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23537阅读:50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肥料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茶叶是起源于中国,广泛流行于世界的保健饮品。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汉族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三皇五帝时代便有神农以茶解毒的故事。中国俗语中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亦表明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在古中国和平盛世的时候,茶也开始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其中一个消遣,和“琴棋书画诗酒”并列。茶叶采摘自茶树,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广泛栽培。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制作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珍品。茶树的生长状况直接影响到茶叶的质量。由于茶树需要常年进行鲜叶采摘,因此必须保证充足的养分,否则茶树生长迟缓,影响产量。目前茶树一般施加普通的氮磷钾复合肥,养分不足,且长期使用容易引起土壤板结,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腐殖酸钙42-46份、茶叶渣26-33份、尿素14-16份、磷酸脲10-12份、氯化钾7-11份、硫酸锌1-2份、钼酸铵3-4份、钙基膨润土6-8份、沸石粉3.2-3.5份、 方解石粉0.5-1.0份、硫酸钕0.8-1.1份、硫酸亚铁0.7-0.9份、硫酸铜0.5-0.8份、硼砂2-3份、硫酸锰1.5-1.8份、豆饼16-19份、硫酸铬0.3-0.5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腐殖酸钙43-45份、茶叶渣27-31份、尿素15-16份、磷酸脲10-11份、氯化钾8-10份、硫酸锌1.2-1.8份、钼酸铵3.4-3.9份、钙基膨润土7-8份、沸石粉3.3-3.4份、方解石粉0.7-0.9份、硫酸钕0.9-1.0份、硫酸亚铁0.8-0.9份、硫酸铜0.6-0.7份、硼砂2.3-2.6份、硫酸锰1.6-1.7份、豆饼17-18份、硫酸铬0.4-0.5份。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腐殖酸钙44份、茶叶渣29份、尿素15份、磷酸脲10份、氯化钾9份、硫酸锌1.6份、钼酸铵3.7份、钙基膨润土7.4份、沸石粉3.3份、方解石粉0.8份、硫酸钕0.9份、硫酸亚铁0.8份、硫酸铜0.7份、硼砂2.5份、硫酸锰1.6份、豆饼18份、硫酸铬0.4份。

所述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称取茶叶渣和豆饼,将豆饼蒸熟后粉碎,并与茶叶渣混合,放入发酵池内进行发酵处理8-10天,发酵完毕后,进行晾晒,获得发酵料,备用;

2)称取硫酸锌、钼酸铵、钙基膨润土、沸石粉、方解石粉、硫酸钕、硫酸亚铁、硫酸铜、硼砂、硫酸锰和硫酸铬,粉碎后,过100目筛,充分混合均匀后,获得第一混合料,备用;

3)称取尿素、磷酸脲和氯化钾,将尿素熔化,在冷却过程中,依次加入磷酸脲、氯化钾和混合料,且一边加入一边搅拌,直至冷却至室温,获得第二混合料,备用;

4)称取腐殖酸钙,将腐殖酸钙、发酵料和第二混合料混合均匀,并压制成球型肥料,干燥后,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制备的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能够提高茶树的产量,有效解决了茶树营养不足、生长缓慢的问题,且本发明制备的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能够长期使用,不会出现土壤板结现象,保障了茶树的正常生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腐殖酸钙42份、茶叶渣26份、尿素14份、磷酸脲10份、氯化钾7份、硫酸锌1份、钼酸铵3份、钙基膨润土6份、沸石粉3.2份、方解石粉0.5份、硫酸钕0.8份、硫酸亚铁0.7份、硫酸铜0.5份、硼砂2份、硫酸锰1.5份、豆饼16份、硫酸铬0.3份。

本实施例中所述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称取茶叶渣和豆饼,将豆饼蒸熟后粉碎,并与茶叶渣混合,放入发酵池内进行发酵处理8天,发酵完毕后,进行晾晒,获得发酵料,备用;

2)称取硫酸锌、钼酸铵、钙基膨润土、沸石粉、方解石粉、硫酸钕、硫酸亚铁、硫酸铜、硼砂、硫酸锰和硫酸铬,粉碎后,过100目筛,充分混合均匀后,获得第一混合料,备用;

3)称取尿素、磷酸脲和氯化钾,将尿素熔化,在冷却过程中,依次加入磷酸脲、氯化钾和混合料,且一边加入一边搅拌,直至冷却至室温,获得第二混合料,备用;

4)称取腐殖酸钙,将腐殖酸钙、发酵料和第二混合料混合均匀,并压制成球型肥料,干燥后,即可。

实施例2

一种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腐殖酸钙44 份、茶叶渣33份、尿素15份、磷酸脲12份、氯化钾7份、硫酸锌2份、钼酸铵3.5份、钙基膨润土8份、沸石粉3.5份、方解石粉0.8份、硫酸钕1.1份、硫酸亚铁0.8份、硫酸铜0.8份、硼砂2份、硫酸锰1.6份、豆饼19份、硫酸铬0.4份。

本实施例中所述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称取茶叶渣和豆饼,将豆饼蒸熟后粉碎,并与茶叶渣混合,放入发酵池内进行发酵处理10天,发酵完毕后,进行晾晒,获得发酵料,备用;

2)称取硫酸锌、钼酸铵、钙基膨润土、沸石粉、方解石粉、硫酸钕、硫酸亚铁、硫酸铜、硼砂、硫酸锰和硫酸铬,粉碎后,过100目筛,充分混合均匀后,获得第一混合料,备用;

3)称取尿素、磷酸脲和氯化钾,将尿素熔化,在冷却过程中,依次加入磷酸脲、氯化钾和混合料,且一边加入一边搅拌,直至冷却至室温,获得第二混合料,备用;

4)称取腐殖酸钙,将腐殖酸钙、发酵料和第二混合料混合均匀,并压制成球型肥料,干燥后,即可。

实施例3

一种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腐殖酸钙44份、茶叶渣29份、尿素15份、磷酸脲10份、氯化钾9份、硫酸锌1.6份、钼酸铵3.7份、钙基膨润土7.4份、沸石粉3.3份、方解石粉0.8份、硫酸钕0.9份、硫酸亚铁0.8份、硫酸铜0.7份、硼砂2.5份、硫酸锰1.6份、豆饼18份、硫酸铬0.4份。

本实施例中所述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称取茶叶渣和豆饼,将豆饼蒸熟后粉碎,并与茶叶渣混合,放入发酵池内进行发酵处理9天,发酵完毕后,进行晾晒,获得发酵料,备用;

2)称取硫酸锌、钼酸铵、钙基膨润土、沸石粉、方解石粉、硫酸钕、硫 酸亚铁、硫酸铜、硼砂、硫酸锰和硫酸铬,粉碎后,过100目筛,充分混合均匀后,获得第一混合料,备用;

3)称取尿素、磷酸脲和氯化钾,将尿素熔化,在冷却过程中,依次加入磷酸脲、氯化钾和混合料,且一边加入一边搅拌,直至冷却至室温,获得第二混合料,备用;

4)称取腐殖酸钙,将腐殖酸钙、发酵料和第二混合料混合均匀,并压制成球型肥料,干燥后,即可。

实施例4

一种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腐殖酸钙46份、茶叶渣28份、尿素15份、磷酸脲11.4份、氯化钾8.6份、硫酸锌2份、钼酸铵3.2份、钙基膨润土8份、沸石粉3.2份、方解石粉1.0份、硫酸钕0.8份、硫酸亚铁0.9份、硫酸铜0.6份、硼砂2份、硫酸锰1.8份、豆饼18份、硫酸铬0.5份。

本实施例中所述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称取茶叶渣和豆饼,将豆饼蒸熟后粉碎,并与茶叶渣混合,放入发酵池内进行发酵处理9天,发酵完毕后,进行晾晒,获得发酵料,备用;

2)称取硫酸锌、钼酸铵、钙基膨润土、沸石粉、方解石粉、硫酸钕、硫酸亚铁、硫酸铜、硼砂、硫酸锰和硫酸铬,粉碎后,过100目筛,充分混合均匀后,获得第一混合料,备用;

3)称取尿素、磷酸脲和氯化钾,将尿素熔化,在冷却过程中,依次加入磷酸脲、氯化钾和混合料,且一边加入一边搅拌,直至冷却至室温,获得第二混合料,备用;

4)称取腐殖酸钙,将腐殖酸钙、发酵料和第二混合料混合均匀,并压制成球型肥料,干燥后,即可。

实施例5

一种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腐殖酸钙46份、茶叶渣33份、尿素16份、磷酸脲12份、氯化钾11份、硫酸锌2份、钼酸铵4份、钙基膨润土8份、沸石粉3.5份、方解石粉1.0份、硫酸钕1.1份、硫酸亚铁0.9份、硫酸铜0.8份、硼砂3份、硫酸锰1.8份、豆饼19份、硫酸铬0.5份。

本实施例中所述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称取茶叶渣和豆饼,将豆饼蒸熟后粉碎,并与茶叶渣混合,放入发酵池内进行发酵处理10天,发酵完毕后,进行晾晒,获得发酵料,备用;

2)称取硫酸锌、钼酸铵、钙基膨润土、沸石粉、方解石粉、硫酸钕、硫酸亚铁、硫酸铜、硼砂、硫酸锰和硫酸铬,粉碎后,过100目筛,充分混合均匀后,获得第一混合料,备用;

3)称取尿素、磷酸脲和氯化钾,将尿素熔化,在冷却过程中,依次加入磷酸脲、氯化钾和混合料,且一边加入一边搅拌,直至冷却至室温,获得第二混合料,备用;

4)称取腐殖酸钙,将腐殖酸钙、发酵料和第二混合料混合均匀,并压制成球型肥料,干燥后,即可。

试验验证

将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的复混肥料施加在试验茶园,施加量为每亩70kg,连续三年,茶叶干叶产量平均达到了142.5kg/亩,且试验茶园土壤没有板结现象。

在对照茶园施加普通的氮磷钾复合肥料,连续三年,茶叶干叶产量平均为92.1kg/亩,试验茶园土壤开始出现板结现象。

本发明制备的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能够提高茶树的产量,有效解决了茶树营养不足、生长缓慢的问题,且本发明制备的用于茶树的复混肥料,能够长期使用,不会出现土壤板结现象,保障了茶树的正常生长。

上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