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臭氧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9564发布日期:2018-11-30 19:38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氧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臭氧具有强氧化特性,是世界公认的高效杀菌剂,可分解或消除对环境或健康有危险的物质。目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臭氧都受到广泛的应用,如用在饮用水消毒、医用水消毒领域。

现今的臭氧产生方式主要有两种:(1)电晕放电。将气体通入二电极板间,使电子在电极之间移动,这些电子提供能量,游离氧分子,以产生臭氧,其原理类似自然界的电击现象。这种方法需要耗费的电量很大,通入100kW是电量每小时仅能产生10kg的臭氧,产量很低,且电击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具有较强的腐蚀性,维修成本也较高。(2)紫外光照射。氧气通入筒体内,在紫外光的照射下,氧气可转化为臭氧。这种方法转换效率高,转换过程中也不会产生多余的有害气体。但是由于臭氧的化学性质及其不稳定,当温度高于50℃时,臭氧将会重新分解为氧气,而臭氧是在筒体内受紫外光照射产生的,因此若没有很好的降温措施,所述筒体内将会不断升温,导致臭氧无法生成。

现有的臭氧发生器冷却方式主要有风冷和水冷两种,风冷方式的冷却剂是周围的空气,冷却效率低,且受周围环境影响,不能随时保证臭氧转换效率;现有的水冷方式主要用于电晕放电方式的臭氧发生器,且水直接通入臭氧发生器内,冷却水管置于臭氧发生器外部,如专利号为CN200720038075.4,名称为全封闭循环水冷式臭氧发生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该装置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但本专利中臭氧发生器内设有水的流通通道,冷却管道设有在臭氧发生器外部,这种结构对水质要求较高,否则水流通过程中会对臭氧发生器内壁产生腐蚀,且水的流通通道占据空间较大,臭氧发生器内可容纳的氧气量较少,需要频繁进气和排气,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采用紫外光照射氧气的方法产生臭氧,且臭氧发生器内设有散热管,通过对流换热的方式将臭氧发生器内的热量带出筒体外,换热效率高,占用空间小,且散热管的拆装和维修方便,所述臭氧发生器也不会受到冷却介质中杂质的腐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筒体、筒盖和磁能紫外灯;所述筒体底部设有排污口、侧壁设有出气口;所述筒盖上设有接线口和进气口,所述筒盖内侧设有磁能紫外灯固定架,所述磁能紫外灯设于所述筒体内部,所述筒盖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筒体顶部;所述筒体内还设有散热管,所述筒体侧壁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散热管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连接。向所述散热管内通入冷却介质,与所述筒体内的热空气形成对流换热,从而实现所述筒体内部的降温效果;为实现良好的散热效果,散热管呈螺旋状均匀分布在筒体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磁能紫外灯发出的光距灯管1m处的光谱波长为160nm~185nm,此时氧气转化为臭氧的转化效率较高。

优选的,所述散热管为螺旋盘管,且与筒体和磁能紫外灯同轴设置。采用螺旋盘管结构规整,占用空间小,管长较长,管内可流通的冷却介质较多,更有利于提高换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侧壁沿轴向均匀布置若干活接螺栓固定座,所述活接螺栓固定座上方的所述筒体和所述筒盖的密封处设有长腰孔,螺栓转至长腰孔内并通过螺母固定。该结构强度高,密封性好,方便拆卸。

优选的,所述筒体与所述筒盖之间设有密封圈,确保密封性。

优选的,所述接线口处设有压力表,通过压力表的指示判断所述磁能紫外灯是否正常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底部设有支撑脚,且支撑脚底部设有螺栓孔,可以通过螺栓将所述筒体固定在基座上,使结构更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外侧设有温度传感器。当筒体内温度高于50℃时,向散热管内通入冷却介质对筒体内气体进行降温。

优选的,所述散热管外接制冷机。

优选的,所述磁能紫外灯为跑道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在所述筒体内设有磁能紫外灯,通过磁能紫外灯照射空气产生臭氧,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制作成本低。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在所述筒体内设有散热管,通过对流换热的方式将臭氧发生器内的热量带出筒体外,换热效率高,与以往的水冷方式相比,所述散热管的拆装和维修更加方便,冷却介质与所述臭氧发生器不直接接触,因此臭氧发生器不会受到杂质的腐蚀,使用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 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3 是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中,1、筒体,2、筒盖,3、磁能紫外灯,4、排污口,5、出气口,6、接线口,7、进气口,8、磁能紫外灯固定架,9、散热管,10、进水口,11、出水口,12、活接螺栓固定座,13、螺栓,14、螺母,15、长腰孔,16、密封圈,18、支撑脚,19、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筒体1、筒盖2和磁能紫外灯3;所述筒体1底部设有排污口4、侧壁设有出气口5;所述筒盖2上设有接线口6和进气口7,筒盖2内侧设有磁能紫外灯固定架8,所述磁能紫外灯3设于筒体1内部,所述筒盖2可拆卸地固定在筒体1顶部;所述筒体1内还设有散热管9,筒体1侧壁设有进水口10和出水口11,所述散热管9两端分别与进水口10和出水口11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为,安装时首先将磁能紫外灯3固定在磁能紫外灯固定架8上,磁能紫外灯3上的接线端靠近筒盖2,外部电源穿过接线口6与磁能紫外灯3的接线端连接,向磁能紫外灯3通电;接着将散热管9置于筒体1内,并与进水口10和出水口11连接,为减少连接处的扭矩力,可以在筒体1内设置支撑板对散热管9进行支撑,最后将筒盖2与筒体1固定,散热管9外接制冷机,使输出的热介质迅速被冷却。工作时,排污口4和出气口5关闭,向进气口7内通入氧气,筒体1内充满空气后,关闭进气口7,打开磁能紫外灯3,氧气在紫外线作用下转变为臭氧,同时,向散热管9内输入冷却介质避免筒体1内温度过高,当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出气口5将气体排出,并重新向筒体1内冲入氧气,如此往复工作,由于空气中可能含有杂质,因此工作一段时间后需要通过排污口4对筒体1进行排污。

实施例1,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筒体1、筒盖2和磁能紫外灯3;磁能紫外灯3为跑道形结构,筒体1底部设有排污口4、侧壁设有出气口5;筒盖2上设有接线口6和进气口7,筒盖2内侧设有磁能紫外灯固定架8,磁能紫外灯3设于筒体1内部,筒体1侧壁沿轴向均匀布置若干活接螺栓固定座12,活接螺栓固定座12上方的筒体1和筒盖2的密封处设有长腰孔15,螺栓13可以转至长腰孔15内,通过螺母14将筒体1和筒盖2固定,为方便拆卸,螺母14可以选用羊角螺母或者吊环螺母。筒体1内还设有散热管9,散热管9为螺旋盘管,且与筒体1和磁能紫外灯3同轴设置,筒体1侧壁设有进水口10和出水口11,散热管9两端分别与进水口10和出水口11连接。筒体1底部设有支撑脚18,且所述支撑脚18底部设有螺栓孔19,用于与现场的基座固定,防止工作过程中筒体1晃动。工作时,磁能紫外灯3发出的光距灯管1m处的光谱波长为185nm,需要向磁能紫外灯3提供的电功率为200W,经试验得知,供电1h后可得到200kg臭氧气体。与电晕放电方法相比,供电量是原来的五分之一,而臭氧产量提高到了20倍。

为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可在筒体1与筒盖2之间设置密封圈16。

由于磁能紫外灯3的工作状况无法从筒外观察,因此可在接线口6处设有压力表,当压力表有电压显示时,说明电路正常,否则电路异常。

另外,当筒体1内温度低于50℃时,制臭氧过程不会受到影响,散热管9内也不需要输入冷却介质,为减少能量的损耗,可以在筒体1侧壁设置温度传感器接口,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筒体1外侧,通过温度传感器接口监测筒体1内的温度,并将监测到的温度信号传输给外部供冷却介质的单元,当筒体1内温度高于50℃时,开始供应冷却介质,否则停止冷却介质的流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