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噪声制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0068阅读:810来源:国知局
低噪声制氧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噪声制氧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也逐渐增强。目前制氧机不仅仅应用于临床;在日常生活中,制氧机也逐渐成为许多家庭保健或促进康复的工具。适当吸氧不仅可以改善微循环,缓解神经疲劳,改善大脑供氧状况,调节脑神经系统功能,而且可以延缓衰老,增强新陈代谢,同时对许多疾病的预防和康复也有重要作用。现有的制氧机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废气排出产生的噪音大,影响使用的舒适性等。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降低废气排出产生的噪音的低噪声制氧机。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低噪声制氧机,包括壳体、底座和制氧组件,所述制氧组件设于壳体内,所述底座设于壳体底部,所述制氧组件包括废气排放口,所述底座上设有废气缓冲腔、及两端贯通的废气引流管,所述废气引流管的进气端与所述废气排放口连通,废气引流管的出气端与废气缓冲腔连通,所述废气缓冲腔内设有用于分流由废气引流管排出的废气的阻挡件,废气缓冲腔的底部设有与外部相通的出气孔。

优选的,所述阻挡件和废气引流管的出气端之间存在空隙。

优选的,所述阻挡件和废气引流管的出气端之间的距离为1-3cm。

优选的,所述阻挡件与废气引流管的出气端相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阻挡件与废气引流管的出气端相对的端面的横截面积为废气引流管出气端横截面积的0.3~0.7倍。

优选的,所述阻挡件与废气引流管的出气端相对的端面的一部分与所述出气端错开。

更为优选的,所述废气缓冲腔的底部在对应于阻挡件两侧、及对应于阻挡件与废气引流管的出气端之间的空隙处均设有所述出气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噪声制氧机,在底座上设废气缓冲腔,在废气缓冲腔设阻挡件,通过阻挡件来分流由废气引流管出气端排出的气体,从而使气体排出时得到分流和缓冲,冲击小,噪音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制氧机的一种分解示意图;

图2是制氧机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3是底座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底座背面一侧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噪声制氧机100,其主要是在现有制氧机的基础上,对废气排出结构进行改进,以改善废气排出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问题。

参见图1-4。该低噪声制氧机100包括壳体1、底座3和制氧组件2。其中,制氧组件2和现有制氧机相同,用于产生氧气,其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制氧组件2包括废气排放口202,具体的,该废气排放口202可以设于制氧组件2中抽风机201的底部。现有技术中,制氧机产生的废气由废气排放口202排出后直接经由底座底部的出气孔排出,这样产生的气体噪音非常大,大大降低了制氧机的使用舒适性。为了改善这一缺陷,本实用新型在制氧机的底座3上设有废气缓冲腔305、和废气引流管302。其中,废气引流管302为两端贯通的管道式结构,一端为进气端303,一端为出气端304,进气端303和废气排放口202连通,而出气端304直接对着废气缓冲腔305,与废气缓冲腔305连通。在废气缓冲腔305内设有阻挡件306,该阻挡件306用来分流由废气引流管302的出气端304排出的废气。在废气缓冲腔305的底部设与外部相通的出气孔307。当废气由废气排放口202排出后,经由废气引流管302引流至废气缓冲腔305,由于阻挡件306的阻挡作用,使得废气被分流,最终由出气孔307排出机外,这样可以大大减小气体排放过程中产生的冲击,进而降低气体排放的噪音。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阻挡件306和废气引流管302的出气端304之间留有空隙,更优选的,阻挡件306和废气引流管302的出气端之间的距离为1-3cm,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分流效果。阻挡件306和废气引流管302的出气端303之间优选为相对设置,更优选的,阻挡件306和废气引流管302的出气端304相对的那个端面,它的横截面积为废气引流管302出气端304的横截面积的0.3-0.7倍,不仅可以有利于气体分流,而且减小气体排放时的阻力,降低噪音。

优选的,阻挡件306和废气引流管302的出气端304相对的那个端面,有一部分是和废气引流管302的出气端304错开的,这样有利于气体分流和降低噪音。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废气缓冲腔305的底部敞口,在该敞口处设有盖板301,出气孔307设在盖板301上。优选的,出气孔307在盖板301上的分布是这样的,在对应于阻挡件306两侧、以及对应于阻挡件306和废气引流管302的出气端304之间的空隙处的盖板301相应表面均设有出气孔307。这样有利于废气高效排放,降低噪音。

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获得的技术方案,文中未特别说明之处,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其掌握的公知常识或现有技术所能理解或掌握的,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味着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