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阀门生产用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45133发布日期:2023-11-23 00:41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阀门生产用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阀门模具,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阀门生产用模具。


背景技术:

1、阀门是用来开闭管路、控制流向、调节和控制输送介质的参数(温度、压力和流量)的管路附件,阀门可用于控制空气、水、蒸汽、各种腐蚀性介质、泥浆、油品、液态金属和放射性介质等各种类型流体的流动,根据其功能,可分为关断阀、止回阀以及调节阀等。

2、现有的阀门模具在使用时,通过上下模具压制固定,并对应浇铸制成,一般的生产模具在使用时,进行冷却处理采用的是喷淋冷却方式,由于壳体结构组装的阀门,其冷却部分无法贴合降温,从而影响冷却效果,增加铸造冷却时间,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组合式阀门生产用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阀门生产用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组合式阀门生产用模具在使用时,不便贴合冷却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式阀门生产用模具,包括模具支架,还包括冷却装置,所述模具支架的内侧底部位置处固定安装有下模具盘,且所述模具支架的内侧顶部中心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升降压杆,且所述升降压杆的伸缩杆端部与上模具盘的中部位置处固定连接,其中所述上模具盘和下模具盘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用于模具降温的冷却装置,

3、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对应固定在上模具盘上的蓄水仓一,以及对应固定在下模具盘上的蓄水仓二,其中所述蓄水仓一的顶部两侧对称安装有用于注水的注水管道,且所述蓄水仓一上联通设置有联通管一,其中所述蓄水仓二的两侧对称安装有底盘管,所述底盘管的端部位置处对应与联通管一的重合位置处固定安装有联通管二,所述蓄水仓二的前端位置处固定安装有下水管。

4、进一步地,所述上模具盘的底端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内腔垫块,其中所述下模具盘上配合开设有供模具放置的铸造腔体。

5、进一步地,所述上模具盘上对应内腔垫块的安装位置处对称固定有多个弧形桥管,其中所述弧形桥管的一端与蓄水仓一贯通连接,且所述弧形桥管的另一端与联通管一贯通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升降压杆的两侧位置处矩阵分布有四个限位导杆。

7、进一步地,所述联通管一和联通管二配合使用。

8、进一步地,所述下模具盘的顶部边缘位置处开设有框型凸起结构,且所述上模具盘上配合开设有卡槽结构。

9、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0、1、本方案中,通过对应设置在上模具盘和下模具盘上的冷却装置,实现了对浇铸模具的冷却处理,同时利用弧形桥管的弧形结构设置,能有效的保证蓄水途径的最近于浇铸模具本体,从而快速实现脱模防护。

11、2、通过对应设置的联通管一和联通管二,可以实现对冷却装置的上下贯通,减少了联通部分的使用空间,同时利用下水管的侧边排水,从而减少蓄水的闲时储存。



技术特征:

1.一种组合式阀门生产用模具,包括模具支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装置,所述模具支架(1)的内侧底部位置处固定安装有下模具盘(3),且所述模具支架(1)的内侧顶部中心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升降压杆(4),且所述升降压杆(4)的伸缩杆端部与上模具盘(2)的中部位置处固定连接,其中所述上模具盘(2)和下模具盘(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用于模具降温的冷却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阀门生产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盘(2)的底端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内腔垫块(6),其中所述下模具盘(3)上配合开设有供模具放置的铸造腔体(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阀门生产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盘(2)上对应内腔垫块(6)的安装位置处对称固定有多个弧形桥管(10),其中所述弧形桥管(10)的一端与蓄水仓一(9)贯通连接,且所述弧形桥管(10)的另一端与联通管一(11)贯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阀门生产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压杆(4)的两侧位置处矩阵分布有四个限位导杆(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阀门生产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联通管一(11)和联通管二(13)配合使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阀门生产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盘(3)的顶部边缘位置处开设有框型凸起结构,且所述上模具盘(2)上配合开设有卡槽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阀门生产用模具,包括模具支架,还包括冷却装置,所述模具支架的内侧底部位置处固定安装有下模具盘,且所述模具支架的内侧顶部中心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升降压杆,且所述升降压杆的伸缩杆端部与上模具盘的中部位置处固定连接,其中所述上模具盘和下模具盘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用于模具降温的冷却装置,本方案中,通过对应设置在上模具盘和下模具盘上的冷却装置,实现了对浇铸模具的冷却处理,同时利用弧形桥管的弧形结构设置,能有效的保证蓄水途径的最近于浇铸模具本体,从而快速实现脱模防护。

技术研发人员:张思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禹能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0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