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护岸用高强度透水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6758发布日期:2018-06-08 21:06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透水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道护岸用高强度透水砖。



背景技术:

传统的混凝土河道护岸砖使用的原料大多为天然骨料,而天然骨料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量开采天然骨料会导致山石资源匮乏,对环境造成破坏。目前河道护岸的地面主要用陶瓷砖等透水率很低的材质铺设,该些透水率很低的材质铺设而成的地面不透水,影响城市植被的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河道护岸用高强度透水砖,抗压强度高,不易变形,能有效减少城市垃圾,节约天然骨料的用量,成本低廉,而且强度高、表面致密、节能环保,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可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用于河道护岸能缓解雨水过多对城市河道护岸的压力,提高人们在城市里的生活质量。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河道护岸用高强度透水砖,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废弃混凝土70-90份,高炉矿渣10-20份,造纸厂污泥10-20份,花岗岩废渣20-30份,废弃陶土碎粒30-50份,胶凝材料80-100份,废弃塑料颗粒10-20份,赤泥6-14份,砂砾30-50份,减水剂2-4份,分散剂2-4份。

优选地,胶凝材料按重量份包括:铝酸盐水泥50-60份,粉煤灰30-50份。

优选地,减水剂按重量份包括:木质素磺酸钙4-8份,磺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1-2份。

优选地,造纸厂污泥的粒径为25-35mm,吸水率为8-10%,含水率为3-6%。

本发明采用废弃混凝土、高炉矿渣、造纸厂污泥、花岗岩废渣、废弃陶土碎粒为骨料,将上述各种废弃的骨料进行再利用,一方面有效减少城市垃圾,节约天然骨料的用量,另一方面推动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成本低廉,而且强度高、表面致密、节能环保,其抗折强度可达6.5Mpa以上,透水系数达0.035cm/s以上,具有透水、蓄水、放湿调湿的功能,用于河道护岸能缓解雨水过多对城市河道护岸的压力,提高人们在城市里的生活质量,远远超过同类天然材料产品的性能;高炉矿渣、造纸厂污泥、花岗岩废渣、废弃陶土碎粒复配,一方面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可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另一方面可吸收水分与热量,调节地表局部空间的温湿度,对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较大的作用;而废弃塑料颗粒、赤泥能够显著改善透水砖的加工性能,提高透水砖的抗压强度,减少透水砖的收缩性,提高透水砖的抗腐蚀性能,提高透水砖的密实性,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变形,能够长期保持透水砖使用稳定性。

按照《GB/T 25993-2010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对本发明进行性能检测,测试结果为:劈裂抗拉强度为5.2-5.5Mpa,抗折强度为6.0-6.4Mpa,透水系数为0.32-0.35cm/s。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河道护岸用高强度透水砖,其原料包括:废弃混凝土70g,高炉矿渣20g,造纸厂污泥10g,花岗岩废渣30g,废弃陶土碎粒30g,胶凝材料100g,废弃塑料颗粒10g,赤泥14g,砂砾30g,减水剂4g,分散剂2g。

造纸厂污泥的粒径为35mm,吸水率为9%,含水率为6%。胶凝材料包括:铝酸盐水泥50g,粉煤灰50g。减水剂包括:木质素磺酸钙4g,磺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2g。

实施例2

一种河道护岸用高强度透水砖,其原料包括:废弃混凝土90g,高炉矿渣10g,造纸厂污泥20g,花岗岩废渣20g,废弃陶土碎粒50g,胶凝材料80g,废弃塑料颗粒20g,赤泥6g,砂砾50g,减水剂2g,分散剂4g。

造纸厂污泥的粒径为30mm,吸水率为10%,含水率为5%。胶凝材料包括:铝酸盐水泥60g,粉煤灰30g。减水剂包括:木质素磺酸钙8g,磺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1g。

实施例3

一种河道护岸用高强度透水砖,其原料包括:废弃混凝土75g,高炉矿渣18g,造纸厂污泥13g,花岗岩废渣26g,废弃陶土碎粒35g,胶凝材料95g,废弃塑料颗粒12g,赤泥12g,砂砾35g,减水剂3.5g,分散剂2.5g。

造纸厂污泥的粒径为30mm,吸水率为8%,含水率为4%。胶凝材料包括:铝酸盐水泥53g,粉煤灰45g。减水剂包括:木质素磺酸钙5g,磺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1.8g。

实施例4

一种河道护岸用高强度透水砖,其原料包括:废弃混凝土85g,高炉矿渣12g,造纸厂污泥17g,花岗岩废渣24g,废弃陶土碎粒45g,胶凝材料85g,废弃塑料颗粒18g,赤泥8g,砂砾45g,减水剂2.5g,分散剂3.5g。

造纸厂污泥的粒径为25mm,吸水率为9%,含水率为3%。胶凝材料包括:铝酸盐水泥57g,粉煤灰35g。减水剂包括:木质素磺酸钙7g,磺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1.2g。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