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54732发布日期:2018-09-15 00:48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在使用中,可以降低空调、暖气使用时间,较少空调开启次数,还有助于它们避开用电高峰工作而平移用电时间,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目前已有的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主要有自调温石膏板材、自调温天花板、自调温水泥板材以及自调温混凝土板材等,这些板材的制造方法主要使用直接掺入法或者是渗入法加工,即在砂浆制备过程中,将一种相变工质材料直接掺入其中;或将成型后的板材直接浸入相变工质材料中,制得具有相变自调温功能的建筑材料。上述方法制备的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其相变工质材料性能不稳定,容易产生渗出、结霜等现象,严重影响其调温功能的实现,也妨碍其正常使用,而且韧度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研发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及制备方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所述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由下列原料制成:相变复合材料13-22份、复合纤维材料9-15份、硅粉3-16份、硫铝酸盐水泥2-15份、建筑垃圾再生骨料10-15份、分散剂2.7-3.0份、分散剂1.3-2.8份、增韧剂1.7-3.7份。

优选地,所述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由下列原料制成:相变复合材料15-22份、复合纤维材料13-15份、硅粉8-16份、硫铝酸盐水泥5-15份、建筑垃圾再生骨料11-15份、分散剂2.7-3.0份、分散剂1.3-2.1份、增韧剂1.7-3.1份。

优选地,所述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由下列原料制成:相变复合材料18份、复合纤维材料14份、硅粉13份、硫铝酸盐水泥13份、建筑垃圾再生骨料14份、分散剂2.9份、分散剂1.6份、增韧剂21份。

优选地,所述相变复合材料由含有重量百分比50-70%相变工质材料和30-50%矿物材料组成的相变自调温单元颗粒,所述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3-30微米。

优选地,所述相变工质材料为正十六烷、正十八烷或正二十烷烷烃中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破碎:将建筑垃圾预处理后的混合物通过皮带输送至锤式破碎机,用锤式破碎机将大块建筑垃圾破碎至≤50mm的碎块;

(2)杂质分离:采用磁选法将破碎后的建筑垃圾中的金属物分离,风选法将轻物质吹出;

(3)细破:采用pf强力三腔整形反击式破碎机对杂质分离后的产物进行细破;

(4)分选:采用重力法或水力选矿法对细破后的产物进行分离,得到建筑垃圾再生骨料。

优选地,所述分散剂为硬脂酸铜。

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如下:

(1)按照重量配比称量相变复合材料、复合纤维材料、硅粉、硫铝酸盐水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分散剂、分散剂、增韧剂;

(2)将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复合纤维材料、硅粉、硫铝酸盐水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与水充分混合并搅拌,即可,所述水的量是相变复合材料、复合纤维材料、硅粉、硫铝酸盐水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总量的2-5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本发明的建筑砂浆材料可以调节温度,所述建筑砂浆材料的配方包括相变复合材料、复合纤维材料、硅粉、硫铝酸盐水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分散剂、分散剂、增韧剂,上述配方在相变复合材料的基础上重新调整辅助材料的添加,加入了复合纤维材料和增韧剂,可以提高建筑砂浆材料的韧性,添加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砂浆材料的韧性还可以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本发明的建筑砂浆材料调节温度的原理为,当环境温度高于材料的相变点时,相变复合材料从环境中吸收热量发生相变,使室内温度降低;当环境温度低于材料的相变点时,相变复合材料发生相变放出热量,使室内温度升高。从而达到调节建筑室内温度、提高室内舒适度的目的。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以相变复合材料为能量的存储、释放基本组成物,并配以复合纤维材料、硅粉、硫铝酸盐水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分散剂、分散剂、增韧剂,经混合搅拌后制成自调温功能建筑墙体抹面砂浆材料,该砂浆可以直接在建筑表面施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室内温度波动幅度减小2-5℃,尤其是夏季或冬季室内外温差很大时,室内温度波动幅度减小,可以减少空调的开放时间,实现了建筑节能、居住舒适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所述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由下列原料制成:相变复合材料22份、复合纤维材料9份、硅粉16份、硫铝酸盐水泥2份、建筑垃圾再生骨料15份、分散剂2.7份、分散剂2.8份、增韧剂1.7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相变复合材料由含有重量百分比70%相变工质材料和30%矿物材料组成的相变自调温单元颗粒,所述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0微米。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相变工质材料为正十六烷、正十八烷或正二十烷烷烃中至少一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破碎:将建筑垃圾预处理后的混合物通过皮带输送至锤式破碎机,用锤式破碎机将大块建筑垃圾破碎至≤50mm的碎块;

(2)杂质分离:采用磁选法将破碎后的建筑垃圾中的金属物分离,风选法将轻物质吹出;

(3)细破:采用pf强力三腔整形反击式破碎机对杂质分离后的产物进行细破;

(4)分选:采用重力法或水力选矿法对细破后的产物进行分离,得到建筑垃圾再生骨料。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分散剂为硬脂酸铜。

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如下:

(1)按照重量配比称量相变复合材料、复合纤维材料、硅粉、硫铝酸盐水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分散剂、分散剂、增韧剂;

(2)将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复合纤维材料、硅粉、硫铝酸盐水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与水充分混合并搅拌,即可,所述水的量是相变复合材料、复合纤维材料、硅粉、硫铝酸盐水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总量的5倍。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所述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由下列原料制成:相变复合材料15份、复合纤维材料15份、硅粉8份、硫铝酸盐水泥15份、建筑垃圾再生骨料11份、分散剂3.0份、分散剂1.3份、增韧剂3.1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相变复合材料由含有重量百分比50%相变工质材料和50%矿物材料组成的相变自调温单元颗粒,所述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3微米。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相变工质材料为正十六烷、正十八烷或正二十烷烷烃中至少一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破碎:将建筑垃圾预处理后的混合物通过皮带输送至锤式破碎机,用锤式破碎机将大块建筑垃圾破碎至≤50mm的碎块;

(2)杂质分离:采用磁选法将破碎后的建筑垃圾中的金属物分离,风选法将轻物质吹出;

(3)细破:采用pf强力三腔整形反击式破碎机对杂质分离后的产物进行细破;

(4)分选:采用重力法或水力选矿法对细破后的产物进行分离,得到建筑垃圾再生骨料。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分散剂为硬脂酸铜。

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如下:

(1)按照重量配比称量相变复合材料、复合纤维材料、硅粉、硫铝酸盐水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分散剂、分散剂、增韧剂;

(2)将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复合纤维材料、硅粉、硫铝酸盐水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与水充分混合并搅拌,即可,所述水的量是相变复合材料、复合纤维材料、硅粉、硫铝酸盐水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总量的2-5倍。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所述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由下列原料制成:相变复合材料18份、复合纤维材料14份、硅粉13份、硫铝酸盐水泥13份、建筑垃圾再生骨料14份、分散剂2.9份、分散剂1.6份、增韧剂21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相变复合材料由含有重量百分比60%相变工质材料和40%矿物材料组成的相变自调温单元颗粒,所述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0微米。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相变工质材料为正十六烷、正十八烷或正二十烷烷烃中至少一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破碎:将建筑垃圾预处理后的混合物通过皮带输送至锤式破碎机,用锤式破碎机将大块建筑垃圾破碎至≤50mm的碎块;

(2)杂质分离:采用磁选法将破碎后的建筑垃圾中的金属物分离,风选法将轻物质吹出;

(3)细破:采用pf强力三腔整形反击式破碎机对杂质分离后的产物进行细破;

(4)分选:采用重力法或水力选矿法对细破后的产物进行分离,得到建筑垃圾再生骨料。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分散剂为硬脂酸铜。

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新型建筑砂浆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如下:

(1)按照重量配比称量相变复合材料、复合纤维材料、硅粉、硫铝酸盐水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分散剂、分散剂、增韧剂;

(2)将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复合纤维材料、硅粉、硫铝酸盐水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与水充分混合并搅拌,即可,所述水的量是相变复合材料、复合纤维材料、硅粉、硫铝酸盐水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总量的3倍。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