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烯的转移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2915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纳米材料转移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石墨烯的转移设备。



背景技术:

石墨烯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材料,因其高强度、高热导率、高导电性及高比表面积等优点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其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

但是现有的石墨烯转移设备有很大的局限性,石墨烯的转移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理想的石墨烯转移是在转移过程中能保持石墨烯完整、无污染,并且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石墨烯毫米片的制备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石墨烯的转移设备,它包括盖板本体和底盒本体,所述盖板本体和底盒本体通过铰连接;所述盖板本体内部开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中置有石墨烯生长衬底,所述石墨烯生长衬底左右两侧壁上部均开有凹槽。

所述底盒本体内部开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底部设置有发热管,所述发热管底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腔体右侧内壁;所述发热管上侧设置有热板,所述热板四侧均固接于底盒本体;所述热板上贴置有粘连底板,所述粘连底板上开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用于放置粘性膜,粘连底板左右两侧壁上均开有凹槽;所述底盒本体外部在发热管底端方向设置有调温钮,所述调温钮与发热管电连接。

所述铰连接为松螺栓连接。所述设备和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均为方形结构。所述石墨烯生长衬底为空心结构,以便减轻设备的重量。所述设备中的凹槽用于放置手指,以使能够提出相应结构。所述发热管为“U”型。所述热板材质为具有强导热性的金属。所述调温钮调至“0”数值时,即自动关闭加热。所述石墨烯生长衬底和盖板本体之间为过盈配合,所述粘连底板与底盒本体之间也为过盈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降低了石墨烯转移的成本和周期,并提高了转移之后石墨烯的完整性,操作简单,绿色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盖板本体;2-凹槽;3-石墨烯生长衬底;4-第三腔体;5-粘连底板;6-热板;7-调温钮;8-发热管;9-底盒本体;10-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所示,一种石墨烯的转移设备,它包括盖板本体1和底盒本体9,所述盖板本体1和底盒本体9通过铰10连接;所述盖板本体1内部开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中置有石墨烯生长衬底3,所述石墨烯生长衬底3左右两侧壁上部均开有凹槽2。

如图1所示,所述底盒本体9内部开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底部设置有发热管8,所述发热管8底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腔体右侧内壁;所述发热管8上侧设置有热板6,所述热板6四侧均固接于底盒本体9;所述热板6上贴置有粘连底板5,所述粘连底板5上开有第三腔体4,所述第三腔体4用于放置粘性膜,粘连底板5左右两侧壁上均开有凹槽;所述底盒本体9外部在发热管8底端方向设置有调温钮7,所述调温钮7与发热管8电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铰10连接为松螺栓连接。所述设备和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均为方形结构。所述石墨烯生长衬底3为空心结构,以便减轻设备的重量。所述设备中的凹槽2用于放置手指,以使能够提出相应结构。所述发热管8为“U”型。所述热板6材质为具有强导热性的金属。所述调温钮7调至“0”数值时,即自动关闭加热。所述石墨烯生长衬底3和盖板本体1之间为过盈配合,所述粘连底板5与底盒本体9之间也为过盈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在盖板本体1上的石墨烯生长衬底3上生长石墨烯,刻蚀除去石墨烯生长衬底3,然后闭合盖板本体1和底盒本体9,将石墨烯层贴附在粘连底板5上的粘性膜上;再使用发热管8对粘连底板5进行烘烤,实现降粘处理;最后提出粘连底板5将有石墨烯层的一面与目标基底贴合,从而实现石墨烯的转移。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