高频加热器和加热铜管2等;加热铜管2沿前后向设置,其一端向下弯折(具体为弧形弯折)形成弯折端4,其另一端与高频加热器连接;更具体地,加热铜管2为沿前后向设置的u形结构,其两条臂左右并排设置且分别位于水钻夹具的左右两侧。加热铜管2靠近抛光工位的一端(具体为前端)为u形结构的弯折处且其向下弯折(具体为弧形弯折至竖直)形成弯折端4,其另一端(具体为后端)与高频加热器电连接。其中,吹水装置包括接水槽5及其上方的喷气头6等。接水槽5具体为沿前后向设置的矩形槽,其底部通过管路与排水结构连通,其位于夹具的正下方,其用于接收夹具上掉落和由喷气头6吹落的水。其中,喷气头6垂直于夹具3,其位于夹具3远离机架1的一侧,其正对夹具3的夹具针,其通过管路与压缩空气供应结构连接。
23.本专利在现有的水钻磨抛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改进如下:取消原有的加热工位23作为第二空工位19,保留吹水工位22及其上的吹水装置,将加热装置调整至吹水工位22,则吹水工位22调整为吹水与加热工位14。由于原吹水工位22的空余位置不多,则加热装置与吹水装置需要稍微适应性调整。则改进后的水钻磨抛系统的系统为:抛光生产线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本实施例以夹具的输入方向为前,输出方向为后,后同)的第一空工位10、上珠坯工位11、上胶粉工位12、卸钻工位13、吹水与加热工位14、磨抛工位和第二空工位19。如果仅以空间方位来看,机架1一侧(左侧或右侧)由前至后的顺序为第一空工位10、上珠坯工位11、上胶粉工位12、卸钻工位13、吹水与加热工位14、磨抛工位和第二空工位19;机架1另一侧由前至后的顺序为第二空工位19、磨抛工位、吹水与加热工位14、卸钻工位13、上胶粉工位12、上珠坯工位11、第一空工位10。第一空工位10与第二空工位19分别位于两个夹
具转动结构的左侧或右侧;具体地,前端的夹具转动结构的左侧为第一空工位10,右侧为第二空工位19;后端的夹具转动结构的左侧为第二空工位19,右侧为第一空工位10。即夹具转动结构的两侧均为空工位,进而为提高夹具转动结构的转速提供了条件。具体地,加热装置和吹水装置均设于吹水与加热工位14上,第一空工位10和第二空工位19均为空,上珠坯工位11处设有上珠坯装置,上胶粉工位12处设有上胶粉装置,卸钻工位13处设有卸钻装置,磨抛工位处设有磨抛装置。其中,吹水装置位于加热装置的前侧(靠近磨抛工位的一侧);进一步地,吹水装置位于磨抛工位的相邻后方;弯折端4(加热铜管2的前端)位于接水槽5的正上方,喷气头6位于弯折端4与接水槽5的前槽壁之间。进一步地,喷气头6离接水槽5的前槽壁较离接水槽5的后槽壁近。进一步地,由于位置的关系,喷气头6与弯折端4和接水槽5的前槽壁均相邻。
24.具体地,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喷气头6包括前后并排设置的两根万向竹节管,两根万向竹节管通过支架7固定在接水槽5的前槽壁的内侧,万向竹节管的喷口朝向夹具针且其与压缩空气供应结构连接。具体地,支架7为沿前后向设置的矩形板,其前端固定在接水槽5的前槽壁的内侧,其位于缺口的外侧。万向竹节管固定在支架7上侧。
25.具体地,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接水槽5的前槽壁较加热铜管2高,其上设有供夹具3通过的缺口(具体为竖向设置的矩形口),其与弯折端4的距离小于4cm以更靠近弯折端4接水槽5的后槽壁较加热铜管2低,其与弯折端4的距离大于8cm。
26.进一步地,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缺口上且位于接水槽5的前槽壁的外侧设有与其配合的u形槽8。u形槽8沿前后向设置,其形状与缺口的形状差不多,其由磨抛工位至接水槽5斜向下设置(具体为由前至后斜向下设置,以将水引导至接水槽5),其位于夹具3的正下方,其左右槽壁分别位于夹具3的左右两侧,其用于接收夹具3上洒落的水。
27.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和“第二”仅起区分作用,无其他特殊意义。
28.实施例2
29.实际上,在原吹水工位22处要能将夹具3取下,以通过放大镜(如40倍放大镜)检测磨抛工序是否加工到位。即原吹水工位22(调整后的吹水与加热工位14)对应机架1的上部前后并排设有三个与夹具3的燕尾槽配合的导轮9。导轮9竖向设置,其与机架1之间具有夹具的燕尾槽通过的间隙,其转轴的上端与相应的安装板(沿左右向固定或转动设于机架1上)的下侧固定连接。中部的导轮9能由翻转气缸(铰接或固定在机架1上,通过连杆和摆臂等时间与导轮9的安装板连接)驱动向上翻转以取下夹具3;两侧的两个导轮9分别位于夹具3的前方与后方,且其分别位于吹水与加热工位14的前部与后部。翻转气缸伸展时,中部的导轮9顶靠在燕尾槽上。翻转气缸收缩时,中部的导轮9向上翻转以便于取下夹具。
30.由于在原吹水工位22上设置了加热结构,仅中部的导轮9向上翻转并不能取下夹具3,夹具3底部的夹具针还位于加热铜管2的两条臂之间。因此,加热装置需要进行调整,则加热装置还包括前后并排设置的两个升降气缸20,升降气缸20位于加热铜管2的下方且其缸体固定在机架1上。两个升降气缸20均位于接水槽5的后方,升降气缸20竖向设置且其伸缩杆的上端通过绝缘块21与加热铜管2的下侧固定连接。绝缘块21具体为沿左右向设置的塑料块,其与加热铜管2的连接处要求不能影响夹具3的运行。升降气缸20伸展时,加热铜管2位于夹具针处。升降气缸20收缩时,加热铜管2位于夹具3的下方,此时加热铜管2位于低位。进一步地,接水槽5的后槽壁较处于低位的加热铜管2低以保证加热铜管2能上下运动。
两个升降气缸20和一个翻转气缸同步驱动,具体可由同一个供气阀进行控制,两个升降气缸20和一个翻转气缸同时收缩(配合旋转夹具输送结构的夹持杆)以取出夹具3。
31.实施例3
32.现有技术中,磨抛工位通过由多个工位构成。本专利与现有技术类似,采用两磨两抛的方式加工水钻。相应地,本实施例中的磨抛工位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设置的粗磨工位15、细磨工位16、粗抛工位17和细抛工位18,粗磨工位15、细磨工位16、粗抛工位17和细抛工位18处均设有滚筒磨抛装置。各工位上的滚筒磨抛装置的滚筒不同。当然,磨抛工位中各工位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果还有空工位,根据需要还可以采用2磨3抛)。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