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泥建材墙面防水材料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01800发布日期:2018-12-18 21:45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泥建材墙面防水材料层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安装材料领域,特别是一种水泥建材墙面防水材料层。



背景技术:

近几年,我国防水市场的新型建材发展在即,防水材料的不断突破发展,变化很大。例如,常见的灌浆材料,地基加固采用水泥基灌浆材料,结构补强采用水泥基加环材料,防水堵漏采用自流平灌浆水泥和聚氨酯或丙烯盐类灌浆材料。防水涂料,应用煤焦油类或水泥基防水涂料。

现有的防水涂料的缺点一是有污染,对于居住类建筑来讲,会对人的健康有所影响;二是其防水效果差,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对居住类房屋舒适度的要求。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者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泥建材墙面防水材料,无污染,且防水效果好,成本低。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水泥建材墙面防水材料层,包括在墙面依次设置防水修补渗透层和防水渗透加固层;所述防水修补渗透层为二氧化硅、氧化钙聚合凝胶与水泥混杂材料层;所述防水渗透加固层为二氧化硅、氧化钙聚合凝胶与水泥、石粉混合材料层;

可选的,所述防水修补渗透层厚度为0.2-0.5mm。

可选的,所述防水修补渗透层厚度为0.3mm。

可选的,所述防水渗透加固层为2mm。

可选的,所述防水渗透加固层呈“十”字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泥建材墙面防水材料层,具有以下特征:

1.通过材料层的组合,使该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刚性、费用成本低、使用时间长、施工时间短且无污染;

2.设有两层防水材料层,提高防水效果;

3.二氧化硅、氧化钙、水泥、石粉的参合混入,对材料层本身具有保护效果,使得材料曾不易被破环。

【附图说明】

图1为水泥建材墙面防水材料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防水修补渗透层;2-防水渗透加固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材料层结构中的二氧化硅,氧化钙,水泥,石粉混合材料层都为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材料,本发明创造未对现有材料中的成分及具体结构做改变。其中,凝胶是指:一定浓度的高分子溶液或溶胶,在适当条件下,粘度逐渐增大,最后失去流动性,整个体系变成一种外观均匀,并保持一定形态的弹性办固体,属于一种分子之间运动的物理现象,其多用于建筑领域中房屋的装修或装饰。二氧化硅、氧化钙聚合凝胶后呈灰黑色稠状,其防水效果好。

如图1所示的水泥建材墙面防水材料层,在墙面设防水修补渗透层1,防水修补渗透层1的材料为二氧化硅、氧化钙聚合凝胶并参入水泥的混杂材料层,二氧化硅、氧化钙聚合凝胶后呈现灰黑色稠状,其中二氧化硅与氧化钙材料,渗透力较强,可渗透到墙面内部形成永久防水层,不影响原有的建筑设计风格。参入水泥,水泥的作用一是水泥呈现酸性,可以与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二是硬化后强度高,可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腐蚀,水泥砂浆是水泥,砂,水的一定比例混合,其凝固后的强度高于参入水泥的强度,但对于水泥墙面本身就具有一定强度,采用参入水泥方法,可以节约材料和降低成本,简化材料层的制作工艺,操作简单。

防水修补渗透层1的外表面设有防水渗透加固层2,防水渗透加固层2为二氧化硅、氧化钙聚合凝胶及水泥、石粉混合材料层,其中石粉是石头粉末的通称,石粉的选取可以为超微细石粉或石英粉,其作用是提高防水渗透加固层2的柔韧性和不透明度,优选超微细石粉,可以使防水渗透加固层2得柔韧性最大,柔韧效果最好和使得防水渗透加固层2表面更加光滑,防水渗透加固层2的厚度为2mm,对于一些防水要求不高墙面,防水渗透加固层2可呈“十”字型或其他形状,即能达到防水效果也可以降低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修补渗透层厚度为0.2-0.5mm,优先选取0.3mm,其防水效果最好,并且可以降低防水材料的使用成本。

本使用新型的优选实施工艺为:

1.先对墙面进行清理,使墙面保持潮湿的状态,去除掉墙面的灰尘或空气中悬浮颗粒等,提高材料层的防水性能和刚性。

2.涂抹调制后的防水修补渗透层,涂抹前在二氧化硅,氧化钙中参入水泥,水泥为提高材料层凝固后的强度和对材料层起保护作用。

3.涂抹完成后,等防水修补渗透层凝固时,再喷洒一定量的水,使其表面呈微湿润状态。

4.再涂抹防水渗透加固层,其材料为二氧化硅、氧化钙参入水泥、石粉,在二氧化硅,氧化钙参入水泥,石粉,确保材料层可以凝固和光滑。

5.凝固后,重复喷洒水,晾干后再喷洒,重复5次。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泥建材墙面防水材料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