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27797发布日期:2023-06-10 00:27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梯形框架加工,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


背景技术:

1、梯形框架是汽车柴油发动机上与缸体配合在一起,用于中间固定曲轴的产品,在其生产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相应的打磨机构来对其内壁进行打磨工作,但是其在实际使用时,仍旧存在一些缺点,如:在进行打磨工作时,通常会使用相应的夹持工装对梯形框架进行固定,但夹持工装的底面与打磨机构台面是固定式连接,以保证夹固时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对梯形框架进行移动时,就需要操作人员将其从夹持工装上拆卸,在进行一定的调整后重新将框架重新固定,因此拆装与调整的过程会耗费一定的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梯形框架加工时需要操作人员手动调整位置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包括打磨机构底座,所述打磨机构底座的顶面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打磨机构底座的顶面活动安装有调节组件,所述打磨机构底座的顶面固定安装有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的表面放置有梯形框架本体。

3、其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顶面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装置,所述安装柱的内部转动安装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表面活动安装有升降柱,所述升降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活动柱,所述活动柱的顶面固定安装有打磨柱。

4、其中,所述移动组件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底面固定安装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表面与打磨机构底座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螺杆,所述安装板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表面与第二螺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杆的表面活动安装有夹持组件。

5、其中,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移动块,所述底板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移动块,所述底板的底面固定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夹板,所述底板的底面转动安装有滑轮。

6、其中,所述安装柱的底面与打磨机构底座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柱的表面与升降柱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杆的顶端与第一驱动装置的表面固定连接。

7、其中,所述移动块的内部与第二螺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滑轮的表面与活动槽的内部活动连接。

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9、上述方案中,设置调节组件和移动组件,通过第二电动伸缩杆的收缩,可以带动其一端所连接的夹板进行移动,使得夹板能够对梯形框架本体的侧面进行紧贴;通过安装柱顶面安装的第一驱动装置带动第一螺杆进行转动,使得第一螺杆在转动时,其表面所安装的升降柱能够进行垂直方向上的移动,以带动打磨柱下移进入梯形框架本体的内部,并且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杆的延伸或收缩,可以带动打磨柱在梯形框架本体的内部进行一定距离的水平移动,并且通过第二驱动装置带动第二螺杆进行转动,使得底板顶面放置的梯形框架本体能够在移动组件转动时,进行横向上的水平移动,因此不仅可以代替操作人员人工对梯形框架本体进行位置的调整,也能够通过打磨柱的双向移动扩大对梯形框架本体内壁的打磨范围,从而配合梯形框架本体的移动,可以实现更高效地打磨工作,从而达到了提高装置实用性的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包括打磨机构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机构底座(1)的顶面开设有活动槽(2),所述打磨机构底座(1)的顶面活动安装有调节组件(3),所述打磨机构底座(1)的顶面固定安装有移动组件(4),所述移动组件(4)的表面放置有梯形框架本体(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3)包括安装柱(31),所述安装柱(31)的顶面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装置(32),所述安装柱(31)的内部转动安装有第一螺杆(33),所述第一螺杆(33)的表面活动安装有升降柱(34),所述升降柱(3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动伸缩杆(35),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3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活动柱(36),所述活动柱(36)的顶面固定安装有打磨柱(3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4)包括安装板(41),所述安装板(41)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装置(42),所述第二驱动装置(42)的底面固定安装有固定架(43),所述固定架(43)的表面与打磨机构底座(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42)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螺杆(44),所述安装板(41)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45),所述固定板(45)的表面与第二螺杆(44)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杆(44)的表面活动安装有夹持组件(4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46)包括底板(461),所述底板(46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移动块(462),所述底板(46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移动块(462),所述底板(461)的底面固定安装有连接板(463),所述连接板(463)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电动伸缩杆(464),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46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夹板(465),所述底板(461)的底面转动安装有滑轮(466)。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柱(31)的底面与打磨机构底座(1)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柱(36)的表面与升降柱(34)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杆(33)的顶端与第一驱动装置(32)的表面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块(462)的内部与第二螺杆(44)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滑轮(466)的表面与活动槽(2)的内部活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包括打磨机构底座,打磨机构底座的顶面开设有活动槽,打磨机构底座的顶面活动安装有调节组件。上述方案中,设置调节组件和移动组件,通过第二电动伸缩杆的收缩,可以带动其一端所连接的夹板进行移动,使得夹板能够对梯形框架本体的侧面进行紧贴;可以带动打磨柱在梯形框架本体的内部进行一定距离的水平移动,并且通过第二驱动装置带动第二螺杆进行转动,因此不仅可以代替操作人员人工对梯形框架本体进行位置的调整,也能够通过打磨柱的双向移动扩大对梯形框架本体内壁的打磨范围,从而配合梯形框架本体的移动,可以实现更高效地打磨工作,从而达到了提高装置实用性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谷帅,唐有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连新重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05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