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叶绿斑点釉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18431阅读:7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釉,具体涉及一种叶绿斑点釉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釉在我国陶瓷制品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早在商代古人便有意识地用泥土和岩石来装饰陶瓷了,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已发明了草木灰自然降落在坯体上化合成釉。釉的颜色与纹饰成为陶瓷品的主要修饰手段,寄托了古人对美的追求;现代日用陶瓷生产所用的釉则更加注重外观与功能的结合,涉及美术工艺、日用、建筑和卫生等多个领域,主要分石灰釉和长古釉两类。

将金属氧化物或其它化学成份掺进石灰釉和长古釉中烧制,则可产生各种各样的颜色釉,古人常以不同颜色区分、命名釉种。其中绿釉作为我国古代陶瓷传统釉色之一,始于汉代,盛于明清,表达了人们对自然饱满的追求。然而绿釉属于低温色釉,膨胀系数大且粘度小,烧制后极易脱落,始终无法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传统绿釉,无论是钙釉体系高温绿釉、铅釉体系低温绿釉还是碱金属体系孔雀绿釉,其呈色元素都是cu。前人制备绿釉大多选用碱式碳酸铜,其粘度高,熔化温度高,膨胀系数大,影响釉料呈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绿釉的不足,提供一种叶绿斑点釉及其制备方法,采用天然矿物原料,利用中-高温制备叶绿斑点釉更加坚硬、耐磨、耐腐蚀,且烧结后的釉不易脱离坯体;釉色仿佛苍翠欲滴、层层叠叠的绿叶,浑然天成,墨绿色釉面与灰绿色晶斑深浅交错,清新自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叶绿斑点釉,包括墨绿色釉面和青灰色晶花,所用施釉釉浆包括连续相和分散相,连续相中矿物成分按质量比为:钾长石32-37份、方解石23-29份、石英14-19份、白云石2-4份、高岭石2-5份、滑石0.5-1份和绿泥石0.5-2份,分散相成分按质量比为:氧化铜3-8份、碳酸锰2-4份和氧化锰3-5份。

上述叶绿斑点釉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天然矿物原料钾长石、方解石、石英、白云石、高岭石、滑石和绿泥石以及氧化铜、碳酸锰和氧化锰分别粉碎,过筛至200目备用;

b.取粉碎过筛后的钾长石32-37份、方解石23-29份、石英14-19份、白云石2-4份、高岭石2-5份、滑石0.5-1份和绿泥石0.5-2份,在搅拌分散状态下与50-60℃温水按照质量比1:0.6-0.9调配基础釉浆,待充分分散混合后利用离心机筛除悬浮物,静置1-2小时,备用;

c.以步骤b中的基础釉浆为连续相,将按质量比为:氧化铜3-8份、碳酸锰2-4份和氧化锰3-5份作为分散相加入连续相中,缓慢搅拌均匀,制成施釉釉浆;

d.施用步骤c中的施釉釉浆于干净坯体表面,施釉厚度为2-3mm,放置3-5小时;

e.将上釉后的坯体送入电窑中使用氧化焰烧结,烧制程序如下:从室温以2.5℃/min的速度匀速升温,依次升温至150℃、800℃,最高升温至1300℃,烧结20小时;从1300℃以5℃/min的速度匀速降温至1120℃,保温60-100分钟;

f.出炉时平均每分钟降温10℃,降至600℃后自然降温至出炉。

所述的叶绿斑点釉的制备方法,其优选方案为,所述基础釉浆密度为1.3-1.5g/cm3

所述的叶绿斑点釉的制备方法,其优选方案为,施釉方法为喷釉,喷釉时选择口径大于1.5mm的喷枪,以防止分散相堵塞喷口,施釉时应向坯体逐层均匀喷涂施釉釉浆,待下层施釉釉浆干透后再行叠加,直至施釉厚度达到2-3mm。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釉料升温后的降温导致其中的白云石和高岭石发生蚀变,生成绿色晶花,化学反应式为:

ca(mgxfey)(co3)2+2h+→xmg2++yfe2++2hco3-+ca2+

3al2si2o5(oh)4+9h2o+5fe2++5mg2+→2al3++14h++2fe2.5mg2.5al2si3o10(oh)8

不同于传统绿釉以cu为呈色元素,本发明晶花的绿色深浅随fe含量而变化,控制温度升降及保温时间可调节釉面青灰色晶花的数量和大小。釉料烧结过程需始终保持在氧化气氛中,调控温度升降阶段和保温时间起到控制釉面晶花数量及生长大小的作用,晶花生长也会受坯体器形影响产生一定形变;

在原料中加入一定比例铜的氧化物可使烧制后的釉面呈墨绿色,墨绿色釉面和青灰色晶花构成的光泽釉色彩斑驳,深绿浅绿错落有致,极具天然韵味。将钾长石、方解石、石英、白云石、高岭石、滑石、绿泥石粉末与水调配基础釉浆饱和溶液作为连续相,将氧化铜、碳酸锰和氧化锰粉末作为分散相加入饱和的连续相中,用以呈现该釉料特有的斑驳色彩;通过控制钾长石、方解石、石英、氧化铜配比改变釉料粘度、润湿性、膨胀系数与降低熔化温度,控制氧化铜与其他成分配比,以调整釉料呈色,调控白云石、高岭石配比烧制温度控制釉面晶花生长;cuo有降低粘度和熔化温度、调控膨胀系数的作用,不会过多影响釉料呈色;本发明的叶绿斑点釉选择cuo为呈色原料,仿古青铜斑驳绿釉则选用碱式碳酸铜,二者中的cu均为二价铜,但cuo有降低粘度和熔化温度、调控膨胀系数的作用,不会过多影响釉料呈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应用上,新型配方和制作工艺解决了传统低温绿釉易脱落的缺点,本发明烧制的叶绿斑点釉更加坚硬、耐磨、耐腐蚀,热稳定性好,适用性更强;2、造型上,本发明的叶绿斑点釉造型自然,墨绿色釉面与灰绿色晶斑深浅交错,层次分明,仿佛苍翠欲滴的绿叶,具有极高的工艺美术价值;3、制备工艺独特,用料简单,原料取自矿山天然环保,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无染料、着色剂及化学试剂添加生产稳定性强,适于批量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a.将天然矿物原料钾长石、方解石、石英、白云石、高岭石、滑石和绿泥石以及氧化铜、碳酸锰和氧化锰分别粉碎,过筛至200目备用;

b.取粉碎过筛后的钾长石35份、方解石28份、石英18份、白云石3份、高岭石3份、滑石0.5份和绿泥石0.5份,在搅拌分散状态下与60℃温水按照质量比1:0.8调配基础釉浆,待充分分散混合后利用离心机筛除悬浮物,静置2小时,备用;

c.以步骤b中的基础釉浆为连续相,将按质量比的氧化铜5份、碳酸锰3份、氧化锰4份作为分散相加入连续相中,缓慢搅拌均匀,制成施釉釉浆;

d.施用步骤c中的施釉釉浆于干净坯体表面,选择口径1.5mm的喷枪进行喷釉,喷釉厚度为2mm,放置5小时;

e.将上釉后的坯体送入电窑中使用氧化焰烧结,烧制程序如下:从室温以2.5℃/min的速度匀速升温,依次升温至150℃、800℃,最高升温至1300℃,烧结20小时;从1300℃以5℃/min的速度匀速降温至1120℃,保温60分钟;

f.出炉时平均每分钟降温10℃,降至600℃后自然降温至出炉。

所得墨绿色釉面与灰绿色晶斑交错,深浅不一,浑然天成,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实施例2:

原料组分质量分数备料、调配釉浆、施釉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放入电窑中氧化环境烧制,从室温以2.5℃/min的速度匀速升温至1300℃,烧结20小时;从1300℃以5℃/min的速度匀速降温至1120℃,保温100分钟;出炉时平均每分钟降温10℃,降至600℃后自然降温至出炉;

所得墨绿色釉面与灰绿色晶花交错,灰绿色晶花较实施例1结晶数量更多。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钾长石37份、方解石26份、石英14份、白云石4份、高岭石5份、滑石1份、绿泥石1份;氧化铜6份、碳酸锰3份、氧化锰3份;

调配釉浆、施釉方式、烧结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

所得墨绿色釉面与灰绿色晶花交错,晶花绿色较实施例1略深。

以上所述,皆为本发明较佳实例。通过调整配料比例与烧结过程可微调晶花颜色与生长情况,不影响所述釉料整体外观,本发明说明书提及的内容的变化调整,皆应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