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强化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97013发布日期:2019-05-07 19:37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玻璃强化炉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玻璃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玻璃强化炉。
背景技术
:传统的玻璃强化炉通常包括外壳、置于外壳内的内胆和沿着内胆的侧壁布置的加热管。传统的玻璃强化炉工作时,加热管与内胆中的熔盐直接接触,加热管通电产生热量直接对熔盐进行加热以保证熔盐温度维持在玻璃强化所需的温度。但是,由于玻璃强化炉炉体通常尺寸较大,而内胆的中部需要收容放置有带强化玻璃的大型载具,因此,传统的玻璃强化炉的测温元件通常只能布置在内胆的侧壁上,这样,在加热管对熔盐进行加热的过程中,由于加热管首先对外围的熔盐进行加热,外围的熔盐温度快速升高至玻璃强化所需的温度,此时,测温元件检测到外围的熔盐温度达到要求,玻璃强化炉即停止加热管加热,而事实上,由于外围的熔盐温度升高太快,外围的熔盐与中部的熔盐还没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在中部的熔盐的温度任低于外围的熔盐的温度的情况下加热管就已经停止加热,这往往使得中部的熔盐的温度根本达不到玻璃强化所需的温度,最终影响到强化玻璃的良率。为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玻璃强化炉,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能够保证炉内的外围的熔盐和中部的熔盐的温度均匀一致的玻璃强化炉。本发明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玻璃强化炉,包括上端具有一开口的炉体和用于封闭或打开所述开口的炉门,所述炉体包括外壳、置于所述外壳内的中胆和置于所述中胆内的内胆,所述中胆与所述外壳之间设有隔热层,所述内胆与所述中胆之间具有间隙形成一空气层,所述炉体还包括用于加热所述空气层以使所述空气层形成循环热气流的加热组件。在本发明提供的玻璃强化炉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用于加热所述空气层的左侧部分的左加热子组件、用于加热所述空气层的右侧部分的右加热子组件、用于加热所述空气层的前侧部分的前加热子组件、用于加热所述空气层的后侧部分的后加热子组件和用于加热所述空气层的下侧部分下加热子组件。在本发明提供的玻璃强化炉中,所述左加热子组件包括多个左加热管,每一个所述左加热管均包括进入到所述空气层的左侧部分的前后向的左发热部,多个所述左加热管的所述左发热部到所述内胆的左侧面的距离不同。在本发明提供的玻璃强化炉中,所述左加热子组件包括多个右加热管,每一个所述右加热管均包括进入到所述空气层的右侧部分的前后向的右发热部,多个所述右加热管的所述右发热部到所述内胆的右侧面的距离不同。在本发明提供的玻璃强化炉中,所述前加热子组件包括多个前加热管,每一所述前加热管均包括进入到所述空气层的前侧部分的上下向的前发热部,多个所述前加热管的所述前发热部到所述内胆的前侧面的距离不同。在本发明提供的玻璃强化炉中,所述后加热子组件包括多个后加热管,每一所述后加热管均包括进入到所述空气层的后侧部分的上下向的后发热部,多个所述后加热管的所述后发热部到所述内胆的前侧面的距离不同。在本发明提供的玻璃强化炉中,所述下加热子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下加热管,每一所述下加热管均包括进入到所述空气层的下侧部分的下发热部,多个所述下加热管的所述下发热部到所述内胆的下侧面的距离相同,多个所述下加热管的所述下发热部的功率相同。在本发明提供的玻璃强化炉中,在所述左发热部、所述右发热部、所述前发热部、所述后发热部和所述下发热部中,所述下发热部的功率最大,所述左发热部的功率不同于所述前发热部的功率和所述后发热部的功率,所述右发热部的功率不同于所述前发热部的功率和所述后发热部的功率。在本发明提供的玻璃强化炉中,所述隔热层包括多个形状固定且相互之间紧密配合的隔热块。在本发明提供的玻璃强化炉中,所述隔热层还用于支撑所述中胆。与现有技术相比,实施本发明提供的玻璃强化炉,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玻璃强化炉包括上端具有一开口的炉体和用于封闭或打开所述开口的炉门,所述炉体包括外壳、置于所述外壳内的中胆和置于所述中胆内的内胆,所述中胆与所述外壳之间设有隔热层,所述内胆与所述中胆之间具有间隙形成一空气层,所述炉体还包括用于加热所述空气层以使所述空气层形成循环热气流的加热组件。如此,所述玻璃强化炉可通过循环热气流对置入所述内胆中的熔盐进行加热,由于空气的热容量远小于熔盐的热容量,因此,外围的熔盐的温度的上升速度均匀缓慢,可保证外围的熔盐与中部的熔盐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热交换,以使在外围的熔盐的温度达到所需的温度时中部的熔盐的温度也可达到所需的温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水平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竖直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外壳和加热组件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外壳和加热组件组合后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标号说明:炉体1炉门2外壳11中胆12内胆13隔热层14隔热块141胆体131托边132空气层15左加热管311左发热部3111右加热管321右发热部3211前加热管331后加热管341下加热管351下发热部3511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玻璃强化炉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玻璃强化炉包括炉体1和炉门2。所述炉体1上端具有一方形开口,所述炉门2用于封闭或打开所述方形开口。参见图2,所述炉体1包括外壳11、中胆12和内胆13。所述外壳11为一上端开口的中空的长方体结构。所述中胆12,同样的,也为一上端开口的中空的长方体结构,而且其长宽高均小于所述外壳11。本实施例中,所述中胆12置于所述外壳11内且不与所述外壳11接触,在所述外壳11与所述中胆12之间设有隔热层14,所述隔热层14充满了所述外壳11与所述隔热层14之间的间隙,所述隔热层14由多个形状固定的且相互之间紧密配合的隔热块141构成,所述隔热块141由保温介质按一定设计压力预压成一定尺寸而成。如此,所述隔热层14不仅能起到防止炉体1内外热交换的作用还起到了支撑固定所述中胆12的作用,这样,所述中胆12与所述外壳11之间就不需要格外增加连接结构,既简化了所述玻璃强化炉的整体结构又可避免因所述中胆12通过所述连接结构向所述外壳11传递热量而造成热量损失。所述内胆13包括胆体131和托边132,所述胆体131,也为一上端开口的中空的长方体结构,而且其长宽高均小于所述中胆12,所述托边132自所述胆体131的开口端外翻形成,所述内胆13的胆体131容置于所述中胆12内,所述内胆13的托边132支撑于所述中胆12的上端开口的端面,如此一来,所述胆体131的左侧壁与所述中胆12的左侧壁之间、所述胆体131的右侧壁与所述中胆12的右侧壁之间、所述胆体131的前侧壁与所述中胆12的前侧壁之间、所述胆体131的后侧壁与所述中胆12的后侧壁之间和所述胆体131的下侧壁与所述中胆12的下侧壁之间均会有间隙以形成一空气层15。在这里,为了便于描述,我们将所述空气层15分为位于所述胆体131的左侧壁与所述中胆12的左侧壁之间的左侧部分,位于所述胆体131的右侧壁与所述中胆12的右侧壁之间的右侧部分,位于所述胆体131的前侧壁与所述中胆12的前侧壁之间的前侧部分,位于所述胆体131的后侧壁与所述中胆12的后侧壁之间后侧部分和位于所述胆体131的下侧壁与所述中胆12的下侧壁之间的下侧部分。所述炉体1还包括用于加热所述空气层15以使所述空气层15形成循环热气流的加热组件。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由用于加热所述左侧部分的左加热子组件、用于加热所述右侧部分的右加热子组件、用于加热所述前侧部分的前加热子组件、用于加热所述后侧部分的后加热子组件和用于加热所述下侧部分下加热子组件构成。参见图3和图4,所述左加热子组件包括五个上下间隔排布的直长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加热管311。每一个所述左加热管311均自所述外壳11的前侧壁插入依次的先后穿过所述外壳11的前侧壁、所述隔热层14的位于所述外壳11的前侧壁和中胆12的前侧壁之间的部分、所述中胆12的前侧壁、所述空气层15的左侧部分、所述中胆12的后侧壁、所述隔热层14的位于所述外壳11的后侧壁和中胆12的后侧壁之间的部分和所述外壳11的后侧壁。每一个所述左加热管311仅有处于所述空气层15的左侧部分内的一段用于发热,为了后续方便描述,将所述左加热管311的位于所述空气层15的左侧部分的一段记为左发热部3111。最重要的是,五个所述左加热管311的左发热部3111的功率不同,而且,五个所述左加热管311的左发热部3111与所述内胆13的左侧面之间的距离各不相同。所述右加热子组件包括五个上下间隔排布的直长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加热管321。每一个所述右加热管321均自所述外壳11的前侧壁插入依次的先后穿过所述外壳11的前侧壁、所述隔热层14的位于所述外壳11的前侧壁和中胆12的前侧壁之间的部分、所述中胆12的前侧壁、所述空气层15的右侧部分、所述中胆12的后侧壁、所述隔热层14的位于所述外壳11的后侧壁和中胆12的后侧壁之间的部分和所述外壳11的后侧壁。每一个所述右加热管321仅有处于所述空气层15的右侧部分内的一段用于发热,为了后续方便描述,将所述右加热管321的位于所述空气层15的右侧部分的一段记为右发热部3211。最重要的是,五个所述右加热管321的右发热部3211的功率不同,而且,五个所述右加热管321的右发热部3211与所述内胆13的右侧面之间的距离各不相同。所述前加热子组件包括五个左右间隔排布的呈u型的前加热管331。每一个所述前加热管331均包括上下相对的且前后向延伸的两个前安装部和连接两个所述前安装部的上下向延伸的前发热部,所述前安装部贯穿所述外壳11的前侧壁、所述隔热层14的位于所述外壳11的前侧壁和中胆12的前侧壁之间的部分和所述中胆12的前侧壁,所述前发热部进入到所述空气层15的前侧部分。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前加热管331中只有所述前发热部用于发热,五个所述前加热管331的所述前发热部与所述内胆13的前侧面的距离不同,而且,五个所述前加热管331的所述前发热部的功率也不同。所述后加热子组件包括五个左右间隔排布的呈u型的后加热管341。每一个所述后加热管341均包括上下相对的且前后向延伸的两个后安装部和连接两个所述后安装部的上下向延伸的后发热部,所述后安装部贯穿所述外壳11的后侧壁、所述隔热层14的位于所述外壳11的后侧壁和中胆12的后侧壁之间的部分和所述中胆12的后侧壁,所述后发热部进入到所述空气层15的后侧部分。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后加热管341中只有所述后发热部用于发热,五个所述后加热管341的所述后发热部与所述内胆13的后侧面的距离不同。所述下加热子组件包括两个呈u型的下加热管351,每一所述下加热管351均包括连接于所述外壳11的前侧部的安装部和伸入到所述空气层15的下侧部分的下发热部3511。所述下加热管351中仅有所述下发热部3511用于产生热量。两个所述下加热管351的所述下发热部3511与所述内胆13的下侧面的距离相同。在所述左发热部3111、所述右发热部3211、所述前发热部、所述后发热部和所述下发热部3511中,所述下发热部3511的功率最大,所述左发热部3111的功率不同于所述前发热部的功率和所述后发热部的功率,所述右发热部3211的功率不同于所述前发热部的功率和所述后发热部的功率。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左发热部3111、所述右发热部3211、所述前发热部、所述后发热部和所述下发热部3511的功率以及五个所述左发热部3111到所述内胆13的左侧面的距离、五个所述右发热部3211到所述内胆13的右侧面的距离、五个所述前发热部到所述内胆13的前侧面的距离、五个所述后发热部到所述内胆13的后侧面的距离和五个所述下发热部3511到所述内胆13的下侧面的距离是根据具体需要加热的工质的熔点、工质的量(质量或体积等)以及工质需要达到的温度而设定的。本实施例提供的玻璃强化炉设计为可将3吨熔点为358摄氏度的硝酸钾维持在450摄氏度,且温差在1摄氏度。所述下发热部3511的功率设定为1500w,五个所述左发热部3111的功率分别设定为800w,五个所述右发热部3211的功率分别设定为800w,五个所述前发热部的功率分别设定为600w,五个所述后发热部的功率分别设定为600w。另外,五个所述左发热部3111到所述内胆13的左侧面的距离从上到下依次为60mm、55mm、50mm、45mm和40mm,五个所述右发热部3211到所述内胆13的右侧面的距离从上到下依次为60mm、55mm、50mm、45mm和40mm,五个所述前发热部到所述内胆13的前侧面的距离从左到右依次为30mm、35mm、40mm、45mm和50mm,五个所述后发热部到所述内胆13的后侧面的距离从右到左依次为30mm、35mm、40mm、45mm和50mm,两个所述下发热部3511与所述内胆13的下侧面的距离均为30mm。如此,所述加热组件通电工作后可对所述空气层15进行加热,并使得所述空气层15中形成循环流动的热气流,从而,所述玻璃强化炉可通过循环热气流对置入所述内胆13中的熔盐进行加热,由于空气的热容量远小于熔盐的热容量,因此,外围的熔盐的温度的上升速度均匀缓和,可保证外围的熔盐与中部的熔盐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热交换,以使在外围的熔盐的温度达到所需的温度时中部的熔盐的温度也可达到所需的温度。另外,在其他实施实例中,所述下加热子组件可以包括一个下加热管351或者两个以上的下加热管351,只要适当的调整所述下加热管351的下发热部3511的功率和所述下发热部3511与所述内胆13的下侧面的距离即可。综上所述,实施本发明提供的玻璃强化炉,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所述玻璃强化炉包括上端具有一开口的炉体1和用于封闭或打开所述开口的炉门2,所述炉体1包括外壳11、置于所述外壳11内的中胆12和置于所述中胆12内的内胆13,所述中胆12与所述外壳11之间设有隔热层14,所述内胆13与所述中胆12之间具有间隙形成一空气层15,所述炉体1还包括用于加热所述空气层15以使所述空气层15形成循环热气流的加热组件。如此,所述玻璃强化炉可通过循环热气流对置入所述内胆13中的熔盐进行加热,由于空气的热容量远小于熔盐的热容量,因此,外围的熔盐的温度的上升速度均匀缓慢,可保证外围的熔盐与中部的熔盐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热交换,以使在外围的熔盐的温度达到所需的温度时中部的熔盐的温度也可达到所需的温度,进而保证强化玻璃的成品率。2、所述隔热层14由多个形状固定的且相互之间紧密配合的隔热块141构成,所述隔热块141由保温介质按一定设计压力预压成一定尺寸而成。如此,所述隔热层14不仅能更好的起到防止炉体1内外热交换的作用还起到了支撑固定所述中胆12的作用。这样,所述中胆12与所述外壳11之间就不需要格外增加连接结构,既简化了所述玻璃强化炉的整体结构又可避免因所述中胆12通过所述连接结构向所述外壳11传递热量而造成热量损失。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