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液氨使用过程中的防雾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8648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用于液氨使用过程中的防雾化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氨防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液氨使用过程中的防雾化系统。



背景技术:

液氨,又称为无水氨,是一种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为运输及储存便利,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液氨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形成铵根离子NH4+、氢氧根离子OH-,呈碱性的碱性溶液。液氨多储于耐压钢瓶或钢槽中,且不能与乙醛、丙烯醛、硼等物质共存。液氨在工业上应用广泛,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所以其化学事故发生率很高。

目前,液氨通常用于配制氯化铵,而在液氨的使用过程中,通常没有完善的防雾化措施,使得液氨容易以液滴的形式雾化在蒸汽中;在液氨泄漏初期,由于液氨的部分蒸发,使得氨蒸汽的云团密度高于空气密度,氨气随风飘移,易形成大面积染毒区和燃烧爆炸区,此外,液氨雾化后挥发至大气中会对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用于液氨使用过程中的防雾化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液氨使用过程中的防雾化系统,以解决液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液氨雾化,对环境产生危害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液氨使用过程中的防雾化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配氨槽、进氨管、进料管、输液管、吸收槽、进酸管、第一循环管、第二循环管、第三循环管以及循环泵;

所述进氨管的末端伸入所述配氨槽的槽底,所述进氨管的末端的管壁上设置有竖直分布的数个出液孔,所述进料管的末端伸入所述配氨槽的顶部;所述输液管的一端与所述配氨槽顶部连通,所述输液管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吸收槽内部;所述进酸管的末端伸入所述吸收槽的顶部;所述第一循环管的一端与所述吸收槽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一循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循环管的管壁连通,所述第二循环管与所述循环泵连通;所述循环泵与所述第三循环管连通,所述第三循环管与所述吸收槽的底部连通。

所述配氨槽的一侧设有第一液位管,所述第一液位管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所述配氨槽连通;所述吸收槽的一侧设有第二液位管,所述第二液位管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所述吸收槽连通。

所述进氨管的管路上设置有进氨阀门;所述第三循环管的管路上设置有出液阀门。

所述第一循环管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循环管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循环泵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循环管与所述第二循环管的连接区域的两侧。

所述出液孔的直径为5mm。

所述数个出液孔的总高度为600mm。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液氨使用过程中的防雾化系统,包括:配氨槽、进氨管、进料管、输液管、吸收槽、进酸管、第一循环管、第二循环管、第三循环管以及循环泵;所述进氨管的末端伸入所述配氨槽的槽底,所述进氨管的末端的管壁上设置有竖直分布的数个出液孔,所述进料管的末端伸入所述配氨槽的顶部;所述输液管的一端与所述配氨槽顶部连通,所述输液管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吸收槽内部;所述进酸管的末端伸入所述吸收槽的顶部;所述第一循环管的一端与所述吸收槽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一循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循环管的管壁连通,所述第二循环管与所述循环泵连通;所述循环泵与所述第三循环管连通,所述第三循环管与所述吸收槽的底部连通;通过在进氨管的末端的管壁上设置竖直分布的数个出液孔,使得液氨进入配氨槽后,通过数个出液孔与配氨槽内的料液充分融合,使料液吸收液氨的速率更快,效率更高,少数未被配氨槽内的料液吸收的液氨,进入吸收槽,并在循环泵的循环下被充分吸收,避免液氨使用过程中发生雾化,挥发至大气中会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液氨使用过程中的防雾化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液氨使用过程中的防雾化系统在使用时的液体流向示意图。

图中,1-配氨槽;2-进氨管;3-出液孔;4-进料管;5-第一液位管;6-第二液位管;7-输液管;8-吸收槽;9-第一循环管;10-第二循环管;11-循环泵;12-第二阀门;13-第一阀门;14-进氨阀门;15-进酸管;16-第三循环管;17-出液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液氨使用过程中的防雾化系统,包括:

配氨槽1、进氨管2、进料管4、输液管7、吸收槽8、进酸管15、第一循环管9、第二循环管10、第三循环管16以及循环泵11。

其中,进氨管2的末端伸入配氨槽1的槽底,进氨管2的末端的管壁上设置有竖直分布的数个出液孔3。在本实施例中,出液孔3的直径为5mm,数个出液孔3的总高度为600mm。

进氨管2的管路上设置有进氨阀门14,可通过进氨管2向配氨槽1内输送液氨,液氨进入进氨管2后,从进氨管2末端的管壁上的数个出液孔3以较大的速率流出,并与配氨槽内的料液充分融合,使料液吸收液氨的速率更快,效率更高。

配氨槽1内的料液可以是含有氯离子5mol/L的氯化铵溶液,向配氨槽1内通入液氨后,氯化铵使溶液的游离氨的浓度达到2mol/L,使得配氨槽1内的溶液变为5mol/L的NH4Cl与2mol/L的NH4OH。

进料管4的末端伸入配氨槽1的顶部,可通过进料管4向配氨槽1内输送上述料液。输液管7的一端与配氨槽1顶部连通,输液管7的另一端伸入吸收槽8内部,用于将未被配氨槽1吸收的液氨传送至吸收槽8进行进一步的吸收。

进酸管15的末端伸入吸收槽8的顶部,可用于向吸收槽8内输送2mol/L的盐酸,在吸收槽8内配制氯化铵。

第一循环管9的一端与吸收槽8的顶部连通,第一循环管9的另一端与第二循环管10的管壁连通,第二循环管10与循环泵11连通;循环泵11与第三循环管16连通,第三循环管16与吸收槽8的底部连通,第三循环管16的管路上设置有出液阀门17。

吸收槽8内,盐酸和液氨混合液在循环泵11的作用下,在第一循环管9、第二循环管10和第三循环管16内循环,并发生化合反应,液氨与盐酸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氯化铵,需要使用时,可通过循环泵11将氯化铵溶液输送至使用点。

优选地,配氨槽1的一侧设有第一液位管5,第一液位管5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配氨槽1连通,第一液位管5用于观测配氨槽1内的料液和液氨的状况;吸收槽8的一侧设有第二液位管6,第二液位管6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吸收槽8连通,第二液位管6用于观测吸收槽8内盐酸与液氨的状况。

第一循环管9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13,第二循环管10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12,第二阀门12与循环泵11分别位于第一循环管9与第二循环管10的连接区域的两侧,关闭第二阀门12,开启出液阀门17和第一阀门13,可使得盐酸和液氨混合液在第一循环管9、第二循环管10、第三循环管16以及吸收槽8内往复循环,使盐酸和液氨充分反应,开启第二阀门12和出液阀门17,关闭第一阀门13,可将吸收槽8内的氯化铵溶液输送至使用点。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液氨使用过程中的防雾化系统的使用过程如下;

首先,通过进料管4向配氨槽1内通入料液,料液具体为含有氯离子5mol/L的氯化铵溶液。通过进酸管15向吸收槽8内通入输送2mol/L的盐酸。

开启进氨阀门14,将液氨经由进氨管2,输送至配氨槽1内部,液氨从进氨管2的出液孔3流出,与氯化铵溶液充分混和,使配氨槽1内的溶液变为5mol/L的NH4Cl与2mol/L的NH4OH。

未被配氨槽1内的氯化铵溶液吸收的液氨,从输液管7进入吸收槽8,与吸收槽8内的盐酸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氯化铵。

保持第二阀门12处于关闭状态,出液阀门17和第一阀门13处于开启状态,使得盐酸和液氨混合液在第一循环管9、第二循环管10、第三循环管16以及吸收槽8内往复循环,充分反应。

当需要使用氯化铵时,开启第二阀门12和出液阀门17,关闭第一阀门13,可将吸收槽8内的氯化铵溶液输送至使用点。

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液氨使用过程中的防雾化系统,利用液氨配制氯化铵,通过数个出液孔3与配氨槽1内的料液充分融合,使料液吸收液氨的速率更快,效率更高,少数未被配氨槽内的料液吸收的液氨,进入吸收槽8,并在循环泵11的循环下充分吸收,避免液氨使用过程中发生雾化,挥发至大气中会对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的问题。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液氨使用过程中的防雾化系统,包括配氨槽1、进氨管2、进料管4、输液管7、吸收槽8、进酸管15、第一循环管9、第二循环管10、第三循环管16以及循环泵11;所述进氨管2的末端伸入所述配氨槽1的槽底,所述进氨管2的末端的管壁上设置有竖直分布的数个出液孔3,所述进料管4的末端伸入所述配氨槽1的顶部;所述输液管7的一端与所述配氨槽1顶部连通,所述输液管7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吸收槽8内部;所述进酸管15的末端伸入所述吸收槽8的顶部;所述第一循环管9的一端与所述吸收槽8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一循环管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循环管10的管壁连通,所述第二循环管10与所述循环泵11连通;所述循环泵11与所述第三循环管16连通,所述第三循环管16与所述吸收槽8的底部连通;通过在进氨管的末端的管壁上设置有竖直分布的数个出液孔,使得液氨进入配氨槽后,通过数个出液孔与配氨槽内的料液充分融合,使料液吸收液氨的速率更快,效率更高,少数未被配氨槽内的料液吸收的液氨,进入吸收槽,并在循环泵的循环下充分吸收,避免液氨使用过程中发生雾化,挥发至大气中会对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的问题。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