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型水泥助磨剂及其水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70816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强型水泥助磨剂及其水泥,属于水泥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水泥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建筑材料,其使用范围广,用量大,素有“建筑工业的粮食之称”。但是,水泥生产工业污染大,能源消耗大。为了节能降耗,最佳途径就是在粉磨过程中添加水泥助磨剂,一方面,水泥助磨剂能够提高水泥磨机的台时产量,从而直接降低了粉磨电耗;另一方面,水泥助磨剂还可以激发工业废渣的活性,降低水泥熟料的使用量,从而节省了因生产水泥熟料而造成的煤、电消耗,并降低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工业废渣的利用效率,使其资源化效率提高,在实现“节能”效果的同时,也达到了“减排”的目的。

目前我国助磨剂产品一直普遍存在的组分单一、成本高昂、产品质量稳定性差、对工艺条件适应性不佳等缺陷影响助磨剂的推广应用,因此亟需通过试验研究,开发一类具备助磨效果优异、成本低廉、产品性能稳定、普适性高兼具改善水泥物理性能、激发混合材活性、提高混合材掺量的多功能复合助磨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增强型水泥助磨剂及其水泥。本发明的增强型水泥助磨剂,掺量低、增强效果好,能够改善水泥性能和台时产量。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增强型水泥助磨剂,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羟乙基二亚乙基三胺4~8份、三乙醇胺4~10份、甲酸钙1~5份、不饱和聚酯树脂1~5份、二乙二醇胺4~10份、木质磺酸盐4~10份、硫代硫酸钠4~10份、葡萄糖酸钠3~9份、糖蜜2~8份和甘油4~8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羟乙基二亚乙基三胺6份、三乙醇胺7份、甲酸钙3份、不饱和聚酯树脂3份、二乙二醇胺7份、木质磺酸盐7份、硫代硫酸钠7份、葡萄糖酸钠6份、糖蜜5份和甘油6份。

进一步,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羟乙基二亚乙基三胺4份、三乙醇胺10份、甲酸钙1份、不饱和聚酯树脂5份、二乙二醇胺4份、木质磺酸盐10份、硫代硫酸钠4份、葡萄糖酸钠9份、糖蜜2份和甘油8份。

进一步,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羟乙基二亚乙基三胺8份、三乙醇胺4份、甲酸钙5份、不饱和聚酯树脂1份、二乙二醇胺10份、木质磺酸盐4份、硫代硫酸钠10份、葡萄糖酸钠3份、糖蜜8份和甘油4份。

一种包含如上任一项所述增强型水泥助磨剂的水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助磨剂的质量为水泥质量的0.02~0.1wt%。

进一步,所述助磨剂的质量为水泥质量的0.05wt%。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增强型水泥助磨剂,掺量低、增强效果好,能够改善水泥性能和台时产量,降低水泥生产的成本。

(2)采用本发明的助磨剂生产的水泥,熟料配比少,生产成本低,可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矿产资源。

(3)本发明的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适合规模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增强型水泥助磨剂,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羟乙基二亚乙基三胺4份、三乙醇胺10份、甲酸钙1份、不饱和聚酯树脂5份、二乙二醇胺4份、木质磺酸盐10份、硫代硫酸钠4份、葡萄糖酸钠9份、糖蜜2份和甘油8份。

一种包含如上所述增强型水泥助磨剂的水泥,所述助磨剂的质量为水泥质量的0.02wt%。

得到的产品长期存放无离析、沉淀现象。按0.02%的掺量加入水泥熟料中,3天抗折强度提高了2.2MPa,抗压强度提高了2.5MPa。

实施例2:

一种增强型水泥助磨剂,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羟乙基二亚乙基三胺6份、三乙醇胺7份、甲酸钙3份、不饱和聚酯树脂3份、二乙二醇胺7份、木质磺酸盐7份、硫代硫酸钠7份、葡萄糖酸钠6份、糖蜜5份和甘油6份。

一种包含如上所述增强型水泥助磨剂的水泥,所述助磨剂的质量为水泥质量的0.05wt%。

得到的产品长期存放无离析、沉淀现象。按0.05%的掺量加入水泥熟料中,3天抗折强度提高了2.6MPa,抗压强度提高了2.8MPa。

实施例3:

一种增强型水泥助磨剂,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羟乙基二亚乙基三胺8份、三乙醇胺4份、甲酸钙5份、不饱和聚酯树脂1份、二乙二醇胺10份、木质磺酸盐4份、硫代硫酸钠10份、葡萄糖酸钠3份、糖蜜8份和甘油4份。

一种包含如上所述增强型水泥助磨剂的水泥,所述助磨剂的质量为水泥质量的0.1wt%。

得到的产品长期存放无离析、沉淀现象。按0.1%的掺量加入水泥熟料中,3天抗折强度提高了2.4MPa,抗压强度提高了2.6MPa。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